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4阎姓礼俗·丧葬礼仪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伦理道德,关心生,亦关注死。为人子女者,长辈生时要尽心奉养,去世时以一定的方式送终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相对于婚礼等礼仪而言,丧礼更能够体现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时代的特点,所以,应当特别注意。 阎氏丧葬仪式中有﹃装殓﹄﹃成服﹄﹃发丧受吊﹄﹃葬期﹄﹃坟墓安葬﹄﹃归葬﹄﹃合葬﹄﹃附葬﹄﹃改葬﹄﹃居葬﹄之礼以及立碑、上坟、供祭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自古至今,阎氏宗族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和衍传,一直受着中原正统的汉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的影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遵守丧礼甚至作出了律法规定,绝大多数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都必须遵守。在一个特别重视人伦道德的生活环境中,不遵丧礼,均被视为极大的违逆之举,将处处受到各方面的惩罚和非议,漠视丧礼甚至会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旧时,一个人在丧礼中的地位及其所执的礼仪,除了证明其与死者的关系之外,都直接关乎到对死者遗产的继承权。 一、丧礼的要求。 第一,子女要遵循厚养薄葬的原则。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多尽孝道,尽心奉养,使父母衣食丰足,没有生活上的忧虑。﹃父母在,不远游﹄,子女应该经常去探视,尽量的陪伴在他们的身边,承欢膝下,使他们能够颐养天年,安度晚景,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父母去世后,要及时安葬,做到﹃入土为安﹄。在举行丧葬时应节俭成礼,而不必奢侈铺张,大事操办。只要子女能够做到生前尽孝,就不要太在意死后的繁琐了。忽视生者而刻意地操办丧礼,不管多么隆重,都只能是虚伪和做作。 第二,要求行丧礼期间思亲守孝,不得纵情恣肆寻欢作乐。 第三,要求行丧礼期间避免操办嫁娶等喜庆之事,也不允许参与他人的婚丧庆吊等事。春节不得贴红对联,可贴蓝纸书﹃守孝三年制,思亲免贺年﹄之类的对联,以寄托哀思。由于亲人去世毕竟是令人异常悲伤之事,所以人们还是较多的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以表示自己的至悲至痛。 二、丧礼的程序 第一、初终、更衣。亲人生命终止,要谨慎地换上死者寿衣,入殓,然后举家痛哭。 第二,请人议谥,由死者友好,乡间名士根据死者生平,儿女叙述给死者议出一个谥号。然后出讣告︵闻。︶ 第三、讣告。家遭大丧使人前往亲友处登门讣告,并张贴讣告哀文。 第四、吊临哭奠。死者亲友接到讣告凶讯后,携带供品等,或资助钱物,亲自或派人前往灵堂祭奠。 第五、超度荐引。古代佛道盛行以后,在丧礼中引入的宗教仪式。请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灵,设道场,作法事。荐引亡灵早登所谓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农村仍被衍传。但是真正相信所谓灵魂西游的几乎是没有,只不过作为一种寄托哀思的传统罢了。 第六、发引安葬。由阴阳术士择定吉日,勘定坟位,发引安葬。孝儿孝女、贤孙族亲,五服之内及亲朋故旧,护送灵柩入土安葬。其中还有较繁杂的祭奠程式,在农村中仍在沿用。 第七、卒哭期尽。旧时是按七做佛道法事,贫寒人家则早入土,按七上坟,﹃五七﹄﹃百日﹄之期大上坟,亲友都来参加,其他各七只嫡亲属上坟,还有﹃七七﹄﹃断七期尽﹄之说。之后便不再穿送葬那么重的孝衣了。 第八、袱于宗庙。指死者入土后,将刻制的神主灵牌置于宗祠供奉,无祠者供奉于家中堂屋。该风俗现已成为传说古制。 第九、周年奠祭。一年称小祥,二年称大祥,亲友齐集酒礼祭祀亡灵。 第十、除服禫祭。三年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亲友齐集,举行禫祭礼。三年忌日坟祭是最隆重的了。之后尚有九年祭祀上坟,谓之﹃永言孝思﹄。作为子女,父母的每年忌日,都要上坟祭奠,以寄哀思,并示香火不断。 ![]() 丧礼的传统,从形成发展到衍传至今,它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富贵门第与贫寒之家会有天壤之别,但是唯一共同的就是一个﹃悲﹄字,若偏离了﹃悲痛﹄,排场越大,耗资愈巨,越无天理人道可言!。 9.15孝服说明 自古以来,﹃丧必有服,所以为至痛饰也,故曰戚容称期服。五服,年月之异者,以恩之厚薄为论,斩衰之丧三年,期之丧一年,九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本是五世亲疏之分制其等,礼有心生所不能自已者尔。﹄丧有正服、义服、加服降服四等。正服者,于情分皆当为之服,如子为父母服斩之类;义服者,亲虽异于所生,则以义为之服,如妇为舅(指公爹)服斩之类,加服者,本非其所服而礼于进,故自轻以从重,如嫡长孙为祖父母承重服斩之类是也;降服者,情不杀而分有所制,故自重从以轻,如出嗣之子及女子已嫁为父母服降服之类也。兹将丧服等差列之如下: 斩衰(读cui)服,三年之服生麻布,旁及下际不辑之,麻冠、苘︵qing︶履竹屐,妇人麻履不杖余同。 齐衰杖期、不杖期,一年之期服熟麻布,旁及下辑之,麻冠苘草履桐杖,妇女麻履,余同。 齐衰五月、三月服,服熟茼麻布冠 经草履 其妇人麻履。 大功,九月之服,服粗白布冠经,其妇服兰布缘履。 小功,五月之服,服稍细月白布冠经,其妇服履同右。 缌麻,三月之服,服细白布经带,其妇服素履无饰。 袒免,(免音问)袒谓袒生上服,免谓以尺布围发,乃丧服三轻也。 五服解释 平常说到人的亲缘关系时,总以出没出五服相论,五服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五服就是五世、五代或五辈也,其实是不对的。还有人说五服即九族,也不全对。五服源于九族,具体又与九族亲属不尽一致。九族是自高曾祖父而身,自子孙至曾、玄孙(古籍中也作元孙)的血亲,而五服是封建社会根据九族以内的血亲关系规定的丧服制度。具体是丧服分为五等,为“斩衰一,齐衰二,大功三,小功四,缌麻五”之五个丧服(也作孝服)等级,父为子服齐期,亲兄弟也服齐期,而亲侄为其叔也服齐期,孙为祖父还是服齐期,因此仅从丧服或曰五服服色上很难看戴孝者,与被孝者之间的关系,而九族称谓可以明显看出之间的亲缘关系,从上面情形可知,五服更不等于五世、五代和五辈。 ![]() 那么,人们常说的《我跟某某是五服兄弟》《我与某某是四服兄弟》《我们都还没出五服》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九族五服图可查出第五等服的兄弟是指同一高祖不同曾祖的弟兄;四等服兄弟是指同一曾祖不同祖的兄弟;没出五服指在九族服制图以内的人。可以说单从几等服没法辨明谁为谁穿孝。 服制不是某一家族规定的,更不是哪一村社规定的,它是封建时代法律所定,我们现在所衍传的服制,还是清礼律定,而清礼还是延用的大明礼律,这些东西早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和传统,它已远远超出了哪个朝代。可说是早已成为各个姓氏的统为认可的氏族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民俗。 通过五服图可以显示,自身(服孝者)为父母服斩衰三年,为祖父母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而高祖父母为齐三月。为生子服期年,子妇大功,为长孙期服,为众孙大功……从图中可查本身为任一九族亲属的服丧等级。应该指出的是二等丧服包含齐期服、齐五月、齐三月。另外还分杖期和不杖期,期即一年,杖期指在喪仪中持杖,不杖期,指在丧仪中不持杖。本身为晚辈服齐期服时,本身有直系长辈者不持杖,本身无直系长辈者须持杖。齐期五月与齐期三月,只用于直系亲属,而大功九月小功五月则只用于旁系近亲属和直系卑亲属。缌麻,五服之中最轻者,三月之服。另外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音慰)《礼记头传》说丧服之轻者。袒露大臂;免,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 我国现代民法及婚姻法中所规定五代以内直系和旁系血亲图,实际上就是借用的传统九族五服图。西方国家的血缘关系用亲等计算,现代法律用代计算其实都离不开九族血缘图,其意义大致相同。笔者以为,现在应改男尊女卑为男女平等,这样就与婚姻法中的五代以内直系和旁系血亲图统一了,相信,传统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漫漫的改变。 庆坤辑识 九族宗亲服制图 ( 五服图 ) 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 丧 礼 柬 贴 式 : |
|
来自: 阎戈庄图书馆 > 《乡村应酬 笠翁札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