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讲“百物展” 05

 舍得斋主 2017-07-08
          ■本报记者 顾学文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自登陆上海博物馆起,便每天引发长长的排队队伍。
  本次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世界观众讲述人类文明历程。
  如何看懂这场风靡全球的世界性巡展?
  受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博物馆之邀,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于开展后的第二天,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为在场观众作了一场精彩的“导览”。
  听过广播看过书的人
  参展依然会有新鲜感

  贝琳达·克里勒是大英博物馆国际事务部的策展人,也是本次“百物展”的英方策展人,专注于利用跨学科方法进行跨类别藏品展览的策划。
  她首先向现场观众介绍了“百物展”形成的背景。
  2008年,大英博物馆与BBC合作录制了一档广播节目——世界历史百物。节目共100集,每集为大家介绍大英博物馆的一件藏品,通过这件展品,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
  以节目为基础,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尼尔·麦格雷戈又带领着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历时4年,亲自撰写出版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
  无论是节目还是书,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从而启发大英博物馆进行世界性的巡展。
  但巡展与制作节目、出版图书不同,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最大挑战就是物流。
  据贝琳达介绍,所有计划展出的展品,必须经大英博物馆文物保存专家评估,以确定这些展品能承受“长途旅行”带来的颠簸及环境湿度、温度等方面的变化。数件在广播节目中出现的展品,最后被评估为不适合“出巡”,而不得不遗憾地被留下。
  针对这种情况,大英博物馆努力寻找替代物。
  比如,广播中有一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重达7吨,别说带出去巡展了,就连运出博物馆的门都有难度,于是,博物馆找了他的另一件雕像,虽说“体重”减到了半吨,但实际上为了运输这件展品,博物馆还是费了很大劲。
  但有些展品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方不得不另作他选,但这也使得听过广播、看过书的人,再来观展的话,依然可以有所收获。
  比如贝琳达在演讲中提到的索福克勒斯大理石半身像,便是广播和书中均没有提及的展品。索福克勒斯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通过这件展品,博物馆方面希望引发观众思考:艺术、诗歌和戏剧是如何影响或者改变公众舆论的。

  人类200万年的历史中
  文字是最重要的发明

  在人类200万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字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发明,沿着文字这条线,贝琳达做了纵向的梳理。
  当人类开始聚居、城市出现之后,对人们如何进行管理,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这时,将写有文字的板,竖在一个社区里,便成了最早的社区沟通系统——杵。
  贝琳达提醒大家,百物展中的很多展品上面都是有文字的,即便有些地方不容易被注意到。事实上,文字充满着我们的世界:它可以成为权威的法律,也可以变成影响他人的思想,或者变成给人带来愉悦的艺术。
  展品中有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的泥板,但这并不能排除,在同一时期或更早的时期,埃及、中国或其他地方没有文字,只是,他们的文字可能因为写在植物做成的材料上而被岁月分解了。
  早期的书写,缺少趣味,多用来记录货物的交换,相当于账簿。
  但很快,人们就不只是用文字来记录已发生的事情,而开始用来写诗了。展品中有一件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碑,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11块石板。这件写满诗的展品告诉我们:文字多么神奇,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在他身后被保存那么久。
  文字既制造隔阂,也打破隔阂。这在宗教的发展历史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告诉信众,通向神的唯一方法是听从牧师的教诲,后来又鼓动信众购买赎罪券,以求死后能进天堂,教会由此聚敛了大量财富。当时《圣经》非常少,又是用拉丁语写的,大多数人看不懂。
  15世纪的一项发明改变了这种状况,那就是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
  有了印刷机,就有了大众媒体,而当时印得最多的书,就是《圣经》,而且不再用拉丁语印,而改用白话,让普通人都可以看得懂。马丁·路德顺势而为,发动改教运动。展品中有马丁·路德的95条令纲,是批判赎罪券制度的。还有当时的一些宣传资料,比如马丁·路德在读《圣经》的图片。

  “百科全书”范儿
  究竟是种什么范儿

  此次百物展被一些专家评论为:带着大英博物馆一贯的“百科全书”范儿。贝琳达在演讲中,用具体的展品对这种范儿作出了解释——那就是站在全人类的视角,而非欧洲的,或西方的视角。
  贝琳达认为,相比于有文字的史料,文物可以更公平地展示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历史。比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美洲、澳洲大陆的原住民,他们早先的历史因为没有文字而缺乏记载,但当我们讲述世界的、人类的历史时,就不能忽略他们的历史,而物件往往能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为一部分沉默的人“代言”。
  有一件展品,是13世纪非洲贝宁王国(现为尼日利亚的一部分)铸造的几百块铜板中的一块。以往,人们只关注欧洲人对非洲人的看法,但大英博物馆之所以选择这块铜板,是想向人们展示当时的非洲人对欧洲人的观感。
  铜板前面刻有三个身材魁梧的贝宁人,当中的贝宁国王是最魁梧的一个,他双目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和跪在两旁的仆人,几乎占据了铜板的大部分。在他们后面,是三个欧洲人的形象,没有身体,只有小小的头和手臂,手里抓着用来和贝宁人交换的货物,看起来简直有点可笑。这块铜板提供了一种双向的历史视角。
  这种全人类的视角,在展览的第100件展品上也有突出体现。这是一个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其貌不扬,但大英博物馆选择它是想说明,这么一个简单的科技,却能够改变许多人的生活状态。
  当我们大家生活在有电、有网络的现代社会时,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有些人还只能在黑暗中靠蜡烛和煤油灯来照明。贝琳达在演讲中说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还有南亚和赤道美洲等这些太阳能充沛的地方,这样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可以让他们把天赐的能量转化为电,成为他们手中一盏安全的电灯。
  整场演讲结束于这样一套太阳能灯具照片和非洲儿童在煤油灯下看书照片的对比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