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大提琴家如何诠释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Daweb_YN 2020-09-29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是几乎所有学習大提琴演奏者必须演奏的最重要的曲目之一,令无数大提琴演奏家痴迷,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会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关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于大提琴发展的贡献,我已于2006年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专门的文章进行论述,时隔十年,基于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学习,对当今五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诠释做一个比较,以期接近巴赫艺术作品的真谛。 

著名大提琴家对巴赫大无的诠释比较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因为时代的原因,作品的乐谱是净版,只有音符(即有既定的旋律),却没有感情和速度标记,更谈不上弓法、指法等具体的规限,因此给了演奏者无尽的理解和演绎的空间。大提琴家们各显所长,通过对其从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难度等方面的研究,倾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目前已有八十多个演奏版本,各个版本各具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文将近代大提琴史上著名的五位大提琴家的代表版本进行一个比较。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因为时代的原因,作品的乐谱是净版,只有音符(即有既定的旋律),却没有感情和速度标记,更谈不上弓法、指法等具体的规限,因此给了演奏者无尽的理解和演绎的空间。大提琴家们各显所长,通过对其从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难度等方面的研究,倾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目前已有八十多个演奏版本,各个版本各具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文将近代大提琴史上著名的五位大提琴家的代表版本进行一个比较。

1

卡萨尔斯
 卡萨尔斯,西班牙大提琴家,他是大提琴史册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从他十三岁,(也就是大约巴赫去世五十年后,)在一间旧书店发现这部作品乐谱时,马上就发现此曲的非凡之处,他用指挥家般的视野以及细腻的情绪感动,使练习曲升华为艺术品。经过埋头苦练十二年之后才公开演出它,而作品的再现演奏也被誉为继孟德尔松之后的第二次巴赫复兴运动,至此巴赫大提琴组曲的价值才被世人发现。在他已经琢磨组曲达半个世纪之后,1936年的录音是目前我们可以听到此曲的最早录音。单从发现这部绝世作品这点足以使他永载大提琴史册。

△卡萨尔斯演奏巴赫BWV1007


 “栩栩如生”是卡萨尔斯演绎巴赫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从来都是把再现乐曲的内在精神放在首位。有人说:演绎巴赫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确切如巴赫所属的心)与严肃而深奥的演奏外观之间的平衡。因为巴赫没有浅薄或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没有不好的话语和短促的允诺——可以说:他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与地球上所有的人,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的族群都相通。虽然以现代演奏技术的观点来看,卡萨尔斯的技巧性不一定比较杰出,但是他充满人性与歌唱性的表现依然难以超越,整体诠释像位老练得道毫无火气的道长,舞曲形式、速度、表情都无法束缚他的演奏,他以十分笃定的心情诠释着。将理性控制得入木三分,而理性之下却又有细腻如水、潺潺长流的感性“小溪”。 做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卡萨尔斯的诠释非常切合巴赫的音乐精神。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 I. Prélude János Starker - Bach - The 50 Best Classical Masterpieces

2

史塔克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所有演奏版本中,最爱的还是史塔克1992年在RCA的录音。对比前四次录音,音色更浓郁醇厚,情感更深沉广阔,技术上更无半点衰退,实在是巴赫组曲录音中的大手笔。” 这是日本乐评家武田明伦的评价。此次录音版本在1999年的“名曲名盘300”排行名列第五,并且为史塔克赢得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
 史塔克的诠释特点布局宏伟,结构坚固,声部和线条清晰而连贯,音色集中几乎无半点渣滓,速度快慢得宜,节奏精准。在对作品感情处理方面,他秉着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的思想,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他认为演奏巴赫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定弦或是指法,而是风格的感受和个性的显现:
 “最扣人心弦的演出是要在你的理论知识和想象力之间寻求到微妙的平衡,那就是你的个人的演释。这种平衡会因人而异,甚至在每个演奏家的各个时期也会不尽相同。你必须忠于原作,而又要将放眼于音乐之外而发现的奇幻世界展现出来,否则你就破坏了她那原有的高贵气质。如果你演奏的萨拉班德虽然出色,但若隐约让人联想起柴科夫斯基,那你就演砸了。演奏巴赫就必须冷若冰霜,毫无感情。你必须弄清楚‘感受’悲伤和‘表现出’悲伤与多愁善感之间的区别”;“这套组曲是真正意义上的室内乐,是给挚友听的音乐,是与一两个朋友之间充满爱意与睿智的亲密谈话,也许还要加上葡萄酒甚至雪茄来交换心声。甚至是在当1800个观众聆听你的演奏时你也必须找到这种亲密感”;听者完全可以通过清泠而遒劲的琴音感受到演奏家那股内敛而含蓄的情感。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ii. Courante Paul Tortelier - Selections from the TV Serie Mozart in the Jungle Volume 7

