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治疗内脏疾病

 xyf4345 2017-07-06

    内脏学是研究内脏各器官的位置、功能、形态和结构的科学,内脏大部分位于人体的体腔内,直接与间接与外界相通,参与动物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等各种器官的总称,狭义的内脏学是由四大系统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组成,(广义的内脏包括心脏、脾、内分泌腺等)主要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多借孔道和直接与外界相通。内脏器官主要分两大类:

    1、中空性器官:器官多呈管状和囊状,内部有较大的腔、管或囊壁由数层结构构成。

    2、实质性器官:器官内部没有大的腔,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其血管、神经、淋巴管(营养性和功能性)等出入的部位常凹陷,称为该器官的门、如肝门、肾门等。

    某些与内脏组织关系密切的结构,如膈和膈肌、胸膜、腹膜、盆部与会阴等,这些结构不仅是对内脏组织器官起到连接、固定、支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支配内脏组织的神经、血管连接和出入的主要途径。

    临床上了解这些与内脏组织关系特殊的组织、解剖学结构,以及病理特点,对针刀治疗内脏组织器官疾病有很深远的临床意义。

膈和膈肌

     膈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由躯体神经支配。人类进化之初,腹式为主呼吸阶段时,膈仅是一种很薄,且不甚发达的纤维隔,直立以后,腹式呼吸改为胸式呼吸为主,膈很快发育成膈肌,参与人类呼吸与消化等重要生理过程,成为人类功能重要的骨骼肌。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

    1、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2、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

    3、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3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你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肌中心腱体表投影在剑突处,也就是相当于第9胸椎(T9)处,右膈高于左膈,右侧膈肌隆起最高处投影于第5肋上缘;左侧膈肌隆起最高处投影于第5肋下缘,可见右侧高于左侧,可能是因为肝右叶较大造成。

膈的周边结构: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是膈肌的薄弱区域,同时也是构成胸、腹腔上、下连通的潜在通道,同时是膈疝的好发部位,也是胸、腹腔感染相互蔓延的通道。

    人体重要神经、血管、胸导管,穿膈和经膈进入内脏组织器官,参与、调解、支配内脏组织器官,生理生命活动频繁,另外,膈与膈肌又和胸膜、腹膜关系密切,无论是胸、腹腔压力差,都会冲击膈与膈肌,造成膈与膈肌损伤。这就为针刀治疗呼吸、消化系统脏器疾病提供了依据。

胸膜及胸膜腔

    胸膜是一层浆膜,贴附于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纵膈表面,分为脏胸膜、壁胸膜。脏胸膜紧贴于肺表面,紧密结合,不可分离,并深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分为四部分;

    1、膈胸膜

    膈胸膜贴附于膈上面,与膈紧密相连,不易剥离。

    2、肋胸膜

    肋胸膜贴附于肋骨与肋间内膜,由于肋胸膜与肋骨、肋间肌有胸內筋膜存在,较易剥离。

    3、纵膈胸膜

    纵膈胸膜贴附于纵膈两侧面,纵膈胸膜的中部包饶肺根,移行为脏胸膜。

    4、胸膜顶

    胸膜顶突出胸廓上口,伸向颈椎根部,覆盖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针刀此处治疗,必须注意胸膜顶的位置高出锁骨2--3CM,穿破胸膜,就造成气胸,小心应用或禁用针刀治疗。

    5、胸膜

    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胸膜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胸膜壁层所构成,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躯体神经、内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膈胸膜、肋胸膜、纵膈胸膜、胸膜腔上行、下降进入相关内脏组织器官,调节支配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针刀通过对膈与膈肌、肋间肌肉及筋膜的疤痕、粘连、挛缩、堵塞治疗,可有效改善内脏组织器官营养血管痉挛、缺血,达到治疗内脏组织疾病的目的。

腹膜及腹膜腔隙

    腹膜从腹盆壁内面移行与内脏器官表面,或者由一个器官移行到另一个器官表面,形成内膜、系膜、韧带,这些形成物偏大其本身结构特点和特定脏器联属而分别命名为韧带、网膜和系膜。这些(腹膜)结构不仅对器官起连接、固定、保护的作用,同时也是神经、血管出入脏器的重要途径。腹膜从壁层向脏层移行,或从一器官移行于另一器官,构成双层的腹膜结构。两层腹膜间常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走行。另外,腹膜在一些特定部位形成小而浅的隐窝或大而深的陷凹,在覆盖一些血管或韧带时形成向腹腔内隆起的皱襞。

    腹膜后间隙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称为腹膜后隙,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位于腹后壁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与膈相连,向下达骨盆上口处,可延续为盆膈。腹膜后隙借腹膜外筋膜向上经膈的腰肋三角与纵膈相通,向下与骨盆腔腹膜外隙相续,故间隙内的感染容易向上、下扩散。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 、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上述器官的手术,多采用腰腹部斜切口经腹膜外入路。

    腹膜后间隙包含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交感神经和脊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结,肾、肾上腺和输尿管,以及胰、十二指肠等多种器官和脂肪、纤维结缔组织等。针刀通过治疗内脏组织器官相关的棘间韧带、脊神经外口粘连、挛缩,可以有效缓解相关内脏组织器官营养血管的痉挛、挛缩,改善临床症状。

盆部与会阴

    盆部是以骨盆为支架,由覆盖于其内的盆壁肌、盆底肌(会阴)及其筋膜共同围成盆腔和盆腔内脏器所组成。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其境界有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两侧坐骨结节连线,将其分为前方的尿生殖区和后方的肛区。狭义的会阴,仅指外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

    1、盆底肌与盆膈

    盆底肌--包括(前列腺提肌(男)、耻骨阴道肌你(女)、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起自肛提肌腱弓,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肛尾韧带、尾骨、尾骨肌。

