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词解释

 郑玉彬 2018-01-25
名词解释
1:椎间孔――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孔内有相应的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2: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的角,该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向两侧接第2肋软骨,体表易于触及,为肋计数的标志。
3: 肋 弓――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的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弓
形的肋软骨缘称肋弓,它是触摸腹部脏器的标志。
4:翼点――位于颞窝的内侧壁上, 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 处,由蝶、额、顶、颞四骨连接
而成,多数呈“H ”形,少数呈“N ”形,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时易骨折,并常伴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5:椎间盘――是指连结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由周围部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的纤维环和中央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髓核构成, 具有缓冲震荡和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的作用。
6:界线――即小骨盆上口, 由骶骨的岬和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
联合上缘构成,把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假骨盆) 和下方的小骨盆(真骨盆) 。
7: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上面三者之间形成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通过。
8: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腹股沟三角是下腹壁的薄弱区,若腹腔内容物从此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
9:弓状线――(或称半环线)由腹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构成腹直肌鞘,在脐下约
4-5cm ,三层扁肌的腱膜全部形成腹直肌鞘前层, 其后层缺如。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边界称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10: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面的上部, 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 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三者共同组成的三角,称为股三角,股三角的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其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容纳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 。
11:咽峡――是由口腔入咽的交通要道,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标志, 是由腭垂、两侧腭舌
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围成的孔道。
12:齿状线――在肛管内,由各条肛柱的下端和肛瓣依次连结形成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此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该线以上为粘膜,下部为皮肤; 两者的神经分布、血液供应和回流以及淋巴引流的方向都完全不同。 (此齿状线下方有宽约1厘米的环形区域称肛梳或痔环。)
13:胆囊三角――(又称Calot 三角或肝胆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多经此三角到达胆囊。故此三角是胆囊手术时寻找并结扎胆囊动脉的标志。
14:肝门――位于肝的脏面左右两条纵沟之间的横沟,称肝门,是门静脉、肝管、肝固有动脉以及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15:麦氏点――(又称McBurney 点)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称麦氏点(McBurney点) ,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段的交点上。麦氏点的压痛、反跳痛对诊断阑尾炎有重要参考价值。
16:肾门――肾内侧缘的中部陷凹,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称之肾门。肾门的体表投影称肾区,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
17:肺门(或肺根)――位于肺内侧面中央部的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为肺根。
18:声带――位于喉腔中央前庭裂的下方,是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声襞构成,是发音的器官。 
19: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位于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坏形,自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后部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处,深吸气时肺缘不能伸入其内,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胸膜腔穿刺时,穿刺针进入此隐窝。
20: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稍偏左,为上窄下
宽,前短后长。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其内有食管胸段、主支气管、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胸交感干等。
21:膀胱三角――(又叫trigone bladder)位于膀胱底部的内面,左、 右输尿管口与尿
道内口之间形成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该部位无粘膜下组织, 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贴。故当膀胱充满或空虚时该三角区粘膜均保持平滑无皱壁。 此区为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22:输尿管间襞――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在膀胱镜下所见为苍白带,是临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3:肾门――肾内侧缘的中部陷凹,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称
之肾门。肾门的体表投影称肾区,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
24:肾蒂――肾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的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和肾盂进出的部位,出入肾门的这些结构合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为短,故临床上右肾手术较为困难。
25: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自腹股沟管深(腹)环延至睾丸上端。其内主要包
括输精管、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淋巴管、 神经丛及腹膜鞘突等。
26:鞘膜腔――鞘膜的壁层与脏层在睾丸后缘处互相返折移行,两者之间的腔隙即为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若腹膜鞘突上部闭锁不全或鞘膜腔感染而发炎时,可形成鞘膜积液。
27:子宫峡――子宫体与子宫颈交接处的狭细部长约1㎝, 称为子宫峡。在未孕子宫,此部
不明显。妊娠期间峡部逐渐扩展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至7-11㎝,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28:乳房悬韧带――(又称Cooper 韧带), 在乳腺与表面的皮肤与深面的胸筋膜之间,连
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称为乳房悬韧带, 它对乳房有支持和固定作用。
在乳癌时,皮肤呈" 橘皮样" 改变是由于该韧带受到癌细胞的侵润缩短和乳腺真皮内淋巴管网阻塞所致。
29:会阴――指封闭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主要由肌和筋膜构成。临床上常将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称为会阴,即所谓狭义的会阴。
30: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构成。盆膈封闭骨
盆下口的大部分,形成盆腔的底。盆膈中央有直肠穿过。盆膈具有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
31: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和覆盖在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两侧附着于耻骨弓。封闭骨盆下口前份的尿生殖三角,有加固盆底的作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
32:坐骨肛门窝――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与直肠间,肛管两侧皮肤深面的楔形间隙。
从冠状面上看,为一尖向上的三角形,分顶、底和内、外侧壁。顶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底为肛门两侧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的内侧面、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和会阴筋膜。窝内充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有至会阴部的阴部内血管、神经通过。坐骨直肠窝为脓肿的好发部位,并易形成肛瘘。
33: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潜在性腔隙称之腹膜腔,内有少量液
体。男性腹膜腔是封闭的,女性腹膜腔通过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34:小网膜--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成,分为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35:大网膜--由胃大弯下降至脐以下的前二层腹膜和返折至横结肠的后二层腹膜组成,并与横结肠系膜相延续。含有大量的吞噬细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御器官。
36:直肠子宫陷凹――在女性,腹膜覆盖在子宫与直肠之间形成的陷凹称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最低处,腹膜腔积液因重力作用常积存于此。
37:阴道后穹――阴道上部较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的凹陷称阴道穹,它分为前部、后部和左右侧部, 其中后部就称为阴道后穹,它与直肠子宫陷凹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膜,当该陷凹积液时,可以经此部进行穿刺或引流。
38: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指血液循行于心脏和全身之间的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右心房。 特点:路程长,把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至全身各处,并把代谢产物运送回心脏。 
39: 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特点:路程短,把静脉血转变为氧饱和的动脉血。
40: 卵圆窝--右心房后内侧壁下部的浅窝,此处房壁最薄,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此。或: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 处形成的卵圆形薄弱区,称为卵圆窝或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筛筋膜。卵圆窝的外侧缘锐利而明显,其上角附着于耻骨结节,下角有大隐静脉穿过。
41: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突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防止血液从左心室倒流入左心房。
42: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复合装置)三尖瓣环、瓣尖(瓣膜) 、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
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防止血液从右心室倒流入右心房。
43: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呈椭圆形的结构,它是心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发源地,为心正常起搏点。
44: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窦壁内含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属于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变化的刺激, 反射性的调节血压。
    当血压升高时,刺激该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调节,可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45: 颈动脉小球(体)――是一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炭浓度变化的刺激,反射性的调节呼吸节律。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46: 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47: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位于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间。自弓上发出3支指掌侧总动脉和1支小指指掌侧动脉。
48: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组成,位于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间肌之间,其分支为三条掌心动脉,至掌指关节附近汇人相应指掌侧总动脉。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49: 静脉角――同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在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50: 乳糜池――是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分,是由1条肠干和左、右腰干在第1腰椎体前方
汇合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