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两鱼鳔值千金:疯狂的黄唇鱼疯狂的金钱游戏

 王浩然 2017-07-06


打开文本图片集

“权贵豪富,鲍参翅肚”,与燕窝、鱼翅齐名的“肚”是指用鱼的鳔制成的花胶,自古以来就被列为“八珍”之一,素有“海洋人参”之誉。而花胶中最为昂贵、稀少的便是黄唇鱼胶,因其有神奇而独特的药用功效,价格一跃千里,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一斤150万元以上!

可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黄唇鱼数量锐减,一鳔难求,稀缺的资源更引来人们的关注和疯抢。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追逐让黄唇鱼身价暴涨,屡屡卖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利益驱使下,滥杀捕捞成风,黄唇鱼在濒临灭绝中上演着最后的疯狂……

能够保命的灵丹妙药

俗话说:宁上山,莫下海。与山民讨生活可能遇到猛兽的危险相比,渔民遭遇的凶险和颗粒无收的概率要高得多。可不下海照样盼收成的,袁承海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而他盼着的这种鱼是渔民想都不敢想的宝贝——黄唇鱼。

黄唇鱼又称黄鳘鱼,主要生活在淡、海水交汇处的特定海域,通体覆盖着金黄的鳞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鱼肉尝起来粗糙寡淡,但其鱼鳔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所以渔民捕捉后通常会留下鱼鳔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46岁的袁承海在福建沿海渔村长大,他儿时曾亲眼见证了黄唇鱼鳔的神奇功效。那时,农村妇女生孩子不知道去医院,全靠村里的接生婆负责照顾生产。一次,村里一位高龄孕妇遭遇难产,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引得邻居们都紧张地守护在院墙外,几个小时后,几声婴儿的啼哭终于传了出来。就在人们如释重负时,突然看到男主人神色慌张地跑了出来,原来产妇生下孩子大出血,他是寻保命的“神药”去了。

很快,袁承海看见男主人风风火火地跑了回来,手里捧着一个拳头般大小的金色物品。接生婆早就等在门外,从他手里如获至宝般接下药,开心地直喊:“这下有救了!”

从村民的口中,袁承海得知黄唇鱼胶能治产妇出血,可保母子平安。民风淳朴的小村里,只要有人捕到黄唇鱼便会举村庆贺,分而食其肉,并将鱼鳔晒干珍藏,以供不时之需。

上世纪90年代初,袁承海高中毕业后在镇上开了一家水产超市。此时,黄唇鱼还是经常被捕获的鱼种,通常每条船上会捕到五六条黄唇鱼,从几十斤到一两百斤不等,一个个瞪着圆眼,扑腾着身子,不时张嘴露出颗颗尖利的牙齿,似乎强烈发泄着对人类的不满。

可除了鱼鳔有药用价值外,鱼肉委实口感较差,几乎没人问津。经常到码头进货的袁承海多了个心眼:既然这种鱼的鳔能制成保命的神药,那趁现在便宜时多收集一些,将来兴许能卖一个好价钱呢!

于是,别人不愿买时他率先出手,通常以几角钱一斤的价格便将鱼买了下来。回家取出鳔,烘干成药材,当成命根子一样珍藏起来,可剩下的鱼肉送进饭店都没人愿收,只得免费分给邻居们品尝。就这样,他在看不清行情时盲目地开始了囤货。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经商的一批人,袁承海的小超市赚钱来得相对容易,可是,因为每条黄唇鱼都体量庞大,从经营水产超市后,所有的盈利几乎全用于收购黄唇鱼,账面上他赚了大钱,可是到头来日子仍拮据如初。时间一长,家人对他的做法意见很大,妻子多次逼他收手,并将那些干巴巴的怪物早点卖掉,好让一家人过上更舒适的日子。

