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很好懂之中医生理学(四)

 老玉米棒 2017-07-05
第八节 经 络
本节中我们来说一说人体中的经络系统。
人体中的经络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人们发现经络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经络具体是个什么东西,则谁也不知道。拿脏腑来说,虽然脏腑的功能是虚拟的,但是人体内确实有脏腑的实体存在。经络这个东西,在现实中,比如说在针灸临床中、在气功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到它的实体。现代的医学界,甚至动用了最新、最尖端的科技设备,却依然找不到经络的实体。(近几年有报导称:我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找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
经络的实体虽然找不到,但这並不仿碍人们去认识它,並利用它的功能去治病。
经络学是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了解中医学,就必须了解经络学的内容。
在中医学中,每一脏腑都配属有一条经脉系统,称为经络。经络的功用是脏腑联系外界的通道,本脏腑和它脏腑的联系以及脏腑和四肢筋骨五官九窍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进行的。经络还是人体中营养物质营气的输送管道;经络是脏腑之气流通交换的通道,生病时,经络也会成为邪气侵入的通道;在针灸治疗时,经络还是治疗信息的输送管道……。概括起来,经络有三个功能:一为信息联系功能,二为输送功能,三为通道功能。
人体中十二脏腑,每个脏腑都配属一条经脉,称为十二正经。
除了十二脏腑所属的十二经脉以外,还有奇经八脉。此奇乃是奇偶之奇,孤单、孤零零的意思,因为这八脉是没脏腑配对的,故称为奇经。(亦有人认为:奇者、异也。因为该八脉的行为异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奇经。)奇经八脉的名称为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八脉的作用是联络十二经脉,是十二经脉重要的补充,能协助十二经脉调节全身气血精微。十二经脉气血充实后会满溢于奇经八脉中,十二经脉气血不足则由奇经八脉回流。所以临床上有八脉亏损的病名,没有十二经脉亏损的病名。每条十二经脉还有一支联络表里对应脏腑的分支,叫做经别。意思是别出的经脉,经别的功用是加强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加强体表和体内、四肢和躯干的联系。
经络系统还有多个层次的分支。
经脉的下一个层次叫络脉,络有联络的意思,是次一级的联络各经脉之间的通道。如果把经脉比作大马路,那络脉就是小马路。功能是一样的,主次有别而已。经脉和络脉组成了经脉系统的主要内容,我们把经脉
系统称为经络就是这个意思。络脉分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三部分。十五别络是比较大的络脉,十二经脉各有一支,督脉、任脉各一支,脾经另有一支大络,总称为十五别络。浮络,是指浮于体表的络脉,数量很多。孙络是浮络的下一级分支,数量更多,更细小。比起经络的马路来,只能算是田园小道。
经络还有两个附属部分:联系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部分,称为十二经筋。联系和调控皮肤的部分,称为十二皮部。这两个是附属部分,连路都称不上,只能算是居民片区。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经脉名称的含义、经脉的位置和走向。
首先来说明一下:经络学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其专业性很强,非针灸专业的中医师一般亦只是了解其大概。本书只是一本科普读物,所以只叙说其大概中的大概,具体的循行线路只简单地说一说。
先来说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是区分经脉属手经或是足经,即确定该经脉是循行于手部或是循行于足部。第二部分内容是确定经脉循行的位置,手足各有六个位置,用三阴三阳来命名。手足外侧属于阳,最前面的位置叫阳明,当中的位置叫少阳,后面的位置叫太阳。手足内侧属于阴,最前面的位置叫太阴,当中的位置叫厥阴,后面的位置叫少阴。第三部分内容是说明经脉的脏腑从属关系。比如手太阴肺经,看到这个名称,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条循行于手内侧前面的经脉,属于肺脏,联络于大肠。在这里我们还要理解一下属和络的含义,属是从属,经脉由某脏腑发出称之为属某脏腑;络是连络,经脉连络相表里的脏腑称之为络。
一般都认为,经气从肺经开始循行。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肺主气,朝百脉,所以经气的运行就让肺脏起个头。第二个原因是饮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先由脾转运至肺,然后从肺输送至百脉,肺经就成了十二经脉之首。
