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轩辕死后,帝尧亲密团结九族,黄帝部族开始和姜姓部族共同合作治理政事,有许多姜姓首领在帝尧身边辅政。尧按照氏族社会的惮位传统选择继承人时,灌兜就向他推荐过姜姓部族的共工。灌兜说:共工在广泛聚集人才方面有功效,可以用。尧则认为共工善于言语,而用意邪辟,貌以恭敬却罪恶滔天。于是,选择了舜为接班人。 《史记》说:“帝舜时,舜命禹为司空、皋陶为狱长、契为司徒、夔为典乐官,龙为纳音官、垂为统领工匠的共工、益为掌管山泽的膚官、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这个伯夷就是吕氏得姓之祖。传说伯夷是炎帝14世孙(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 天是万灵之主,主宰人的生老病死,主宰五谷丰登。人们对上天十分敬畏,需要按规距按时祭拜。四周的高山被视为最接近上天的地方,都设立了祭司.秩宗是主管对天、地、祖先祭拜的礼仪官,祭司归伯夷管理。于是后世称伯夷为四岳头领。(四岳指四周的高山) 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 伯夷是帝舜的心膂之臣,“膂”即吕。“吕” 的象形字是脊梁骨之意,两块脊骨写成两个囗字,用条竖连在一起代表脊梁骨。帝舜先是“赐伯夷姓姜、吕氏” ,然后在霍邑(今山西霍县附近)置彊域不过百里地的候爵吕国供伯夷亲族采食。 伯夷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是吕国的第一代吕候。吕国的侯都不在吕国当政,而是在朝中任职,吕国由公族管理。在夏、商时代吕国都是诸候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