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树剑|从自然现象到人体腧穴的变迁——“八风”考论

 乐山有大佛 2017-07-06


作者简介:张树剑,青年中医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考查了中医学术语“八风”的来源与流变,认为:“八风”本是古人一般的自然观念,指与时节相对应的八方之风,在医学语境下转化为致病因素,因风致病而产生了“八风五痹”、“八风十二痹”等病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剂与腧穴也为所世医家发明,名之为“八风汤”“八风丹”“八风穴”等。

八风是古代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等都是古人对自然界基本现象特征的认识。其中,“四时八风”常连用,是与时节与方位相关的概念。《内经》中直接引入了“四时八风”的概念,用以表达一般的时节与气候,例如,《灵枢·官能》: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素问·上古天真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素问·移精变气论》: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素问·阴阳类论》: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

 

同时,“八风”在《内经》中被赋予了病因的意义,与中医学中独特的风邪致病的观念产生了关系,例如:


    《灵枢·九宫八风》: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而对于精熟于中医与针灸临床的医者的而言,“八风”或为方剂名,如“八风汤”,或为腧穴名,是为“八风穴”。

 

由上看来,“八风”这一特定的术语内涵丰富,不同的涵义之间关联如何,其中颇多转折。


1     八风


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古人很容易对风产生直观的认识。不同的季节大约有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如冬季风多从北方来,夏季风多从南方来,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观测到,并机械地与其它知识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古人的“八风”的基本观念。

 

古人对方位与时节有个基本的配合规律,即是北方应冬至,东北方应立春,东方应春分,东南方应立夏,南方应夏至,西南方应立秋,西方应秋分,西北方应立冬,将八方分别对应四立、二至、二分。形成这一观念是古人对多种自然现象观察的结果,不同时节的风向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古人对北斗的观察。《鹖冠子·环流》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时不足以言功。”八方与八个时节的对应关系成为古人的观念系统的基本法则。

 

准确的授时无疑是农业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事,古人判断时节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不同的时节以律管来候气。音律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影响至深,律管中空,以候八节之气,在古代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1]。同时,风与气在古典文献中常通用,如《庄子》也将风称之为“大块噫气”。据小野泽精一等研究[2]:气的概念的原型,或可在殷代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风”和“土”中求得,风是气的别名。所以,风与气异名同类,候八节之气,即是候八节之风。如,《吕氏春秋·察传》: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淮南子·原道训》:师旷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

 

由是,八风的基本意义是八方之风与八节之风,《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坠形训》《史记·律书》中均有八风的记述,名称互相很相似,以《史记·律书》为例,八风名为: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不难看出,《史记·律书》中的八风有着一定的季节特征,对应八个时节。

 

《内经》中明确提出八风名称的篇章是《灵枢·九宫八风》,其八风名为:凶风、婴儿风、弱风、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从这一组八风的名称中,很难看到季节特征,却隐涵着一定的灾难象征,与同时期文献的八风来源明显不同。据山田氏考证,《灵枢·九宫八风》中八风与兵家之风占一脉同源[3]。证据见《五行大义》:太公兵书云:坎名大刚风,乾名折风,兑名小刚风,艮名凶风,坤名谋风,巽名小弱风,震名婴儿风,离名大弱风。《内经》中的“八风”为什么与风占家的“八风”有了瓜葛?其实,《灵枢·九宫八风》的八风本身即与占术有关:


       《灵枢·九宫八风》: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然而,本篇的指向却非虚玄的占术,而是“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落实到风可以致病的病因观念上来。《内经》中多见的“八风”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表示气候与时节的“八风”之外,多数是以病因出现的。“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始也”,甚至有日本学者认为《内经》信奉“疾病的风一元论”[4]。风气致病的观念,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古人的风神崇拜,而且,正常的风能够带来凉爽与雨水,异常的风能够带来灾害,风具有善恶两性成为古人的一种基本认识[5]


2    八风的变迁


作为致病因素的“八风”的概念在医学领域中得到强化,在医学语境中,“八风”多数指代病邪,尤其是外感之邪。


      《素问·金匮真言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八风五痹”之病的病状大约是以关节拘挛疼痛为主,“八风”是病因,“五痹”是病状。后世又出现了“八风十二痹”,与此思想颇为接近:《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金元时期,《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外感八风之邪》径谓:辨外感八风之邪,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名者,若不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辞理有重复处,但欲病者易辨,医者易治耳。

 

《灵枢·九宫八风论》已有将八风分别内舍某脏腑,如“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余同,所以后世有脾风、肺风、肝风等谓,如《小品方·卷第二·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


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

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汤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

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

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


《小品方》五脏之风的观念源薮亦来自《灵枢·九宫八风论》,但风入舍之处则为具体的身体部位与腧穴,更切医学实际。另,《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中云:


       治脾风(脾风者,总呼为八风):灸脾俞挟脊两边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输是脾穴,此法甚妙。


将脾风总呼为八风,其理由大概是“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这一理由也非由病状推断而出,而是与“脾旺四季”这一与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医学理论有关。


3  八风散、八风汤、八风丹


后世医家对“八风”导致的诸般病症(多以痹症为主,后世风痹合用,成为常用病名)设了治疗方剂,方名“八风散”、“八风汤”、“八风丹”等,如,《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有:八风散:治八风十二痹。大八风汤:治毒风顽痹亸曳,手脚不遂,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任。《扁鹊心书·神方·八风丹》有: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足顽麻,言语謇塞,口眼斜。服八风汤,再服此丹,永不再发。


4   八风穴


金元时期,“八风”开始成为腧穴名,与“八风散”、“八风汤”的意味相似,“八风穴”的基本旨趣也是指的可以驱八风之邪的一组腧穴: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脚背红肿疼:八风、委中。《窦太师秘传·两足部》:八风诸穴,在足十指缝中。针五分,各灸七壮。治脚气红肿,能散诸风。又足内踝尖上,灸七壮,治牙疼,小肠疝气。《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一·别穴》:阴独二穴:一名八风,又名八邪。在足四趾间。主治妇人月经不调,须待经定为度;又治足背上红肿。针三分,灸五壮。


八风穴至今临床上仍然常用,列为经外奇穴,定位与古未歧。与药物的“八风汤”“八风散”略有不同的是,八风汤等多治全身的风痹,而八风穴则多治疗足部局限性疼痛,虽然不同的病症都可以认为是风邪作祟,其驱风的基本旨趣无异,但在临床治疗的具体病症上针刺与方药之间出现了不同。


5   结语


“八风”本是古人一般的自然观念,与六律、七星、九野等结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术数色彩的知识体系,其基本涵义指八方之风与八节(时)之风,因为风被中医学认为是主要的病因,所以“八风”在医学领域,更强化了它的致病色彩,所以,产生了“八风五痹”、“八风十二痹”等病名。在此基础上,以治疗此类疾病的方剂与腧穴也为所世医家所发明,名之为“八风汤”“八风丹”“八风散”“八风穴”等。


参考文献

[1]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7.

[2] 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李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20.

[3] 山田庆儿.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山田庆儿论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83-285.

[4] 何裕民,张晔.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150.

[5]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神崇拜[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310.


本文原载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12月第31卷第12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态针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