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与创造力的话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学术节有三个问题与其对应:一是英国人约瑟夫·尼德汉姆在研究现代科学史时发现, 中国对场和远程作用力的认识要比比西方人早1500年, 但以这些概念为基础的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西方人最早提出,这一现象称为“李约瑟之谜”。二是以费正清和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解释中国近代工业化历程的时候提出的近代化理论:中国人的科学的观念不比西方人差,但为什么以科学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中国?三是几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人? 对第一个问题,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Nisbett和彭凯平等人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来解释。在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中国人所具有的辩证观念使得我们在看问题时能看到矛盾的方方面面,但同时却失去了对事物本身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机会。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国人觉得西方人看问题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而在西方人看来,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认清事物最本质的特征。不论是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还是物理中力的分析,都需要从某一个角度对事物做分析。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费正清和韦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给予回答。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和谐与19世纪中国近代化所要求的变革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服从的观念与社会发展需要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冲突使得我们的社会缺乏有创造力的人格的人,没有这样的人,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韦伯更是通过比较儒家思想与新教伦理在原罪与超越方面的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批评。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我们传统文化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进行反思。侯玉波等人在一项刚刚启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认为,中国人缺乏创新观念与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中却忽视这方面的教育。西方人很早就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价值,笛卡尔认为人们的很多知识都是建构在错误的基础上的,追求真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现有观念和认知统统加以怀疑,怀疑后才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家Paul和Elder (2001)进一步细化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把它定义为基于良好判断、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思考的思维。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将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希望通过提升个体批判性思维能力来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过去30年的教育实践表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创新方面起引领作用,和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有关。在国内,北京大学最新的教学改革计划也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新的计划。 未来的研究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是通过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来确认中国人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学结构;二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大样本探讨批判性思维、智力特征等对创造力的影响;三是以高科技行业的知识型员工为对象,探讨宏观和微观的因素以及员工自身因素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影响员工的创新成果;四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干预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研究系统地证明批判性思维对创新的作用过程和机制,从而为提升中国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