分享

韩愈的昌黎之情(周世奇转编)

 周世奇 2017-07-04


 (所有照片为昌黎县韩文公祠以及祠身后的五峰山奇石。这也是李大钊避难地。——周世奇拍照于2012年2月,)
 
 

《韩愈的昌黎之情》(焦作日报)

       中国很多地方以人名命名,很多人也误认为河北省的昌黎县就是以韩愈命名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被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生没有到过河北省的昌黎县,但是韩愈爱自称“昌黎韩愈”,后代人给他编订诗文集也称之为“韩昌黎集”。更有意思的是,昌黎县的碣石山上还有一座韩文公祠。

  说韩愈与昌黎县没有一点关系也不是事实。据《昌黎县韩氏家谱》记载,后魏时,定州刺史韩均徙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为昌黎韩氏的始祖,其孙为曹州司马韩仁泰(即韩愈的高祖)。昌黎韩氏是韩氏的一个支族,昌黎郡是韩氏的望出之郡。据记载,昌黎汉称絫(音:lěi)县,唐名石城,辽为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与广宁府重名,而取“黎庶昌盛”之意,更名为昌黎县(与昌黎旧郡无关)。昌黎是韩愈的祖籍,韩愈没有忘记自己的血脉之源,也一直以昌黎为荣,并自称“昌黎韩愈”。

  由于一生没有到过昌黎县,韩愈的诗文中也未见有关昌黎的描述,但韩愈有昌黎情结,至死也没有忘记。公元824年,韩愈因病死于长安,葬于家乡孟州市。2006年,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韩愈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孟州市西虢镇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传说韩愈临终时,因无法安葬于昌黎而含恨,就命人从昌黎的碣石山上移植了两棵柏树种植在自己坟上,寓意着自己永远心向故里。

  至于韩愈墓前的两株古柏,是不是从昌黎的碣石山上移植过去的,估计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韩愈的昌黎情谊,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与华人背井离乡时带着一把乡土,与海外华人回乡祭祖一样,中国人都有叶落归根的文化情结。而且,这种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韩愈墓作为国家级文物,有文人墨客凭吊不已,自然是一处旅游胜地。昌黎不是韩愈的故乡,却也胜似故乡,如今的韩文公祠,几经修缮,已成一处引人注目的旅游景点。碣石山中的奇峰美水,韩文公祠中的历史印迹,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登高怀古。

  春节已过,春天已经来临。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传下来的诗歌自然是时下凭吊韩愈墓、韩文公祠的好“旅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又说(网文):

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人物生平


1.坎坷的科举之路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但都被拒之门外。


2.官场经历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年秋末,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韩愈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这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行军司马,后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表,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才让韩愈免去一死,但韩愈却因为这个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调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二、主要成就


1.文学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3] 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2014年还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2.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4] 


3.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三、人物评价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

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丰功伟绩。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