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无”的无限可能

 海潮轩 2017-07-06

    1889年,卡萨尔斯13岁。父亲为他购得一把新琴,他辗转在巴塞罗那的乐谱店,想翻找些适合演绎的作品,竟发现巴赫于1717年至1723年间写成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乐谱。少年的他哪里知道,眼前的散珠零玉将辉煌成漫天繁星。 

    这套沉睡在故纸堆里的乐谱,不知道是被谁带到西班牙,又被轻慢地搁进了岁月。而卡萨尔斯,真像领命于历史节点的圣徒,从小学钢琴的他,11岁放弃钢琴改学大提琴,然后发现“大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简称)”。他用了足足12年时间,找到密钥,捧出珍藏,向世界奉献了巴赫。为什么花那么长时间?因为这套乐谱被发现的时候,除了音符,并没有指法弓法和速度标记,全靠演绎者的感想和修养,给它骨骼气脉,赋予新生。 

    卡萨尔斯带给我们的“大无”,端庄崇高,是之后一切版本的标尺。 

    这部被誉为大提琴圣经的组曲,不是那种瞬间迸发火花的音乐,让你陶醉于它的爆发力。“大无”的引人入胜之处,恰恰是一种耐力,一种缓慢,让你要花费许多时间,领受从音乐最深处冒出来的气息,包括孤独的气息。不孤独吗?辨析钩沉几百年前作曲家的动机,如果不让自己长久地浮沉在孤独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何艺术的接近,都需要一点离群索居的孤寂,感官才能如花朵般绽放,才能逮住音乐的脉搏,读懂他在讲什么。沙漠和大海,上帝和天宇才可以感觉到作曲家当年持笔涌动于心的澎湃。 

    说起来,音乐真的是最玄妙的艺术。有时候,一个乐队的排场,为了说好一个故事;有时候,一件乐器,就能撑开足够大的化育空间。自卡萨尔斯的后来者,罗斯特罗波维奇、富尼埃、托勒里耶、普雷恩伊、麦肯斯基、马友友……借帆出海,借前辈的颜色开自己的染坊,填入自己的个性和对音乐的领悟,延展自己的思考,呈现的“大无”,或深邃、或柔化、或甜美、或愉快……有一晚我听俄罗斯的大提琴家谢夫兰的版本,惊叹大提琴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居然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琴音起伏,意乱神迷里摇曳如花……一把大提琴,带我们抵达无限的可能。 

    这就是巴赫的伟大之处,他的音乐开风气之先,前人的成果在他那里集大成,并影响着后世万代。

王征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