经气从肺脏发出,下络大肠,再上行从腋下横出,循手臂内侧前面下行至食指端。经气转入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手臂前外侧上行,入胸络肺,下行属大肠。另有一分支,上颈至头面止于鼻两旁。经气转入胃经,足阳明胃经从头面开始,循颈下行,再循身体前外侧下行,有一分支入体内,属胃络脾,再出体表,与前一分支汇合,循大小腿前外侧下行至足趾。经气转入脾经,足太阴脾经,循小腿、大腿前内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有一分支从胃上入心中。经气转入心经,手少阴心经,从心开始,下络小肠,另一支过肺穿腋,从手臂内后侧向下循行至小指。经气转入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循手臂外后侧上行,绕行肩胛,向前至锁骨窝处,入体内络心,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窝上颈至头面。经气转入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面开始,上行至头顶,从头后方下项,在项部分成平行两支,沿背、臀、大腿后部下行,在膕窝部汇合,再循小腿后方穿过足跟,从足掌外侧,至小趾端,另在腰部有一分支入体内,属膀胱络于肾。经气从小趾端转入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足底心开始,循足掌内侧向后,绕到内踝后面,循小腿、大腹内侧后面上行入腹,属肾络膀胱,再上行至胸部。经气转入心胞经,手厥阴心胞经,起于胸中,属心胞,下行连络上、中、下三焦,另一支从胸中穿腋下,循手臂内侧中央下行,穿过掌心直达指端。经气转入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从指端开始,循手外侧中央上行,到肩部经过锁骨窝部下入胸中联络心胞,再向下连属上、中、下三焦,另一支从锁骨窝部循颈至头面。经气转入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在头脸侧面绕行至耳后下项,循颈侧面下缺盆,入胸中络肝、属胆,下行至阴毛部位,再横行至股关节,另一分支,从缺盆循体表侧面下行至股关节,与前一分支会合,然后循大小腿侧面的中央下行,过外踝前,循足掌外侧至四趾端。经气转入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端,循足背的内侧,小腿、大腿的内侧中央上行至阴部,绕阴器向上,至肝脏属肝络胆,另有分支上膈入肺,经气转入肺经。再从肺经开始进行循环运转。
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下:十二经脉身体两侧各有一支,所以实际上是二十四支经脉。
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就这样一经转一经,环周不休,循环不已,再通过奇经八脉、十五大络、浮络、孙络、经筋、皮部等的共同作用,将精、气、血、津、液,以及其它各种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每一个角落。
十二经脉的走向,初看似乎混乱,其实很有规律。前人对其运行规律,总结成四句口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还有一个更好的记忆方法:取站立位,两手举过头顶,两手心相对,就有:所有属腑属阳的经脉都会循人体背侧和四肢外侧向下走,所有属脏属阴的经脉都会循四肢的内侧和人体的腹测向上走。还有,阳经和阳经的交会都在头面,阴经和阴经的交会都在胸腹,阴经转入阳经都在手指端,阳经转入阴经都在足趾端。
十二经脉的循行基本上是在体表和四肢,体内的循行大多为属脏络腑或属腑络脏而设,在体内的其它分支是比较少的。十二经脉在体内循行的不足,则交由十二经别来进行弥补。
前面说过:经别是别行的正经,是十二经脉的分支。十二经别的起点都在肘膝关节附近,经气运行的方向都是向着躯干,起着外部天地之气和身体内部的构通作用。经别进入体内后又重新进行属与络的工作,即属腑的经别入属本腑又入络与本腑相表里的内脏;而属脏的经别则入属本脏又入络与本脏相表里的外腑。而且,表里脏腑的两条经别在体内都是相并而行,最后阴经经别并入阳经经别,一起注入体表的阳经。这样的循行方式加强了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已经知道: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会都在头面,而阴经经别并入阳经经别后,一起上走头面,注入头面部的本经。这样就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另外,足三阳和足三阴的经别进入体内后还都上胸和心脏发生了联系,这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这句话找到了依据。
十二经脉虽然循行于体表,但全身左右体表就这么二十四条经脉在循行,其没有覆盖到的面积是非常之大。这些没有覆盖到的面积则交由络脉系统来负责。络脉系统包括十五别络以及由别络分支出来的孙络和更细小的分支浮络,还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我们已经知道,十五别络就是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支别络,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脾脏再分出一支别络,总称为十五别络。十二经脉的别络从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分出,分布于四肢及头面部,表里脏腑两经的别络还相互联络一下;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于身之侧部。这十五别络再分支出孙络、浮络、经筋、皮部,覆盖到全身的体表。
