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越想越生气?

 evelee85 2017-07-06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越想越生气?X

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相约,闲聊中她说起刚刚经历的一件事,当时她并未觉得被冒犯,这件事情也很快揭过了。可是,这会儿回头一想,她觉得奇怪,怎么越想越生气了?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好像总是在事情过去以后,你才慢半拍似的问自己,他这是什么意思?她怎么能这样说话?他这是拿我当我傻瓜吗?她这是看我脾气好诚心的为难人吧?.......结果越反刍越难受,越琢磨越生气,越想越委屈,真是恨不得回去找对方吵一架立马开撕才舒坦。可是,又责怪自己,当时什么都没说,已经失了先机。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人生闷气。看来这真是件不舒服的事情,却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分两种情况来谈这个问题。第一种情况通常与惯性地害怕冲突有关,因而潜意识其实是在有意地压抑自己的感受。这也要回到心理机制说起,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尤其是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先启动的都是应激反应机制。尤其是如果场景让我们感觉很不安全,那么很自然身体就会呈现出紧张和恐惧的状态,整个身心都在快速评估“逃避还是战斗”,然后迅速做出相关反应。可以说,这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而如果我们早年面对冲突所获得的经验都是逃避,或者说只有逃避才能够带给我们安全,那么潜意识里就会留下害怕冲突和尽可能避免冲突的信念。这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些可能的外在冲突的时候,尽管我们的意识层面可能知道这是令自己不舒服的,可是没办法,我们可能忽然发现自己舌头打结,喉咙发紧,甚至有些人会憋得脸通红,也说不出话。还有些人对身体感觉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当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的时候,却会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允许这样的语言出口——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说不出来。这是处在这样情况的很多朋友共同的话语。然后,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勉强地说赞同了——尽管心里可能还是觉得别扭,或者在犯嘀咕。
所以,从生命脚本的角度来说,这时候人们已经进入到自己的脚本中了。潜意识对我们说,表达出来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不安全的。而为了保护你的安全,潜意识会不遗余力地去阻止你做出任何在Ta看来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事情
。尽管这些伤害的判断经验可能来自于你几岁、一个月大甚至更小的时候,但是潜意识可没有分辨时间的逻辑能力,Ta就是会顽固地相信这可能对你有害。于是,在紧张与压力之下,你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日常成年状态的理性判断,让脚本代替了你来面对突发状况了。
如此,当紧张压力逐步减轻和消退之后,你的成年自我的判断能力开始逐步恢复,你就难免会觉得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当时到底怎么了?我怎么就没有了平常的反应速度呢?这些都属于成年自我的思考范畴,而当这些思考带着对状况的迷惑和对自己的不理解的时候,也可能给会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对那种人,我当时就应该强硬一点啊。我就应该说清楚啊,凭什么?而陷入在这样激烈的情绪反应里,很可能你已经进入到脚本的另一部分了——潜意识中内摄来的内在父母的形象开始作用,又开始批判那个潜意识中脆弱无助只想自保的小孩了。显然,你已经看出来了,这时候,脚本自动上演,各种剧情都在自己内心展开了,于是,你越想越生气。
那么另一种情况是怎样的呢?它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情况下,仔细品味,你未必是害怕冲突,因而潜意识压抑了自己的感受,也未必是因为种种外在原因不得不妥协而做出的选择,而是在那个当下,你虽然可能谈不上高兴,但确实也觉得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候,你是在当下的,是在以正常的成年自我的状态里的,你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当中的自己和他人,也完全可以应对,可以处理,而且结果很不错,就像开篇的例子一样。一切看起来都很OK。
然而,当某个时候,你内心深处的小孩开始活跃起来,你开始脱离当下了。你的潜意识开始回想起过往那些受伤的经验,也许那是很小的时候的事情了,你很无助很受伤,而且你的意识层面完全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已经在过往经验之中了,因为从它的角度来说,可能并没有出现相关的事件的回忆。因而,意识层面只知道自己想着想着就开始难受了,开始生气了。
接着,你会开始想,天啊,我总是这么倒霉。或者,唉,我就是软弱可欺的,又或者,他一定不爱我了,我总是被抛弃的那一个......也可能,你会抱怨和责备自己,我怎么这么笨呢,人家欺负我,我都看不出来。我真是傻得没救了,我太糟糕了.......无论什么隐藏的想法和信念冒出来,都显然,这时候你开始进入脚本了。你已经完全不在这个当下,而是在过去的经验之中了。脚本开始运作,自然,情绪开始左右你,理智开始离开你,原本芝麻大的小事儿,而且已经过去了,现在又被反复翻出来咀嚼,并且不断地验证着你脚本的剧情,而脚本里的那个小小的你,就在哭泣,在愤怒,或在恐惧,在痛苦之中,不断地告诉你,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又受伤了,我们必须要呆在脚本里,才能保护自己——当然它是以非口语语言的形式告诉你的。
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前一种情况里,成年自我的功能相对偏弱,当然也可能是刺激偏强烈,导致直接进入脚本。而后一种,相对来说在应激情况下,自我功能比较强大或者说刺激相对偏弱。因而,仍然可以处于成年自我状态,去很好的应对一切的发生。后续才偏离当下,落入脚本之中。而它们的共同之处自然就是依然还没有觉知到脚本的存在,而是在脚本开始运行的时候,被这个自动允许的内在程序所左右。所以,一个看起来平常的“越想越生气/委屈/伤心”的过程,其实常常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落入脚本之中让生命陷入到自动运行而失去自主性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开始能够逐步地觉知到生命脚本的存在,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曾经写下的这个脚本的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在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越来越明了地觉察自己的状态,随时随时地带动自己告别脚本,以当下的自己来面对和处理当下的问题了,而这本身就是活在当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