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古城衙署现在竟然变这样,芜小新带来衙署修复实景和方案设计

 洁洁赢 2017-07-05

芜湖古城建设

虽然仍在进行中

今天,芜小新带来了

芜湖古城衙署修复实景和方案设计



芜湖古城衙署


现在位于芜湖古城的衙署,只有衙署前门(谯楼),面阔三间。衙署东西长12米,南北宽4.3米。



衙署前门以花岗石砌高台为基础,明间为抬梁式,前后步柱间用七架梁以求大空间。次间为穿斗式,屋顶为歇山式。台基上还留有宋代基础。



这表明明清数百年间,芜湖古城虽多次遭到毁损,但衙署前门依然沿用宋代基础,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衙署始终矗立在芜湖古城内最高的中心位置。



衙署原址上曾建有原芜湖地方税务局与其它多层、低层住宅,目前税务局办公楼仍存,作为芜湖古城指挥部临时办公室使用,而谯楼已经修缮,复原了谯楼二层建筑。




变化还是蛮大的

修缮好的谯楼是不是很威严

毕竟千百年前

它曾是大气磅礴的芜湖县衙



为了对它进行修缮和复原

相关工作人员可是花了很大心思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布局结构



衙署按照传统县衙布局分为前衙和后宅两部分。谯楼原为前衙入口,考虑到古城整体规划结构,将谯楼与南侧的牌坊、亭子作为开放的谯楼广场,作为古城的核心公共区域。



根据历史文献恢复

前衙包括:

仪门、班房、六部房、戒石亭、大堂、銮驾库

后宅包括:

后衙堂、东、西花园

谯楼广场中的吴楚名区坊位于花街北端头

是整个衙署区域的入口





设计依据



2012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针对芜湖古城编制了《芜湖古城规划导则》,并获批通过。导则对古城内的现状进行分析,编制导则性规划,对芜湖古城提出了复兴计划。



导则中提出延续芜湖古城的历史价值,延续古城的功能,混合多样性和风格多样性特点,将古城打造成具有芜湖特色、承载古城记忆的文化居住商业综合导则对古城现有的取遗存资源进行梳理,在现有遗存的基础上,提出恢复衙署、城隍庙、文庙、能仁寺等传统公共建筑,恢复古城场所精神。



今天的衙署将会摆脱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安全隐患多的局面




形制与布局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颁布了《州县公廨图示》,统一全国各州县衙署的样式格局。清代颁布的《清会点》和《大清律例》,对衙署建筑的规格,布局都做了具体规定。目前保存下来的太平府志(清康熙)、芜湖县志(民国)中的舆图与文字记载,清晰地记录了芜湖县衙的布局情况。



县衙基址在15亩左右,其中县官宅基址在46米左右,从古城遗存格局与网路算,衙署进深在180--200米范围,与明代规模大致相符。



从芜湖整体规划考虑,衙署不宜规模过大,对衙署进行缩减, 在对历史文献衙署格局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保留衙署廨署部分,对后衙部长进行分化了,形成现在的格局。




年代与风格



对衙署整体的设计以明代为基准年代,以明中期建筑为主,辅之少许清代建筑;风格以徽州地方做法为主,参照明代县衙的规制要求,确定衙署的整体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借鉴了明代徽州地区的传统建筑做法。



最后,芜小新

送上一波衙署鸟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