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很好懂 之阴阳五行(三)

 老玉米棒 2017-07-05

中医很好懂 之阴阳五行(三)

2015-11-23 20:43阅读:
第三节 五行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最初源自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质的认识。当时认识到构成自然界的有五大类最基本的物质:水、火、金、木、土。而且逐步认识到这五类物质各有其特性,它们互相之间的运动变化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五行概念。
五行最初称为五材,那是实有所指的,即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五种物质:水、火、金、木、土。后来,五材经过抽象归类逐渐演变成了五行。行有行列、归类的意思,金、木、水、火、土就不是实指那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泛指自然界中一切的事和物。即是将天地间一切事物根据其所表现的特性进行分类,归并到该五种物质所属的类项中,再根据该五种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来推衍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这便是五行学说。
五行已经不是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这五种物质特性的抽象。所以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人将这五类物质特性抽象后的归属分类。
一,木曰曲直:曲直即弯曲、伸直的意思。这是指树木生长的状态,就是枝干曲或直,向上向外舒展条达。故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展、能屈能伸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行。
二,火曰炎上:炎上即炎热、上升的意思。火具有燃烧、发热、升腾向上的特性。故凡具有温热、明亮、上升、繁茂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火行。
三,土曰稼穑:稼,播种之意。穑,收获之意。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都是以土为基础,且万物都置于土地之上,因此,土具有长养承载万物的特性。故凡是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土行。
四,金曰从革:从,顺从之意。革,改变之意。通过冶炼加工,金可发生变化;金亦可用来制造杀戮的武器。故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洁净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金行。
五,水曰润下:润下即滋润向下之意。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寒冷、深藏的特性。故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水行。
有了以上五行属性的确定,我们就可以将事物进行归类了。比如说:
我们把方位中的东方和四季中的春季,都归属于木行。这是因为春天草木欣欣向荣,太阳从东方升起,与木的生发特性相类似,故都归属于木行。
我们把方位中的南方和四季中的夏季,都归属于火行。因为南方炎热,夏天也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都归属于火行。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西方和秋天都归属于金。因为太阳从西边落下,秋天万物萧条,和金的肃杀、沉降特性相类似,故都归属于金行。
北方和冬季都归属于水,因为北方寒冷,冬天亦寒冷,与水的寒凉特性相类似,故都归属于水行。
中央和长夏都归属于土。因为人类所处地方的中央都是适于耕耘的土地,而长夏润湿,有如土之含水,所以就把方位中的中央和季节中的长夏都归属于土行。
经过以上相类似的类推方式,古人还把五音中的角音、五味中的酸味、五色中的青色、五气中的风气、五种变化中的生化……都归属于木行。
把五音中的徵音、五味中的苦味、五色中的赤色、五气中的暑气、五种变化中的长化……都归属于火行。
把五音中的宫音、五味中的甘味、五色中的黄色、五气中的湿气、五种变化中的化化……都归属于土行。
把五音中的商音、五味中的辛味、五色中的白色、五气中的燥气、五种变化中的收化……都归属于金行。
把五音中的羽音、五味中的咸味、五色中的黑色、五气中的寒气、五种变化中的藏化……都归属于水行。
五脏的五行归属,亦是以类推的方式来确定。
肝为将军之官,将军多豪迈豁达,归属于木行最合适。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光明、温煦才能安抚四脏,故心属于火行。肺主治节,非金莫属。脾主受纳、生化,这正是土的属性。肾者藏精,正与水的闭藏特性相符。
前面已经说过:肝脏的外腑是胆,肝还管五官中的目,五体中的筋,五志中的怒,五液中的泪等等,这一切都跟随肝脏归属于木行。
心之外腑小肠,以及心所主的五官中的舌,五体中的脉,五志中的喜,五液中的汗,都归属于火行。
脾之外腑胃,以及脾所主的五官中的口,五体中的肌肉,五志中的思,五液中的涎,都归属于土行。
肺之外腑大肠,以及肺所主的五官中的鼻,五体中的皮,五志中的悲,五液中的涕,都归属于金行。
肾之外腑膀胱,以及肾所主的五官中的耳,五体中的骨,五志中的恐,五液中的唾,都归属于水行。
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已经把自然界中的事物或现象、人体中的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等全部都归结到五行的系统中了。
五行的归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化。人体的各脏腑器官组织和自然界万事万物声气相通,人体即融合于天地之中。人体中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即是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天地间事物的变化,亦必然会影响到人体,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五行学说的主要的核心的内容,是讨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代表自然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正常关系。五行制化,是相生相克结合,以维持自然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协调平衡状态的机制。
五行的相乘、相侮以及母子相及代表五行相互关系失常,自然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时的异常现象。
所谓生,是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五行间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每一行都有“生我者”和“我生者”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譬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水生木,所以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木又生火,所以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
