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廿七)——水利文献(十)

 邓超越梦想 2017-07-07


明初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都。靖难之役以后,成祖朱棣即位,谋划迁都之事,先是以北平为陪都,升为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在此之前,由于经济重心集中在东南地区,漕运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到明成祖迁都以后,以前元朝漕运的问题又摆到了明廷面前。然而元代所费力修治的运河,这时已经因元末战争及明初失修而难以通航。


《明史·河渠志》运河部分


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輓,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里。綜而計之,自昌平神山泉諸水,滙貫都城,過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會衞河入海者,白河也。自臨淸而北至直沽,會白河入海者,衞水也。自汶上南旺分流,北經張秋至臨淸,會衞河,南至濟寧天井閘,會泗、沂、洸三水者,汶水也。自濟寧出天井閘,與汶合流,至南陽新河,舊出茶城,會黃、沁後出夏鎭,循泇河達直口,入黃濟運者,泗、洸、小沂河及山東泉水也。自茶城秦溝,南歷徐、呂,浮邳,會大沂河,至淸河縣入淮後,從直河口抵淸口者,黃河水也。自淸口而南,至於瓜、儀者,淮、揚諸湖水也。過此則長江矣。長江以南,則松、蘇、浙江運道也。淮、揚至京口以南之河,通謂之轉運河,而由瓜、儀達淮安者,又謂之南河,由黃河達豐、沛曰中河,由山東達天津曰北河,由天津達張家灣曰通濟河,而總名曰漕河。其踰京師而東若薊州,西北若昌平,皆嘗有河通,轉漕餉軍。


如此看来,明朝的不同漕运河段有不同的称呼,甚至还有某河段的漕运专称:


漕河之別,曰白漕、衞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因地爲號,流俗所通稱也。淮、揚諸水所滙,徐、兗河流所經,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繫,故閘、河、湖於轉漕尤急。


由此可见,闸漕即会通河漕运、河槽即黄河漕运、湖漕即淮南漕运,这三段是漕运的重中之重。为什么会这样呢?上一期我们介绍黄河的情况,知道黄河对这三段漕运影响最大。如果黄河河道北徙,会通河以下到淮南这一段就失去水源而难以通航;而对会通河北段也会造成影响。


閘漕者,卽會通河。北至臨淸,與衞河會,南出茶城口,與黃河會,資汶、洸、泗水山東泉源。泉源之派有五。...諸泉所滙爲湖,其浸十五...自南旺分水北至臨淸三百里,地降九十尺,爲閘二十有一;南至鎭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爲閘二十有七。其外又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之閘五十有四。又爲壩二十有一,所以防運河之洩,佐閘以爲用者也。其後開泇河二百六十里,爲閘十一,爲壩四。運舟不出鎭口,與黃河會於董溝。


看了这段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会通河以南旺为最高点,因此南北上下都要设闸,故有闸漕之称。


河漕者,卽黃河。上自茶城與會通河會,下至淸口與淮河會。...而河流遷徙不常,上流苦潰,下流苦淤。運道自南而北,出淸口,經桃、宿,溯二洪,入鎭口,陟險五百餘里。自二洪以上,河與漕不相涉也。至泇河開而二洪避,董溝闢而直河淤,運道之資河者二百六十里而止,董溝以上,河又無病於漕也。


在开泇河(下详)之前,河漕的主要路程是自清口(今江苏淮安)北溯黄河五百多里到镇口(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北),这一段是极危险的一段漕运。泇河、董沟开凿后,河漕只需二百六十里,减少了黄河运段的长度。


湖漕者,由淮安抵揚州三百七十里,地卑積水,滙爲澤國。山陽則有管家、射陽,寶應則有白馬、氾光,高郵則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諸湖。仰受上流之水,傍接諸山之源,巨浸連亙,由五塘以達於江。慮淮東侵,築高家堰拒其上流,築王簡、張福二堤禦其分洩。慮淮侵而漕敗,開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應弘濟三月河以通舟。至揚子灣東,則分二道:一由儀眞通江口,以漕上江湖廣、江西;一由瓜洲通西江嘴,以漕下江兩浙。本非河道,專取諸湖之水,故曰湖漕。


