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留痕迹才是最理想的教学

 中医的未来 2017-07-08




王红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95年天津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任教至今。2000年~2005年在清华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200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学者。现任全国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华北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协会容错专委会副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两次获评清华大学“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还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和荣誉。


  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办公室。眼前的王红,一头干练的短发,笑容温暖而亲切,言谈话语中,透着一份爽朗与率性,纤细的身体里仿佛时刻充满了韧性与能量。

  不久前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王红,将这个奖项归功于整个教学组的努力:“这不是我个人得的奖,我只是教授专业基础课教师中的一员,这是我们整个教学组的荣誉。”


春华瑰丽 秋实盈衍


  自动化系“电子学教研组”在清华很知名。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子技术学科和课程建设主要奠基人、著名电子学家童诗白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创建电子学教研组,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多门电子学相关课程。从创建伊始,历经清华人几代传承,教学组一直保持着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1995年刚刚硕士毕业的王红幸运地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

  “闫石、华成英两位老师手把手教我怎样教学,我现在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 提起两位引领她走入教学、爱上教学的恩师和前辈,王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份由衷的感激和敬重。在电子学教学组,每一名教师都怀着一份同样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积累厚重,共同向上,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王红像一株青葱的树苗,于沃土中汲取养分,生机勃勃, 朝着自己向往的蓝天舒枝展叶。

  2004年,王红在清华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斩获一等奖。本来下午参赛的她,一大早便来到比赛现场,兴致勃勃地把每一位参赛老师的比赛从头听到了尾。“得奖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在乎的是从比赛中能学到什么。”王红意识到,很多学科其实可以触类旁通,专业不同,但教学的本质始终如一。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资深老教授台下点评,当时一位老先生谈到王红在比赛中用了12处口头语,这个平时感觉不到的表达习惯,直接关乎教学品质的完美度。老教授的提醒让王红铭记于心,终生受用。

  王红认为,课程创新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也就是常新。多年来,她和同事们共同修订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多次再版,广受欢迎,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经典教材。

  如今,王红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她带领教学组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保持了课程的先进性和鲜明特色,承担和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国防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等在内的30余项研究项目。她还多次获得不同层级的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


心存敬畏 道法自然


  “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位很准确,但要做到却不容易。”执教多年,王红仍对教师这个职业抱有一种敬畏感。”在王红看来,教师这个岗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影响人”,她总害怕自己不够优秀,不足以担当这个职责。

  王红心中理想的教学状态是一种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一种自然流露的不留“讲授痕迹”的状态,如同文学写作中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却最能触动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王红不喜欢做深沉状的讲授者,更愿意以交流者的姿态与学生们相融互动。“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其广博的知识,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和气氛的调动。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课堂上,本身就会自带一种吸引住学生的气场,这需要深厚的积累,我还差得很远。”

  “知识容易被遗忘,能力和思维方式才是价值所在。”王红认为,好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为先,知识传授在后。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王红在解答问题时从不喜欢问一答一,而是反向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寻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遇到学生尚未接触过的知识点,王红便会尝试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我认为,深入浅出是大学专业课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我特别担心因为我讲课的原因,把学生的兴趣‘封’住了,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培养他们对专业课的兴趣,让专业课更具吸引力。”

  王红有一个法宝:“舍得”,即在每节课切入正题前非常“舍得”时间,用于介绍知识点相关背景、必须掌握的重点、特别注意的环节,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样做看似浪费了讲课时间,但效果奇好。

  王红风趣生动的授课方式和亲和力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姐姐”,并这样评价她:“第一次见到这位学长学姐们口中的‘红姐姐’,在课堂上,红姐姐亲切、开朗、自信、风趣,让我们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学长学姐们是如此地喜爱她。” “上课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领略到电子世界的美妙,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王红主讲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在学生评教中各单项指标均为“笑脸”(即各个单项得分排名均在100人以上课堂参评教师的前15%),且评教总分10次位列清华大学全校的前5%。

  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王红颇感欣慰,但是“学生都有向师性,相较于他们的赞扬,我更在意他们提出的问题。” 她的冷静中闪烁着智慧的光亮。


亦师亦友 亦庄亦谐


  课内课外,王红始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她与学生相处融洽,既诙谐可亲,又端庄严格,为同学们所信赖。

  王红一直重视教学中的答疑环节。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她都坚持对180名学生考试中做错的试题进行一对一的面批答疑,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至今。

  每当送走一批学生,讲台下换上一批新的朝气蓬勃的面庞,王红每每都会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虽然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优秀、好学的相似性也激励着我,教学相长,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我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所以我都会在最后一堂课向学生道谢。”

  一位学生曾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王红:“无论是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还是面对生活,她总是充满活力。在课堂上她非常职业,对于教书育人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在生活里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我们从她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还是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时光的影子在讲台上交错而过,王红始终是学生心目中那位风趣幽默、可亲可近、值得信赖却又不失严格的“红姐姐”。

  执起教鞭,方知教师职业之神圣。一切努力与付出,在王红看来,都只是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她不喜刻意,教学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一切发乎自然,专注于眼前,就是最好的收获。

  从最初喜欢大学“单纯”的工作环境而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到后来真正深爱上这个职业,王红用20年的成长、积累,完美地诠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角色。


记者 / 李含

文字编辑 / 高原

图片设计 / 姚远

制作 / 余晓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