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历史文献很少谈到它的长相?

 半梦书斋 2017-07-06

龙,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神兽,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古代的中国帝王以龙为自己的象征,那么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龙的形象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构成了我们一般人对于龙的认知。

然而奇怪的是,中国早期的文献鲜少有对龙的形象的描绘。以《山海经》为例,这本书记载了大量上古时候的动物、异兽、神仙等,其中谈到龙的次数数不胜数,但是从没有一次讲到龙长得是什么样子。

【龙】

《山海经》在谈论到一种异兽的形象时,通常会拿已经为人所熟知的动物来形容。比如:谈到鹿蜀时,《山海经》是这样写的:“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马和老虎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说鹿蜀外形像马,身上的纹理像老虎,然后再补充上白首和赤尾两个特征,这样纵使没见过鹿蜀这种异兽的人,也大概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它的模样了。

龙在《山海经》里面便是一种时常被作者拿来形容其它生物的动物,如: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中山经》)

(计蒙)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中山经》)

窫(yà)窳(yǔ)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貙,龙首,食人。(《海内南经》)

……

由此可见,在《山海经》的作者们的观念中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熟悉的生物,没必要特地去描绘它的长相,相反在描绘其它异兽时,还可以借助龙的形象来做参照。直到东汉王充在《论衡·龙虚》中始随便的提了一下龙的样子:“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龙】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先做出以下两种假设:

第一,最初的龙并非一种虚构的生物,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较常见,所以没有特地描写的必要。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因为前任对动物的称呼和后人往往不同,再加上传说的渲染,使得后人经常会搞不清楚传说中的动物的原貌,久而久之就将它们错当成了神兽或妖怪了。

第二,龙确实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不过即使是一种虚构的生物,只要经过足够的传播,人们依然有可能熟悉它就像熟悉真正存在的生物一样。龙的形象可能在公元前就已经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定型了。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发掘出了一批跨越了仰韶时代到汉代的墓葬群。其中第45号墓最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该墓中发现一剧身长1.84米的男性的骨架,在他的左右分别有两幅用蚌壳铺成的龙虎图案。在其它两组墓葬中也发现了龙虎图案。经测定,这些墓葬属于距今64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遗址。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历史文献很少谈到它的长相?

【西水坡遗址】

该墓葬中的龙绝不像已知的任何动物,它形象相当我们现代认知的龙。既然64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已经可以创造出龙的图案了,并且一直流传到了后世,所以到了周朝至西汉,龙的形象多半为时人所熟知,故而古书的作者们才懒得多费笔墨去描写龙的长相了。

龙的由来

关于龙的由来,阎云翔在《试论龙的研究》一文中归纳有五种:龙为外来物说、龙为恐龙说、龙为灵物说、龙为水神说、龙为图腾说。其中龙为灵物说和龙为水神说着眼于龙的功能,严格说来不是在解释龙的起源,因此应该排除掉。

1.龙是外来物说。在西方历史上不乏有关于龙的传说和记载,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尼伯龙根之歌》中看守黄金的巨龙法夫那了。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所有的龙都可以追溯到巴比伦古龙。

巴比伦城伊斯塔尔门上就有一种叫做木许夫修(Mushussu)的神兽的浮雕,它头长双角,身体细长,且覆有鳞片,前爪似狮,后爪似鹰, 尾巴似蛇。其形象和中国汉代瓦当上的龙有些许相似,有人认为它是中国龙的原型。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历史文献很少谈到它的长相?

【Mushussu】

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历史文献很少谈到它的长相?

【龙瓦当】

但从时间上看,伊斯塔尔门是在公元前606年—公元前56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重建巴比伦城时修建的。根据上文所说,中国境内早在6400多年前就出现了龙的图形,因此不太可能是由巴比伦传入的。

必须承认的是文物证据并不能确切的表明一种文化的起源时间,因为文物证据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磨殆尽,也可能尚埋在黄泥底下等待发掘。

退一步来说,假设巴比伦在更早以前就有龙的存在,也不能证实中国龙是由巴比伦传入的。因为人类精神上存在着许多共通性,巴比伦人想象得出来的神兽,中国人未必就想象不到。打一个比方来说,巴比伦人穿衣服,中国人也穿衣服,难道就是中国人学巴比伦人的,或巴比伦人学中国人的吗?在没有足够的物质证据以前我们应该谨慎的对待传播论的观点。

2.龙为恐龙说。这种观点最容易推翻,因为恐龙早已在6700万年前灭绝了,而人类至今的历史不过短短的300万年,中间差了6400万年的岁月阻隔,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目击到恐龙。

龙的外形也和现今发现的恐龙的化石有极大差异。把龙和恐龙联系起来,多半是因为名字上的相似性令人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恐龙英语原文是dinosaur,来自希腊语中的deinos(恐怖)和sauros(蜥蜴),后来日本人首先将sauros翻译成了“龙”,“恐龙”的称呼始出现,所以其实恐龙和龙没有任何联系。

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历史文献很少谈到它的长相?

【恐龙化石】

3.龙为图腾说。这种观点源于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提出龙的原型是蛇,最早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兼并其它部落的过程中,吸收了作为其图腾的动物的一部分特征,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片……最终形成了龙的模样。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流俗已久,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

兼并部落吸收被兼并部落的图腾这种风俗只不过是闻一多臆想出来的,并未有人类学家谈过这种图腾合并案例,闻一多在《伏羲考》中也没有举出例子来证明,所以用图腾合并来解释龙的产生显然站不住脚。

但凡要虚构一种异兽,无非有四种方式:

一、将一种动物的颜色进行改变、体型大小进行放缩;

二、给动物添上一种原来不具有的能力,比如喷火或说人话;

三、给动物添加或减少某些器官;

四、把不同动物的特征拿来组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混合体动物。

龙无疑是属于用第四种方法创造的异兽,中外神话中这样的异兽数不胜数。我认为不一定非得是由于部落兼并才会产生这类异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