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很好懂之阴阳五行(二)

 老玉米棒 2017-07-05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我们前面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医学中有关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等以及表里、寒热、虚实等病理的内容。本节中我们结合阴阳学说将以上的内容重新疏理一遍。
人体如以内外分阴阳,则人体之内属阴,人体之外属阳。如果以人体前后分阴阳,则背部外露一点属阳,腹部内含一点属阴。如果以人体上下分阴阳,则上部属阳,下部属阴。如果以人体四肢和躯干分阴阳,则四肢在旁属阳,躯干在中属阴。拿脏与腑比较分阴阳,五脏藏于内,应该属阴,腑在外,应该属阳。但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处于上,属阳,肝、脾、肾处于下,属阴。再把心、肺来比较,心居中,属阳中之阳,肺处于两旁,属阳中之阴。而把肝、脾、肾三个阴脏来比较,则肝在上,为阴中之阳,肾在下,为阴中之阴,脾脏藏最深,为阴中之至阴。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气、血、津、液四者来比较,气无形属阳,血和津液有形属阴。如拿津和液来比较,津轻清属阳,液重浊属阴。所以《黄帝内经》中说:“阳化气,阴成形。”“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精、气、神三者中,精属阴,气属阳,神者阳中之阳。
对表里而言,则表属阳,里属阴。对寒热而言,则热属阳,寒属阴。对虚实而言,则虚属阳,实属阴。《黄帝内经》所谓:“外为阳,内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用阴阳来标志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可以用来说明人体各部分的阴阳属性特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变化的趋势。最重要的,是为临床辩证和病机分析服务,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谈到的。
从以上的阴阳在人体中的分配来看,一个脏器在某种场合属于阳,而在另一场合又可以属于阴。似乎有一点不确定性,其实这正是阴阳学说的实质所在。在上一节中说到阴阳是相对的、比较而言。体现在脏器阴阳属性的确定上,那就是在某一场合属阳的脏器,在另一场合就可能属阴,这要根据与之处于相对立位置上的另一脏器的情况而定。说得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直白一点,看一个脏器属阴属阳,要先看与之比较的另一脏器。也就是看与之一同装进太极图圈子中比较的是何脏器。比如肝脏与心脏,心在膈上,肝在膈下,则心为阳,肝为阴。如果换成肝脏和肾脏比较,肝在上,肾在下,这时肾为阴,肝就是属阳了。所以一个事物的属阴属阳,只是与它事物相较而言,事物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另外,不管是属阴的或是属阳的,都是物质性的,是客观的存在。比如说气无形,与有形的器官本体比较属于阳。但是气亦是属于物质,是器官组成的一部分,是太极图那个圈子当中的一部分,气的作用是气本身功能的表现,而不是器官本体(阴)的功能表现。这一点我们要分辨清楚。
不过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器官时,阴阳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情况下阴是指脏器的本体,阳是指脏器中气的功能。阴是基础,阳是在阴的基础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就先后关系来说,应该是先有阴,然后有阳。这从精、气、神的阴阳关系上也可以看出,《黄帝内经》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先由精生,然后气立,最后神至。《黄帝内经》还有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人始生,先成精。”这些都说明了阴的主导作用。所以《黄帝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脏器阴阳之间的体用关系。还要说明一下,这个脏器之用(功能) 应该是物质性的。
以上的说法並无贬低阳的意思。在人体阴和阳的关系中,阴多属有形,阳多属无形,无形必须依附于有形,所以先有阴,然后才能有阳的表现。但是阴主静,阳主动,阳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一切脏腑活动的原动力所在。没有阳的作用,就没有升降出入,就无以生长化收藏,由此可见阳的存在的重要意义了。所以阴和阳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部分,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正是说明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
经络的阴阳,在前面经络一节中已经说过,本节中就阴阳问题再简单地补叙一下。
十二经脉中有六条属阴,六条属阳。六脏(五脏合心胞络)属于阴,所以六条属阴的经脉是归属于六脏的。六腑属于阳,所以六条属阳的经脉就归属于六腑。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所以属阳的经脉都循行于背部和四肢的外后侧面,属阴的经脉都循行于腹部和四肢的内侧面。
