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博医吴鞠通

 GXF360 2017-07-08
 温病博医吴鞠通

温病博医吴鞠通

□王雪之

清代名医吴鞠通常将一块老干姜用小绢袋盛装佩带身上,称佩姜,以避瘟疫邪气。一天,他在郊外遇见一村妇面白昏倒,守候一旁的丈夫顿足捶胸。问明原因,知妇人连日泄泻。吴鞠通诊其脉,望其舌,为寒湿泄泻虚脱日晒晕厥,便取佩姜嘱其夫速煎送来,即于树荫处为之点穴揉按。村妇服姜汤后四肢渐转温暖,目睁神复。

有一富商的儿子十多岁,时常食鲜竹鸡,形体消瘦,易躁怒,常昏眩,遂请吴鞠通为之诊病。吴鞠通细察后又详问饮食起居,便以生姜两斤捣汁,取一盅拌白矾细末调匀,以竹筷撬齿频频灌饮,顷刻苏醒。竹鸡喜食半夏,患者食竹鸡致间接半夏中毒,生姜解半夏毒,所以取效。

吴鞠通(1758-1836),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少习儒业,19岁时,因父病故而发愤学医,后游居京师检校《四库全书》,涉猎颇广,细察诸家得失,各有取言,专力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医籍的研习,得吴又可之启迪,师叶天士之心法,精思详辨,于温病多具心得,临证施治十余年,处方用药,每获捷效。

吴鞠通承袭叶天士、吴又可医学流派,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得益彰,著有《温病条辨》七卷,《吴鞠通医察》、《医医病书》。《温病条辨》以辨证为纲,辨病为目,对温热、湿热两种温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使温病学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书中同时还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传变方式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温热学说体系,以分辨阴阳、水火之理论为主,经体验而知火能克金,温热先犯上焦,后犯中下焦,故采用三焦辨证,以别于伤寒六经分证;又以阳邪伤阴,温热最易耗液,便大力倡导养阴保液之法,有别于伤寒之重在扶阳保阳。

临床辨证施治提出清络、清营、育阴治温三法,以辛凉芳香之清络饮治暑温余邪;用咸寒苦甘之清营汤清热养阴。绘制出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的白虎汤等,沿用今日而不衰。

余在承袭吴鞠通温病的学术思想,将三焦辨证论法的理论运用于临床。依据吴鞠通阐述的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病证表现,以三焦为例,概括温病的传变趋势,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攻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脑出血等温热病方面,取得了空前的突破性进展。颂曰:

师法叶桂割股心,三焦辨证治九温。

针砭庸医医病书,温病条辨史无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