可是,此时鱼鳔的价格并不高,袁承海有时因孩子奶粉、维修房屋等大事被妻子催促急了,才忍痛出售一两件维持生活,可卖的钱连当初买鱼的钱都不够,损失惨重。

长期的囤积中,袁承海也有些懈怠:这样下去,非把自己拖垮了不可。可是,每次到码头看到那些活蹦乱跳的大鱼,想起儿时见证过它的神奇,他又忍不住心里痒痒,偷偷买下几条。

富商参与下的狂热炒作

90年代末,市场终于出现了袁承海最期望的一幕。香港和台湾的富商找到了码头,对黄唇鱼来者不拒地收购。因为他们的参与,黄唇鱼的价格很快便水涨船高,从每斤几十元涨到了几百元。导致进货时袁承海根本不敢再有购买黄唇鱼的想法,因为每条动辄几万元的价格是他根本吃不消的。

袁承海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鳔的用途和眼下的行情。于是,他刻意接近这些富商,通过赠送当地土特产和多次拜访,最终和一位香港的明老板交上了朋友。

明老板只把他当成一个没见过世面的鱼贩子,为了显摆,竟请袁承海吃了一次鱼鳔席。几万元的鱼被烹饪成汤后端上酒桌,袁承海看那鱼鳔呈瓣状,吃到嘴里口感滑润,有些油腻,只吃一筷子便吃不进去。见他皱眉头,明老板连连嗔怪他不识货,告诉他,黄唇鱼的鳔可谓是万能神药。

一番话说下来,袁承海总算明白了,有钱的富商们为了显摆,更为了健康,已将黄唇鱼当成滋补和馈赠的“万金油”。圈内一呼百应的跟风中,鱼鳔不再是不起眼的丑小鸭,而是被神化为一种“仙物”,变成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这个收获让他喜出望外,见鱼鳔的行情已经火爆,他盘算着如何将自己的存货卖个好价钱。

在他不断接洽客商、谈价钱的过程中,事情又有了更可喜的转机: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化的加快,环境污染加上长三角和珠三角不断被填海,导致浅海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黄唇鱼偏偏对生存环境特别挑剔,数量急剧下降。物以稀为贵,当人们发现再难以捕到黄唇鱼时,它的价格也如坐了火箭般飞涨,从每斤几千元迅速逼近万元。

世事往往如此:越稀缺的东西越有人想得到,于是有人不断抬高价格,不但鱼鳔,就连味道并不好的鱼肉也有人想尝鲜。

巨大的金钱诱惑令非法捕捉和买卖持续火爆,渔民偷捕黄唇鱼成风,不论大小,一网打尽,鱼获产量不断下降,体型也不断缩小,很多未成年且根本没有商业价值的鱼儿也白白送命。环境恶化加上人们的滥捕,直接将黄唇鱼推上了濒临灭绝的处境。

在如此的火爆市场中,袁承海乐享水涨船高之福,同时也忍不住懊恼:自己曾将价值近百万的鱼肉白白送了人!

因市场过于火爆,袁承海在观望中足足将手里的货压了近八年。终于在2009年底,通过香港的明老板引荐,将手里的300多斤干鱼鳔全部出售给了一位港商,一次盲目的囤货让他搏得了人生的大赢:仅靠这一次交易,他便从一位不起眼的小鱼贩摇身变成一位亿万富翁。一夜暴富后,袁承海为了安全起见,悄悄以低价转让了水产超市,举家搬到了城里,开始过上了隐居式的平民生活。平时不和熟人交集,走在街上听人谈论黄唇鱼也装作全然不知,甚至连熟人的电话都不接,每天以上网、喝茶打发时日。

过了近三年的隐居生活后,妻子见风平浪静,忍不住劝他:人毕竟不能闲着,难道这样坐吃山空地一直等到死?

思来想去,袁承海还是认为贩卖黄唇鱼的生意最挣钱。于是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后,2014年初,他干回自己的老行当。

中彩票般的好运气

可是,在袁承海重返江湖后,发现事态的发展已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黄唇鱼几近绝迹,渔民有时捕捉整整一年,也见不到三五次它的身影,所以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在周边引起轩然大波,诸如《宁德女婿送岳父一条黄唇鱼价值300多万元》、《福建贫穷老渔民捡条黄唇鱼一夜暴富》之类的新闻不时爆出,成为人们经久不息的谈资,价格也在人们的不断疯抢中持续走高,甚至卖出每斤2万甚至5万的天价。