奇经八脉中,督脉起于下焦,在女子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后沿脊柱后面上行,上头顶下额,过鼻至上唇系带处。有一分支直接从下焦(胞中)分出,上贯脐、贯心,循喉咙,再向上环唇分行至两目框下。有一分支从脊柱分出入络肾。有一分支从项后入络脑。督脉与全身属阳的经脉都有联系,如与手三阳经会于大椎穴,与足三阳经会于百会穴、脑户穴,与阳维脉会于风府穴,哑门穴。所以督脉能总督全身阳脉之气,所以又称其为“阳脉之海”。
任脉亦起于下焦,在女子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前沿腹部正中线和胸部正中线上行,循咽喉上行环唇,再向上分行至两目框下。有一分支从下焦(胞中)分出,与冲脉并行脊里。任脉与全身属阴的经脉都有联系,任脉在腹部,与足三阴经脉会于中极穴、关元穴,而足三阴经又上接于手三阴经,又与阴维脉会于廉泉穴和天突穴。所以任脉能总任全身阴经之气,所以又称其为“阴脉之海”。
冲脉亦起于下焦,在女子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循喉环口,至目框下。有一分支,从气街循大腿内测入膕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至足底。有一小分支从内踝后分出,斜入足背,至足大趾。有一分支,从下焦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冲脉的循行,上至于头,下行于足,前布于胸腹,后行于脊中,全身无处不达,所以与全身经脉都有联系,所以又称其为“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至带脉穴,环行于腰腹部一周。所有纵行的经脉都与带脉关联。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都是单支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则左右各一支。
阴蹻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由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循胸腹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
阳蹻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由外踝后循小腿大腿外侧上行,经腹、胸部侧面与肩部,由颈外测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蹻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合。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测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循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以上是经络系统大致的情况。经络系统的内容,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时还是辨证的关键所在,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前人非常强调经络的重要性,认为“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所以想了解中医,对经络亦必须有所了解。
中医学中非常注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这可以从经络系统中经气的运行方向得到印证。如在四肢上,有的经脉中经气向外流,而有的经脉中经气向体内流,这样的一出一入,人体与天地之间完成了气机的交换,使人体能时时适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保持健康的状态。在人体躯干上,经气的流动有向上走的,亦有向下走的。如在身体背部和侧面属阳的经脉,其经气大都向下走。而在腹部属阴的经脉,其经气大都向上走。这样的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使身体内的气机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一般情况下,经气的走向都是阳经之气向下行,阴经之气向上行。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如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属阴,却有一条分支是向下行至足背,又如督脉、阳蹻脉、阳维脉,都是属阳经脉,脉气却是向上走的。这其中尤其是督脉,因其处于背部的正中央,且和任脉首尾相连,引起了修练气功人士的关注。修练气功者认为仙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经气的行走方向,顺者为人,逆者为仙。只要将经脉中的经气练倒转了,人也就变成了仙。背侧部其它属阳的经脉的经气都向下走,唯独在背部正中央的督脉其经气却向上走。这是现成的经气倒行的经脉,正好加以利用。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入门第一步是修练小周天功法,所谓小周天便是督脉和任脉首尾相连成一园环,经气循着任、督二脉阳上阴下环周运行,便是小周天功法。这是因为督脉的经气是现成的逆行,只要顺势将任脉的经气倒逆而行,小周天便练成了,省时又省力。所以打通小周天就成了登仙的第一步,练气者首选的功课。
很多人都练小周天功,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里附带说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