    2、盆壁肌

    盆壁肌包括(梨状肌、闭孔内肌),梨状肌位于盆侧壁后份,穿过坐骨大孔,形成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闭孔内肌位于侧壁前份,出坐骨小孔。

    3、盆膈

    盆膈盆底(盆膈上筋膜、肛提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盆膈裂孔由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闭。

盆脏筋膜包括(筋膜鞘、筋膜膈及韧带等),前列腺筋膜鞘、膀胱筋膜、直肠筋膜等。筋膜膈有直肠膀胱膈,女性直肠阴道膈,膀胱阴道膈。韧带有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等。

    4、盆筋膜

    盆壁筋膜包括骶前筋膜、梨状肌筋膜、闭孔筋膜、肛提肌腱弓。男性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耻骨膀胱韧带,(耻骨联合后面至坐骨棘之间的筋膜显著增厚形成--肛提肌腱弓,是肛提肌、盆膈上、下筋膜的起点和附着点,盆膈上、下筋膜封闭盆底,对盆腔脏器起衬托作用)。

    5、盆筋膜间隙

    盆筋膜间隙包括盆壁筋膜、盆腔筋膜与覆盖盆腔的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1)耻骨后间隙(膀胱前间隙);(2)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3)直肠后间隙(骶骨前间隙。(4)直肠侧韧带--由盆膈上筋膜和闭孔内肌筋膜包裹血管、神经等构成。

盆腔脏器

    盆腔脏器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的盆内部分。

    1、位置关系:

    前方膀胱及尿道;后方是直肠;二者间是内生殖器。

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的神经

    1、迷走神经

    颅内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内脏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疑核,支配咽、喉的横纹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此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脏器内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到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也分布于胸、腹腔的脏器。因此,迷走神经是支配内脏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主要神经,从脊椎旁茎突前缘下行进入胸腔、经膈、穿膈进入腹腔,支配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数量最少,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硬脑膜以及耳廓外耳道的皮肤。

     2、胸交感干

    位置:脊柱两侧,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后外方,肋骨头及肋间血管前方,内有灰、白交通支与肋间神经相连,组成10——12个胸交感节和节间支组成。穿第6——9胸交感节的节前神经组成内脏大神经——穿膈脚——腹腔神经节。穿第10——12胸交感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穿膈脚——主动脉肾节,这也是针刀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改善肾动脉供血主要依据。

    3、膈神经

    膈神经由第3、4、5对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从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浅出下行,继而沿着该肌前面下降至肌的内侧,左侧沿锁骨下动脉下行至主动脉弓区域,此处有一条从第二、三肋间隙发出并延伸至左头臂静脉的肋间后静脉,将迷走神经与左侧膈神经区分开,左右两侧膈神经从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最终于中心腱附近穿入膈。

    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肝外胆道的浆膜。

    3、肋神经

    肋神经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延肋间分布。和肋下神经构成胸神经,胸神经皮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规律有临床意义,确定脊髓病变的位置。

    肋神经节段性分布: 胸椎T2 → 胸骨角平面 T4 → 乳头平面T6 → 剑突平面 T8 → 肋弓平面T10 → 脐平面T12 →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4、盆内脏神经

    盆内脏神经:由S2~S4的骶副交感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组成,又称盆神经,较细小,共3支,由第2至4骶神经前支中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此神经加入盆丛,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行走至盆内脏器,在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面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内脏器及外阴等。

    1)盆内脏神经反射通路

    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除骶副交感中枢盆内脏神经的反射通路以外,尚可能还存在有盆神经-交感干腹下神经的反射路径。

    2)盆丛神经

    盆丛位于直肠两侧,其纤维随髂内动脉的分支分别形成膀胱丛、前列腺丛和直肠丛等,分布于盆内脏器,由腹下神经、盆内脏神经构成盆神经丛。前者支配射精功能,后者主要阴茎勃起,此丛位于腹膜后位,腹膜返折稍下方,直肠两侧与髂内动脉之间。其与直肠仅以直肠固有筋膜间隔,相贴较近,而与盆侧壁之间则有一定距离,直肠中动脉从其中间穿过。盆神经丛前缘发出传出神经,向前经膀胱直肠韧带或子宫直肠韧带、前列腺或子宫颈、阴道内侧形成相应的次级神经丛,分布与相应脏器,其中前列腺丛发出分支支配膀胱颈、前列腺、精囊、射精管、阴茎海绵体丛,分布于勃起组织。

   5、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于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交感神经兴奋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

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交感神经的兴奋能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前列腺内括约肌松弛,因而阻止小便排出,产生射精过程。

内脏组织器官病历变化与病理病因

    针刀医学认为:慢性内脏组织疾病很多是非器质性疾病,是内脏组织的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大多是内脏组织的框架的慢性力平衡失调,针刀医学通过对慢性内脏组织器官疾病病因、病理的深入研究,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证明内脏组织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不在内脏组织器官的本身,而在于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这一自主神经紊乱的进一步原因是内脏神经、血管周围的动态力平衡失调,引起周围组织的疤痕、粘连、挛缩、堵塞,卡压刺激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如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颈椎、胸椎交感神经的交感纤维,在颈椎部位走行部位的慢性损伤,胸椎1--腰2交感神经,腰骶部软组织慢性静力性劳损所致疤痕、粘连、挛缩、堵塞,引起骶2--4副交感纤维卡压,出现与内脏组织器官相联系的电生理线路故障,引发的临床症候群。

    针刀医学通过针刀的干预和介入内脏组织器官周围相关疤痕、挛缩、粘连、堵塞等病理改变,达到了改善和治疗内脏组织器官相关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郝雁斌  孟宪慧  郝战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