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露消毒丹舌

 一元堂中医张 2017-07-08
从辨证论治源头来说,病因、病位和病机三要素的不断推敲,无疑是最为精细的看病方法。怎么看病?怎么会有中医疗效?时常来说,真不是能够有标准答案的事情。每个人的要求和禀赋不同,很多时候采用的方法也就各异了。


介绍这些之前和之后,会介绍一些周边的内容,把思维和理论战场清扫一下,留个点,大家记住了就可以了。


有时候,方的疾病谱或者疾病的方谱,能够有这样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一个概率性的问题的。就是说,某一个方子,可能大概率的使用到某类疾病上,或者反过来,某个疾病,大概能够有多少个方子可能使用的比率更高。会说到甘露消毒丹舌,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概率性。


甘露消毒丹缘


第一次接触到甘露消毒丹,是听刘英锋老师讲《从阳明理论看甘露消毒丹的活用》。记得当时听课,刘老师说,每次陈瑞春老先生,一看到病人这样的舌头,就说“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所以就把这个方名记住了。但是对于舌象不是很了解,因为当时是口述,没有看到实际,形象上总是欠缺很多。


前星期上《伤寒论》的课程,里面有个案例,做沙盘演练类似的题目。我当时想的是阳明兼了太阴的风湿热表证。但是最后刘老师开了一个甘露消毒丹。我当时就冒出陈瑞春的那句话。刚好看到武汉的吕东红医生,发过一个微博,里面提到一个发热病人的舌象。我立即问了问。“舌象大概就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吕东红医生微博)


舌质淡红或红,或有红点,舌苔满布,中后部厚浮黄。


我就简单粗暴的安了个名字:“甘露消毒丹舌头”,看到可以用用。


后来我联系了吕医生,他又分享了一些在临床中使用了甘露消毒丹并且效果很好的病人的舌象,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在这里感谢武汉的吕东红医生)。


观察舌苔有个注意事项。关于充分必要条件。举例:有A就有B,但是很多时候有B不代表就有A。比如黄厚腻苔一般是湿热,但是湿热不一定就是黄厚苔。其相对性的概率出现大小不同。中医很多类似情况,但是很多人却不自觉的默认其对等性。

理论先行


甘露消毒丹是温病的方子,很多人不是太关注。尤其是在强调经方的时期。中医的认识过程有阶段,也有流程,每个人不同阶段都一样。


当时记得听课的时候,说到一个为什么要讲温病的方子。目的在于让大家体会到,伤寒温病的理论是相关联以及一体化的。而用好温病的方子,如果只有温病的理论,用不好,还需要有六经的理论。姚荷生老先生临床有一个特点,入伤寒出温病。就是分析病情的时候用的是伤寒论里面的很多理论,但是最后一开,却是一个温病的方子。


甘露消毒丹在《温热经纬》中列出,首先记载在《续名医类案》,据说应该是叶天士创立的。药物比较庞杂。


藿香、寇仁、茵陈、薄荷、连翘、浙贝、射干、石菖蒲、黄芩、滑石、木通


以芳香清宣为主,佐以淡渗清利,兼有解毒,靶点在足阳明胃经兼足太阴脾经,病机上湿热蕴郁于表,或湿热俱重,或热重于湿,同时表有湿热。

黄芩、滑石:清热利湿和一般方剂相同。

藿香和茵陈,寇仁和薄荷,石菖蒲和连翘,浙贝和射干等配伍,突出辛香宣透,通窍利咽。所以使用的关键在于发挥其宣湿透热的作用,而黄芩和滑石(是配角)清热利湿,只是兼顾其里。芳香辛凉宣上透表,才是本方的独特精髓。


有几个类似的方子:

杏仁汤:湿热肺经为主;

三仁汤:湿热脾经为主;

杏仁滑石汤:湿热手少阳为主;

藿朴夏苓汤:湿热偏表的太阴;

蒿芩清胆汤:半表半里少阳胆经为主;


运用范围


特别提到一个五官科。运用非常多。当然它不是使用机会最多的科室。其他的可以看下面的资料。


一字之师


关于甘露消毒丹舌头,我想起一个成语:一字之师。在现实临床学习中,有时候运气使然,能够遇到这样的一证之师,一语之师,自己稍微变通或者领会,往往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看病水平。我觉得这样也不坏。


河流有源头有支流。支流千千万万,源头少却能够提纲挈领。如果能够掌握源头,做到“本源一对,不需万虑”,否则就是“本源一错,万虑皆失”,是好事,但是有时候很难达到。学学支流,末流,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但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自己有这个认识就可以了。


分享这个“一字之师”成语故事的小视频。有空闲的时候可以看看。或许可以触类旁通有些其他收获。



刘英锋老师语录:忘记了甘露消毒丹,就把不住湿热表证关。

案例分享

从论文中抠出来的病例,大家看看:

参考文献资料:1,《对甘露消毒丹验案的分类统计与结论思考》

2,《刘英锋教授活用甘露消毒丹临证举验》

3,《从阳明理论看甘露消毒丹的活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