价格越高的东西说明其中的利润越丰厚,虽然明知此时收购黄唇鱼的难度已经较大,可是袁承海自认财大气粗,完全可以搏一搏。因为自己住在城里离海域较远,为了不落下风,他在码头设立了自己的眼线,一旦听到什么风吹草动,要尽快给自己报信。

此举果然有效,当年秋天线人便打来电话,让他尽快赶去。听到消息,袁承海不敢怠慢,马上驱车飞奔至码头,早已等候现场的线人告诉他:此时渔民还没有回来。袁承海更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

随后,码头上聚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个如被无形的大手攥住了脖子,伸长了向海里张望着,如此多的人让袁承海感觉有些不妙。突然有眼尖的人大喊“来了!”只见一个海面上一个黑点越来越近,近前才看清是一条破旧的机船。驾船的是一位中年汉子,还没有靠岸就有无数只手招呼他“来这边!来这边!”搞得汉子不知该将船停在哪里好。

竞争对手如此之多,袁承海决定先下手为强,他顾不上脚上的名牌皮鞋,径直踏入水中向船走去,见他如此,岸上的人纷纷效仿,如饺子般滚落水中。爬上船的袁承海看到一条硕大的黄唇鱼躺在舱底,长约近两米、身体粗得用小孩的两只手环抱都抱不下,他正想将鱼一把抢在手中,不料有多只手也伸过来,吓得汉子连连阻止:“我要先卖掉小鱼虾,最后处理这条鱼。”听了他的话,马上有人将船头的大鱼篓踢翻:“有了这条鱼还卖什么小鱼虾呀,我全包了!”

因争执不下,最后汉子决定将鱼拉回家中交易。岸上的人如苍蝇般蜂拥紧随。偌大的小院被人们挤得满满当当,汉子的左邻右舍也聚拢而来,他们顾不上交易,一个个饶有兴趣地让汉子讲述抓鱼的经过,如打探花边新闻一样。

于是,汉子得意地讲:自己驾船去离岸约两海里的海域捕鱼,突然发现远处浮着一个巨大的躯体,起初认为可能是一个死人,怕不吉利还不敢靠过去,正要驾船离开,不料掉头时发现这个躯体闪着金光。开船靠近了,竟发现是条大鱼。

一边讲汉子一边强调:“它在水面早就不动了,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晕了。”对这样的话,袁承海不置可否:毕竟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谁也不想担非法捕捞的罪名,就算渔民抓到活的黄唇鱼,他们也会把它敲晕,告诉别人这是自己“捡”来的。

说话的间隙,又有十多个人挤进小院。虽然黄唇鱼一年见不到一次,但这里却遍布着无数的“中间商”,插不上嘴的袁承海被挤到了外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鱼被轮番竞价,最后被一位中间商以400万的高价抢到手里。

大鱼被人们抬到了街上,仍然有人围着继续争抢,很快就有一位愿意出价440万。刚刚将鱼买到手的中间商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便轻易挣了40万。从没见过这阵势的袁承海头脑一片茫然,呆立现场看着大鱼在眼前消失了……

因为黄唇鱼实在太难买到,从2016年初,袁承海开始辗转多地打探它的踪迹,甚至想找到它的替代品。今年四月,终于有线人告诉他:在泰国也有品质类似的黄唇鱼,价格相对还比较便宜。

听到这个利好消息,袁承海马上以135万的价格买回一条,泰国的黄唇鱼虽然嘴部较国内鱼种尖一些,但是鱼鳔和肉质都非常接近。因为有黄唇鱼的威名,他的这条鱼轻易也找到了买家,让他赚了近60万。

有先驱探路,很快便有无数跟随者效仿,一时间,当地从泰国引进黄唇鱼成风,价格又在人们的推波助澜下疯涨起来。连线人都感叹道:泰国的鱼也疯了。

和黄唇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袁承海却深知,黄唇鱼并没有“疯”,真正疯狂的是“金钱”。在自然界中,凡是被人类推向灭绝的物种,它就马上有了“疯狂”的资本。泰国黄唇鱼会不会也步上中国黄唇鱼的后尘,直至消逝出人们贪婪的视线呢?他心里也没底……

编辑 平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