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的书房|生活哲学

 柳星星h02xgxmd 2017-07-05

《谿山高逸图》(局部) 元 王蒙

文|陈履生

文人的书房非常重要。自古文人都有自己的书斋,尽管有面积的大小、藏书的多少之别,可它是文人的一片天地。

在特殊的年月里因无书可读,所以我读的书很少。但是仅有的几本书码在一起,是激励自己的信心,留给我的感觉至今都是深刻的记忆。等到读大学之后,书也逐渐地多起来。那是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相交的时期,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多年,至今我的舅舅、舅妈提到当年到南京来看我的情景,还说我上大学时是非常的可怜。当时睡一个上下铺,床非常窄,

一米多宽,但是床的里面整整地堆了一排书。因为学生宿舍里面没有书架,只能摆在床上。因为这排书在床上占据了有限的位置,使我睡觉的地方就变得更加狭小,但心里非常踏实。我的舅舅、舅妈看了之后非常心痛,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大学的生活是这么艰苦,因此经常把他们看到的作为励志的故事说给其他人听。至今,每次想到当年的情形,我都感觉到这是人生的一份珍重。

1985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到北京。所有的行李就是几箱书加上一箱衣服。到了北京,住在一个三平米的房子里,那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家属宿舍楼的地下室,也没有可能有自己的书房和书架。从南京带来的书很长时间都没有开包。等到后来,分了筒子楼,能把从南京带来的书打开,感觉到很幸福,依然是把它们放在床的最里面,码了高高的一排。还是没有书房。

到了九十年代,分了单元楼,六层楼中的五层的一居室,还是没有书房。但有了一个阳台,我把电脑支在阳台上,把书堆在阳台的两侧。阳台只比当年的双人床宽一点点。这里可以闻到厨房内饭菜的味道,可以听到客厅内儿子的读书声,也无法拒绝楼下车来车往以及各嘈杂。那时候,我写文章在最后总是喜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于阳台书舍。我把“阳台书舍”当作我的书房,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间书房,开放式的。尽管“阳台书舍”冬冷夏热,可是能有这样一片天地,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不易了。由此想到白雪石先生的“何须斋”,就是取名于“室雅何须大”。实际上不是“何须”的问题,是无奈,生活就是如此,必须适应而能“何须”。回想过去没有书房的日子,同样是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而且完成了我的“新中国美术史”的系统研究。不过这时在我的有限的客厅里有了两个书架,它们矗立在那里与“阳台书舍”相呼应,使得家里有了书香。岁月一天一天,生命的行旅就这么一步步走过,有了“阳台书舍”使自己感觉到了生活的改观,所以,我异常地尊重这样一个独特的空间。

再到后来,房子越来越大,有了像现在这样独立的书房,我也为我的书房感到骄傲,因为书房的得来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读书不努力,没有成就,就不可能有自己的书房。

传统的文人的藏书有通过几代的积累,也有从草根出发白手起家,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书房,后者可能更有意义。然而,不管书房如何传承,对于古代的中国文人和当代的中国文人来说,书房的意义都不同一般。我非常羡慕拥有一个非常大的书房,像图书馆一样的书房,特别是那种带有梯子的书房。我也去过世界上一些比较好的博物馆的图书馆,那些图书馆里面珍藏着几百年的图书,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感到它和文人的契合,是最理想的一种生存空间。

书房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你不需要去图书馆,随手就可以拿到自己想要找的书和资料。对于经常写作的人来说,资料的意义毋庸置疑。在如今,谁也难以去穷尽天下的图书收藏,个人的努力也难以和国家的图书馆相比,但是,自己拥有和借来的感觉终究是不一样的。文人对于书的占有欲,就好像人们基于各自的兴趣和能力对其它物质的占有欲一样,就是想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据为己有。实际有好多书买回来之后只是翻翻,并没有好好看,总是希望留待以后。正是这种对未来读书的希望,激发了不断占有的欲望,甚至忘记了图书馆的存在。这往往是读书人的痴迷。

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不管是在电脑前看着屏幕,还是捧着自己的书和借来的书,或者做其它任何事,都是一片独特的、自我的世界。既使不读书,累了,在书房的椅子上躺一会儿、小睡一会儿,那种感觉也不同于身处其它的空间。那确实是一种享受。

读书人、文化人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能有一间或几间很大的书房,能有一间或几件藏有很多书的书房,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非常有限,人的能力也非常有限,难以穷尽天下,难以拥有世界,但是,自己去努力,能够有一点点自己的收藏,或者自己所喜爱的图书,让这些图书和你朝夕相处——当你累的时候,它们安静地躺在你身边;当你精神饱满的时候,它在你的手上、在你眼中、在你的思想内,所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与自己契合,这是一个文人敬仰和憧憬的文化的世界、书的世界。

陈履生,江苏扬中人。

擅长中国画、美术史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文章、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觀

遊 觀 · 美 物 | 發 現 · 現 場 | 遊 觀 MOOK

主 編|汲 雲 軒

辑|琯 圜 軒

微信:guanyuanxuan

历代经典|当世名家|艺术青年|人文空间|生活美学

书画评论|艺术现场|艺术手稿|微视频|纪录片

采访|拍摄|IP孵化 | 约访|供稿|合作

戳原文,更有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