所谓克,是克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间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每一行都有“克我者”和“我克者”两个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克我者”是我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我的“所胜”。亦以木为例:克我者是金,故金是木的所不胜,我克者为土,故土是木的所胜。
由以上的介绍可知,五行中的每一行,通过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与其它四行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图五)五行相生(其关系如图中的实线所示),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的动力;五行相克(其关系如图中的虚线所示),是自然界万物达到动态平衡的调节器。五行之间既有相生又有相克,因而使五行在运动变化中,因为互相之间的促进和牵制而达到动态的平衡发展。
图 五
下面举一个行的例子来说明五行之间是如何通过其相生相克的关系而达到其动态的平衡发展的。
以木行为例:生木者水,木生者火,克木者金。木能生火,而火能克金,木正是通过生火、克金这一环节,使金气不致太旺而达到木气本身不致被克伐太过而偏衰,使木气有发展的余地。而另一方面,金能生水,金气不旺,则水气亦不旺,结果木从水所得资助亦不多,则木气亦不会太旺而偏亢。结果,通过相生相克这一循环作用,木气既不偏衰,亦不偏旺。
其它四行的相生相克循环作用,亦是相同,都是通过生克关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动态的平衡发展。
以上所说的是五行各处其位,基本平衡相安无事的状况。
如果五行出现了偏亢或偏衰的状况,五行的生克变化又会发生如何的动态变化呢?
仍以木行为例:如木气太旺了,木本克土,木气大旺,则对土的克制会更厉害,结果土气偏衰。土本克水,土气衰了水气便旺起来,水本克火,水旺则火衰,火为木之子,火气衰了便要吸收木气来旺盛自己,使太旺之木气减少。另一方面,火本克金,火气衰则金气便旺盛起来,使木气受到金气的克制而使木气不致太旺。
假如木气太衰了,克土的力道小了,则土气便会旺起来。土旺克水,水衰则火旺,火气旺,则木气不必拿已衰之气去资助火气。再者,火旺克金,金衰则克木力弱,木气就会转旺。
以上的叙述说明:即使在某一行之气偏盛偏衰的情况下,只要五行正常的生克关系存在,那未,在经过了五行之间互相的生克调节之后,五行之气会重新达到平衡。
所以,五行之间的平衡协调,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五行的正常的生克关系的存在。对照图三,我们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五行之间各有线连系其它四行,如图三所示,五行一共有十条连线,这十条连线的存在,便是五行之间的平衡协调的保证。所以五行系统是一个自平衡系统,任何一行的兴衰变化,因为连线之间的互相牵制协调,经过一番调整以后,最终回归于平衡状态。
中医人把脏腑、经络归属于五行系统,就是因为中医人认为人体亦是一个自平衡的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脏腑经络会通过自身的生克调节,使脏腑经络活动处于一种自动的平衡状态之中,使人体能正常的存在、生长和发育。
以上所说的都是五行正常的生克变化。生与克是使五行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的一对互相拮抗的力量,在五行的动态变化之中,生与克必须同时出现,才能保证五行的动态平衡。否则五行的平衡便会被打破,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生克变化,有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三种情况。
所谓相乘,就是当一行之气太过,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得太厉害,以致被克的一行过份的衰弱。或是某一行之气太衰弱了,结果受到了克制自己一行的过份克制而更显衰弱。比如木气乘土,可以是木气太旺,以原来几倍的力量克制土气,临床上叫木横克土;亦可以是土气太衰,只有原来的几份之一,结果木气亦以几倍的力量来相乘,临床上叫土虚木贼。
相侮是原来被克的一行反过来对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所以相侮又称反侮。比如金本来是克木的,但是如果木气太亢盛了,亦会反过来克金,临床上称之为木亢侮金;或者金气太过虚弱,亦能受到木气的反克,临床上称之为金虚木侮。
所谓母子相及,是指五行中有相生关系的两脏同时为病的情况,即是母子相及而病。
母病及子,一般是在母行衰弱的情况下,不能供养子行,引起子行的病变。如水为母,木为子,水亏不能养木,导致水和木母子俱病,临床上称之为水不涵木。
子病及母,如子行亢盛,导致母行太过。比如木本生火,但是火行亢盛亦会引起木气的旺盛,结果木火俱亢,临床上这叫做子病犯母。又如子行不足,吸取母行之气,累及母行亦现不足。如木为水之子,木气衰弱,吸取水气自救,因而导致水亏,结果水木俱不足,临床上叫做子盗母气。
以上大致地介绍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同时还介绍了该两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的大致范围。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要经常的用到这两个学说,所以正确地认识这两个学说,弄清楚这两个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对我们了解中医是必须的。因此这里再强调说一下: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先人用来解释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两个理论,是古代哲学中两个说理的工具,或者如学者所说的是方法论。在中医学中是借用这两个理论来解释人体器官组织间的关系和病理衍变的规律。在中医学中,这两个理论仍然是说理的工具,仍然是方法论,性质没有变。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借用是非常成功的,在中医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中医学互相融合,已经渗透至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了。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理论,各有其适用的场合和范围。
阴阳学说适用于说明事物内部平衡状态的变动。从太极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图中是一个大园圈包裹了一对阴阳鱼,说明阴阳理论探究的是园圈内部的内容,园圈以外的东西就不用去管它了。至于这个园圈包裹的是什么东西,那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它可以是整个人体,可以是脏腑,可以是某一个脏或腑,亦可以是气血等等。还要注意一点,互相比较的两个事物必须是有关连的,比如男人和女人可以比较阴阳,人与石头就不能比较阴阳。还有,有时只提一个事物,实际上已经暗含另一事物,比如说心为阳中之阳,实际上已经拿五脏来进行比较了。
五行学说则适用于说明事物外部各种关系的动态平衡。从五行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到,五行各以一个小园点来代表,这是因为五行内部的情况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所以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是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以及以五脏为代表的脏象系统之间的盛衰互动的关系。
搞清楚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适用场合和范围,对以后理解中医的临床思路将会很有邦助。
(抱歉,图五传不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