31

傅尼叶和托特里埃
 同为法国同时代的大提琴演奏家,傅尼叶对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的诠释相当有定见,高雅阴柔充满歌唱性,反对机械而毫无生命地枯燥演奏。因此虽然他不能算是具有强烈个性的大提琴家,但是在高贵温暖的音色之下,傅尼叶注重歌唱性与细节的处理,情绪诚恳语句平易,是充满人性且高度自觉的演出。托特里埃的演奏在精神上和巴赫保持着和谐一致,并不有意识地加强演奏家本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进一步表达。他与卡萨尔斯不仅情谊深厚,更受到卡萨尔斯诠释此曲的极大影响。他的诠释是“品味”的最佳代表,中性偏刚硬性格鲜明。他的演出相当富有张力,他有着优异的左手把位移动与精准按弦,同一组曲各舞曲间的性格区分相当鲜明,精神奕奕的拉奏足以当成此曲演奏的模板,相当适合想演出此曲的大提琴学生参考。

△马友友演奏全套巴赫大无


4

马友友
 马友友对自己的音乐充满了信心,他总是不断超越自己,不愿意模仿过去的自己,所以再传统的作品到了他手中总会被演奏出新意。不仅如此,他不愿让自己对音乐的观点定型僵化,而乐于接触新趋势、新作法,因此影像制作、跨界音乐等等只要有趣他都愿意尝试。另外,他曾会面九十岁的卡萨尔斯,感受到他强烈的生命感染力,而受到很大影响。近来他更致力于让巴洛克音乐与现代人产生共鸣、对话,因此不仅重新灌录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将大提琴尾柱去掉(仿古)并推出巴洛克选集,还与新锐导演合作拍摄六段艺术性强的影片,分别从建筑、歌舞、花园建造等方面去诠释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此曲写下另一种诠释里程,透过这样的创意尝试,他让这首曲子产生了新的“时代性”。

5

综观大师们的诠释形成对六组组曲的综合印象

01

 第一组曲每一位为此录音的大师都有精彩的演绎留给我们。比如:托特里埃的演奏在精神上和巴赫严格地保持着和谐一致,不妄加演奏家本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进一步表达。卡萨尔斯的版本则具有浪漫化的演绎,是组曲更具人性化。

02

 第二组曲需要最有灵气,有细腻变化的演奏才能唤起听众的心灵感应。笔者以为马友友的演奏细致入微、恰到好处。

03

 第三组曲端庄典雅,个人认为这部组曲实在是没有比傅尼叶的版本更值得一听的了。其文雅温和的慈父般的音乐性格,在此不仅展现无疑,而且非常亲切。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很出色。

04

 第四组曲的前奏曲不像其它几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相反显得棱角分明,恐怕没有古典基础、尤其是没有接触过复调的朋友听了要头疼欲裂。卡萨尔斯处理得凝重而适宜。史塔克则处理得线条分明、框架有力。

05

 第五组曲扮演著一个颇突出角色, 它前奏曲为一首法国式序曲, 库朗舞曲异于其它为 3/2拍, 萨拉邦德舞曲全用单音演奏亦异于其它五首。他内涵隽永丰富,一言难尽,各位大师的录音都有不凡的表现。尤其是马友友在演奏时采取东方风格的古舞伴舞,有意造成听觉和视觉形式上的冲撞,旨在通过哀婉、困顿和悲愁的情绪,成功地使东西方艺术协调起来。

06

 第六组曲笔者推荐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录音版本,因为其开头有一段管风琴试奏。巴赫的音乐在表现上是可以推及无限的。哪怕一个大提琴的曲子,拿到轰鸣的教堂管风琴上流淌出来,不仅不会显得不协调,反而能让听众对其间的来自生命的大声呼唤而心动不已。
 结语:随着人类音乐史的延续和大提琴的演变,对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新的诠释和理解还会层出不穷,继续为我们提供通向伟大巴赫的门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