湖漕指的是江淮间的运河,因以高邮、宝应等地诸湖所构成而有此名。明朝为了保证这条航道的安全,在洪泽湖东筑高家堰以防淮河东侵;又修永济河,避开清口(今江苏淮安淮阴区码头镇北)至清江浦(今江苏淮安清江浦区北)一带淮河;修康济河、弘济河,使运河与诸湖分离,以避诸湖风涛之险。在扬州以南,有两道:一自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以通上游来自湖广(约当今湖南、湖北两省)、江西等地的漕运;一自瓜洲与镇江相通,以通来自下游两浙等地的漕运。


太祖初起大軍北伐,開蹋場口、耐牢坡,通漕以餉梁、晉。定都應天,運道通利:江西、湖廣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吳中之粟,由轉運河;鳳、泗之粟,浮淮;河南、山東之粟,下黃河。嘗由開封運粟,泝河達渭,以給陝西,用海運以餉遼卒,有事於西北者甚鮮。淮、揚之間,築高郵湖堤二十餘里,開寶應倚湖直渠四十里,築堤護之。他小修築,無大利害也。


《河渠志》回顾了明太祖时的各地漕运情况,那时国都在应天,漕运的问题相对要少得多。


永樂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陳瑄督轉運,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輓百七十里抵衞輝,浮於衞,所謂陸海兼運者也。海運多險,陸輓亦艱。九年二月乃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尙書宋禮、侍郞金純、都督周長濬會通河。...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復之。由濟寧臨淸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濟寧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淸三百餘里,無他水,獨賴。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築壩東平之戴村,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南北置閘三十八。又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其秋,禮還,又請疏東平東境沙河淤沙三里,築堰障之,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又於汶上、東平、濟寧、沛縣並湖地設水櫃、陡門。在漕河西者曰水櫃,東者曰陡門,櫃以蓄泉,門以洩漲。純復濬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運道以定。


永乐四年(1406年),漕运主要为海漕与陆漕,问题较大。九年(1411年),重浚会通河。先前元会通河已经淤废。这一工程的难度在于中间的南旺(今山东汶上南旺镇)地势最高,号称南北之脊,因此遏汶水尽入南旺,南北设三十八闸以控制水量,又在东平至沛县等地设水柜、陡门。为了补充水量,又开浚贾鲁时治河故道,将黄河水引至塌场口(今山东鱼台县北),与汶水南流至徐吕二洪(今江苏徐州附近)。


图片摘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明代黄河决口造成运河被冲毁或淤废,这使得黄运、淮运、湖运分离三项工程成为明代整治运河的重点。有关明代黄河对运河造成威胁的记载甚多,此处不一一列举,这里只是介绍《河渠志》所载的几处重要的运河工程:


一、黄运分离


夏镇新河

(嘉靖)七年正月,總河都御史盛應期奏如世寧策,請於昭陽湖東鑿新河,自汪家口南出留城口,長百四十里,刻期六月畢工。工未半,而應期罷去,役遂已。其後三十年,朱衡始循其遺跡,濬而成之。是年冬,總河侍郞潘希曾加築濟、沛間東西兩堤,以拒黃河。


其运道大致为:自鱼台南阳镇始,自昭阳湖东至夏镇,南引至留城(今在微山湖内西侧)。这样,就降低了原在昭阳等湖西的运河易受黄河东决影响的风险。


泇河

(萬曆)三十二年,總河侍郞李化龍始大開泇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餘里,盡避黃河之險。


其运道大致为:自直河口(今江苏宿迁西北)始,经泇口(今江苏邳州西北)、韩庄(今山东微山韩庄镇)至于夏镇李家港,位置更偏东。由此避开了徐吕二洪,徐州不再成为漕运经转之处。


通济新河

漕儲參政朱國盛謀改濬一河以爲漕計,令同知宋士中自泇口迤東抵宿遷陳溝口,復泝駱馬湖,上至馬頰河,往迴相度。乃議開馬家洲,且疏馬頰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劉口之險,又疏三汊河流沙十三里,開滔莊河百餘丈,濬深小河二十里,開王能莊二十里,以通駱馬湖口,築塞張家等溝數十道,束水歸漕。計河五十七里,名通濟新河。(天啓)五年四月,工成,運道從新河,無劉口、磨兒莊諸險之患。


