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三个注重”助力城市民族工作

 长丰001 2017-07-07

  江苏徐州是人口大市,也是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典型地区。全市现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02%,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组12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市区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县(市)。

  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徐州城市民族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使徐州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城市民族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注重工作创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徐州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不断创新创建活动的方式和载体,使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亮点纷呈。

  一是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徐州市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参与投资拍摄了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解忧公主》,并在央视播放;组织开展了“徐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展”和“徐州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等活动,生动展示了徐州市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是创新载体,深入创建。徐州市民宗局在抓好省级“六个示范”创建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十佳民族工作者”“十佳少数民族企业家”“十佳少数民族致富能手”评选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在中小学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的创建活动,成立了驻徐州10所高校民族工作联络员队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创新方法,总结推广。多年来,徐州市坚持把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小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情怀。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徐州市创新方式方法,总结推广了市民主路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五结合”“九个一”的做法。市民主路小学也因此于2016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五结合”即: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九个一”即: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或讨论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画一幅民族风情画;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歌咏比赛。

  注重服务管理,帮助外来少数民族融入城市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外来少数民族人数多、频次高,必须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服务优先”的原则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徐州市、县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任务,集中整合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服务信息,构建了信息共享、事务共管的社会化管理平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的权益。

  二是构建服务管理网络。徐州市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校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区域,建立了市、县、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重点镇和街道办事处还设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三是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处置。徐州市一方面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把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事都作为民族问题”的原则,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快速决策,果断处置,依法依规,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专门成立“来徐少数民族联络及矛盾纠纷协调组”,及时掌握流动人员动态及需求,稳妥处置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

  注重社区工作,筑牢城市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将压力传导到社区、资源下沉到社区、工作落实到社区,按照“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原则,做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一方面,徐州市先后建立了县(市)区指导小组、街道协调小组、社区领导小组,确保社区民族工作有人做、有人管;另一方面,徐州市每年召开一次城市民族工作研讨会,各县(市)区每半年、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民族工作进社区”专题研讨会,社区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总结成绩、查摆问题、推进工作,确保社区民族工作做得实、管得好。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长效稳定、规范有序”的目标,徐州市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建立了社区党员联系少数民族家庭、社区少数民族服务宣传、社区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服务和社区资源共享等4项机制,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问、文化生活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徐州市总结推广了泉山区管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责任分解”的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在服务常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主阵地作用,把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