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阴阳总是处于互动之中,阴向阳转化,阳向阴转化。所以属阴的经脉其经气都是向上向外运行,属阳的经脉其经气都是向下向里运行。经脉中的阴阳之气内外、上下的交互流动,使全身的气机都处于运动状态。十二经脉都有配属的脏腑,经气的流动,实际上就是脏腑之气的流动。各脏各腑正是通过气机的流动,进行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换,表现出属、络和生、克、承、制的关系。而且,各脏各腑还通过经气的运行与天地交换气息,达到天人合一。因此,经脉中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天地间阴和阳的平衡是相对的,实际上阴和阳是经常的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才是永久的,绝对的。正是因为阴阳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阴阳之间才会有互相的转化运动。这从太极图上就能看得出来:从整个太极图来看,S形曲线把太极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两部分是等大的,因此是平衡的。但是,如果从园心至园边画一条半径,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条半径上其阴阳的含量都是不相等的。所以阴阳既是不平衡的,又是平衡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因为不平衡,阴阳之间因此而产生了互动,万物因此而有变化,自然界才会不停地运动,才会有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又因为阴阳之间保持了相对的平衡状态,因此使得阴阳之间能够互相制约而处于一个整体之中。
在人体中,阴阳同样既是平衡的,又是不平衡的。对于人体总体而言,阴阳必须平衡,这是人体处于健康状况的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如果阴阳平衡破坏了,人就要生病,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則阳病,阳胜則阴病。”但是,就局部而言,阴阳又是不平衡的,这是人体内气机流动的必要条件。以上说过的经气的流动,就是由于阴阳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因为上属阳,下属阴,外属阳,内属阴。属阳的部分阴气少,阴气就会流动过去补充;属阴的部分阳气少,阳气就会流动过去补充,于是全身的经气就都流动起来,带动了全身脏腑气机的运动,这就是经气流动的动力学原理。如果阴阳绝对平衡的话,气机就不会流动了。《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造成气机升降出入的动力,就是阴阳之间的绝对的不平衡。可见阴阳的相对平衡和绝对的不平衡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总结以上的叙述,可见人体内阴阳在局部上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造成人体气机流动的动力,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在总体上,正常人体的阴阳又是平衡的,不过,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是所有不平衡的综合结果。如果人体内这种阴阳的相对平衡不能维持的话,那人体就要生病了。
阴和阳是互相关连的两个方面,没有第三方参与其中,所以阴阳的相对的不平衡的表现也就比较单纯,不外乎阴太强了阳不能与之平衡,或是阳太强了阴不能与之平衡,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四种情况:一为阴太强了,阳不能与之平衡,由于寒属阴,病人多表现为寒证;一为阳太强了,阴不能与之平衡,由于热属阳,病人多表现为热证;一为阴的衰弱,阳相对的表现强大一些,亦表现为热证,但此热证乃是虚热;一为阳的衰弱,阴相对的表现强大一些,亦表现为寒证,但此寒证乃是虚寒。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阴阳不平衡发展到极点时,会突然向对方转化,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现象。临床上经常碰到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阴阳突变的实例。
以上所说的是人体内部阴阳不平衡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一般规律,如果是外邪侵袭人体,于阴阳方面有些什么规律呢?《黄帝内经》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在人体中,上为阳,下为阴。而拿邪气来分阴阳,则风气轻清属阳邪,湿气重浊属阴邪。所以可以看出,外邪袭人,阳邪喜袭阳位,阴邪喜袭阴位,此其一。其二,如果阳邪在阴位,阴邪在阳位,那肯定是一种病态。如《黄帝内经》所说:“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为阳,浊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清气在下,为阳在阴位,故病。浊气在上,为阴在阳位,亦为病。
阴阳学说其内容虽然简单不复杂,但在中医学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在人体中,健康时,阴阳的变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生病时,阴阳的变化是疾病发生、演变的原因。所以《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