这一运河主要是自直河口始,至宿迁骆马湖董口入黄河,以避邳州至宿迁段黄河之险。


图片摘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二、淮运分离


清江浦渠

陳瑄之督運也,於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船三千艘。二省及江、浙之米皆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盤五壩過淮。仁、義二壩在東門外東北,禮、智、信三壩在西門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壩口,其外卽淮河。淸江浦者,直淮城西,永樂二年嘗一修閘。其口淤塞,則漕船由二壩,官民商船由三壩入淮,輓輸甚勞苦。瑄訪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淸江口相値,宜鑿爲河,引湖水通漕,宋喬維嶽所開沙河舊渠也。”瑄乃鑿淸江浦,導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永樂)十三年五月,工成。緣西湖築堤亙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閘,曰移風、淸江、福興、新莊。以時啓閉,嚴其禁。


永济河

(萬曆)十年,督漕尙書凌雲翼以運船由淸江浦出口多艱險,乃自浦西開永濟河四十五里,起城南窑灣,歷龍江閘,至楊家澗出武家墩,折而東,合通濟閘出口。更置閘三,以備淸江浦之險。是時漕河就治,淮、揚免水災者十餘年。


这两条运河都试图将清江浦绕开,以减少转运劳苦与风涛之险,最终实现了淮运分离,南来漕船至清口入黄北上,无需再经过淮河。


三、湖运分离


康济河

(弘治六年)...白昂所開高郵複河亦成,賜名康濟,其西岸以石甃之。又甃高郵堤,自杭家閘至張家鎭凡三十里。


弘济河

(萬曆)十三年從總漕都御史李世達議,開寶應月河。寶應氾光湖,諸湖中最湍險者也,廣百二十餘里。槐角樓當其中,形曲如箕,瓦店翼其南,秤鈎灣翼其北。西風鼓浪,往往覆舟。陳瑄築堤湖東,蓄水爲運道。上有所受,下無所宣,遂決爲八淺,滙爲六潭,興、鹽諸場皆沒。而淮水又從周家橋漫入,溺人民,害漕運。...濬河千七百餘丈,置石閘三,減水閘二,築堤九千餘丈,石堤三之一,子堤五千餘丈。工成,賜名弘濟。


邵伯月河、界首月河

(萬曆中)(劉)東星在事,開邵伯月河,長十八里,濶十八丈有奇,以避湖險。又開界首月河,長千八百餘丈。各建金門石閘二,漕舟利焉。


这四条运河,实现了高邮、宝应诸湖与运河分离,形成了独立于诸湖外的南北水道“淮南运河”。



江南運河...自(杭州)北郭京口首尾八百餘里,皆平流。歷,衆水所聚,至常州以西,地漸高仰,水淺易洩,盈涸不恒,時濬時壅,往往兼取孟瀆、德勝兩河,東浮大江,以達揚、泰


江南运河的整治重点在于今苏南地区,以武进至镇江一带漕河的开浚与北通长江为主,这其中还有练湖的疏浚等问题。明代江南人湖争地的现象更加严重,练湖几经疏浚仍然淤浅,而丹阳附近数个小湖都已经消亡。


江漕者,湖廣漕舟由漢、沔潯陽江西漕舟出章江、鄱陽而會於湖口,曁南直隸寧、太、池、安、江寧、廣德之舟,同浮大江,入儀眞通江閘,以溯淮、揚入閘河。瓜、儀之間,運道之咽喉也。


江漕的运道,关键是指扬州以北运河与长江沿岸之间的运道。如永乐时陈瑄开白塔河:


白塔河者,在泰州。上通邵伯,下接大江,斜對常州孟瀆河泰興北新河,皆浙漕間道也。自陳瑄始開。...(正統中)巡撫周忱築壩白塔河之大橋閘,以時啓閉,漕舟稍分行。自鎭江裏河開濬,漕舟出甘露、新港,徑渡瓜洲;而白塔、北新,皆以江路險遠,捨而不由矣。


