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

 柴永伟 2017-07-06


                 柴永伟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的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了奇妙的数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的素材应来源于生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如故事、游戏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0的认识”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时,从“小猴吃桃”这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还有几个桃子?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数量呢?从而引出没有了用0表示。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通过已有的知识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研究,以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比如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因而通过5+3-2和10-5+3式题的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对这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开场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教学《位置》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师课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水平、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和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