后来白塔河因为偏东而不再成为主要运道。


图片摘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衞漕者,卽衞河。源出河南輝縣,至臨淸與會通河合,北達天津。自臨淸以北皆稱衞河。詳具本志。
白漕者,卽通濟河。源出塞地,經密雲縣霧靈山,爲潮河川。而富河、罾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會於此,名曰白河。


卫河在《明史》河渠志五 中有专篇。这条河仍大致保持隋时所开永济渠的路线。

元末以后,由于北京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元代的通惠河基本淤废,自北京至通州的漕运不通。永乐、成化、正德等朝虽有疏浚,但根本的水源问题仍难以解决,且遭到京畿豪强的阻挠,因而收效甚微。明代因昌平有皇陵而不能引水于昌平诸泉,因此上游水量不足,难以维持漕运。


嘉靖六年,御史吳仲言:“通惠河屢經修復,皆爲權勢所撓。顧通流等八閘遺跡俱存,因而成之,爲力甚易,歲可省車費貲二十餘萬。且歷代漕運皆達京師,未有貯國儲於五十里外者。”帝心以爲然,命侍郞王軏、何詔及仲偕相度。...明年六月,仲報河成,因疏五事,言:“大通橋通州石壩,地勢高四丈,流沙易淤,宜時加濬治。管河主事宜專委任,毋令兼他務。官吏、閘夫以罷運裁減,宜復舊額。慶豐上閘、平津中閘今已不用,宜改建通州西水關外。剝船造費及遞歲修艌,俱宜酌處。”...自此漕艘直達京師,迄於明末。


大通桥在今北京东便门外,二环以东。明代将元大都文明门外的一段通惠河纳入北京城,破坏了原有的积水潭与通惠河直接相连的水系,使得吴仲这一次治河尽管成功,也只是形成了通州到北京城下的大通河,而漕粮进城则仍需陆运。此外,还有一条由通州陆运至北京城的通道。相较元代而言,北京周边的漕运不得不说退步很大。


在北京东北、西北,还有这样几条运河:


薊州河者,運薊州官軍餉道也。明初,海運餉薊州。天順二年,大河衞百戶閔恭言:“南京並直隸各衞,歲用旗軍運糧三萬石至薊州等衞倉,越大海七十餘里,風濤險惡。新開沽河,北望薊州,正與水套、沽河直,袤四十餘里而徑,且水深,其間阻隔者僅四之一,若穿渠以運,可無海患。”下總兵都督宋勝、巡按御史李敏行視可否。勝等言便,遂開直沽河。闊五丈,深丈五尺。


此河缩短了海上运输的路程,降低了海漕的风险。


豐潤環香河者,濬自成化間,運粟十餘萬石以餉薊州東路者也。後堙廢,餉改薊州給,大不便。嘉靖四十五年從御史鮑承蔭請,復之,且建三閘於北濟、張官屯、鴉鴻橋以瀦水。


环香河即今之还乡河。漕船溯此河而上,到达蓟州东路。


昌平河,運諸陵官軍餉道也。起鞏華城外安濟橋,抵通州渡口。袤百四十五里,其中淤淺三十里難行。隆慶六年大濬,運給長陵等八衞官軍月糧四萬石,遂成流通。萬曆元年復疏鞏華城外舊河。


此河为供应明代皇陵(今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守卫军队的运道。按照文献的说法,此河实际就是利用了温榆河,自巩华城(今北京昌平沙河镇南)至于通州(今北京通州区)。


北京故宫西南角楼外的筒子河


与前面河漕相对应的,还有海漕。


海運,始於元至元中。伯顏用朱淸、張瑄運糧輸京師,僅四萬餘石。其後日增,至三百萬餘石。初,海道萬三千餘里,最險惡,旣而開生道,稍徑直。後殷明略又開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風利,自浙西抵京不過旬日,而漂失甚多。


按照《河渠志》的记载,海漕在明朝并不常用,除非是河漕梗阻或是军事运输,如山东到辽东的运输。究其原因,一是海上波涛汹涌,常有漕粮损失、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一是明代倭寇猖獗,东海、黄海海面上的航行安全无法保证。



27



历史地理

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