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嗤之以鼻

 破茧成蝶808 2017-07-08

老师简介


贝加,擅长个人成长,沟通,情感与婚姻家庭咨询。每一个主动寻求改变的人都是充满能量的人,我所做的只是陪你走过一段艰难的路。针对本平台学员,开设《突破内向》课程。


你向你的朋友推荐了一个保健品,结果你的朋友说:“这个品牌我就知道,在国外属于低档牌子,我都不用 ”。


当你向朋友陈述你有多喜欢某明星的时候,你的朋友说:“她?就是靠脸上位,演技太一般了”。


你会不会很生气,“我的朋友情商怎么这么低!”


如果可能,你绝对有一巴掌扇过去的心思!但是呢,这巴掌硬生生地打回到了自己心里。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既没有骂你也没有打你,TA只是话不中听地说出了自己对这个品牌或明星的看法而已,你怎么能因为对方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动武呢?


当你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致勃勃地分享给对方,被对方否定掉,甚至被对方嗤之以鼻,你会怎样?


生气?可能多数人都会生气,进而对眼前这个人产生厌恶。


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对方不会说话,对方情商低。


可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对方情商低对方不会说话,又不是你情商低你不会说话,你生什么气呢?


人之所以愤怒,多是因为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达成某目标的行动遭遇挫折


想要理解自己的愤怒,就要理解自己的愿望。


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嗤之以鼻,表面上看,愤怒的原因是对方不会说话,嗯,对方的错。



表层原因:对方的错


嗯,“他错了”。


“他是错的,我是对的”是我们生活中所有情绪和争吵发生的根源。


所有的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第一时间,做的最坚决地假设都是他是错的,我是对的,然而,这也是人世间最大的错误假设,也是我们情绪的主要来源。而这个假设的存在,阻碍了我们对自我的反思,让我们永远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生气纯属因为别人。


这会造成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沟通目的旨在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也是为何很多沟通不但无效,还会进一步激发双方矛盾,因为双方都是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因为对方不会说话,所以我很生气。


如果止步于这个表层原因,你将永远无法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思考一个问题:对方不会说话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因为情绪总是来自自身,而不是来自外界,外界只是个诱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自我需要的满足


所以思考一下:当你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对方的时候,你有什么需要?


嗯,需要接纳与认可。


这就说到了愤怒的深层原因:



深层原因:接纳与认可的需要未被满足



当你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嗤之以鼻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对方对自己的否定。


我喜欢的东西被你否定,就是我这个人被你否定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你内心真正的逻辑在于:


我喜欢的东西,代表着我接受它,而一个人否定我接受的东西,就代表他否定我的判断力、审美能力或者品位,否定我的这些能力,意味着否定我这个人。


而否定我这个人,意味着我不被接纳,不被认可。


被认可、被接纳是每个人的根本需要,根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会愤怒。所以,多数人生气的根本原因是对方的话语代表着对我们的否定,意味着自己不被认可不被接纳。


所以,你生气的不是对方不会说话,而是对方对你喜欢的东西的否定,代表着对你这个人的否定,代表着你这个人不被接纳。


明白了真实原因,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如此吗?会不会有人不生气?


有!


为什么有人不生气?


在他们心中:自己喜欢的东西被他人否定,只代表着这个东西被他人否定


他们很清楚:我喜欢的别人可以不喜欢,别人不喜欢的我也可以不喜欢。他们并不会因为对一个东西的喜好不同,就觉得自己这个人不被接纳。


情绪来源于你内心寻求认可的需要。你有多么需要对方认可你这个人,就有多么希望对方接受你的所有喜好,有多大可能把对方的行为上升到是否“接纳你这个人”被否定时就会有多大程度的愤怒最终,你就会被情绪绑架。


细想一下,你一定可以发现这一点:对于不同的人,你的愤怒一定是不同的。你越在乎他,越希望他接纳你,你越容易愤怒。这足以证明,你愤怒的根源不在于对方,而在于自己。


有些人总是看不到自己,而更容易看到他人,所以更容易从他人的反应来定义自己。容易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生气。无论别人说的什么,只要与自己有关,就会抛开事实本身,而直接上升到对人的评价,觉得“他是不喜欢我”“我这人不行”,等。


把任何评价都上推到对“我”的评价,这才是真正的心结所在。


比如自己买了一个帽子,别人说帽子不太好看,就觉得“我没品位”。

自己喜欢一个网红,被人说最讨厌的就是这个网红,马上觉得“我没判断力”。


诸如此类,会造成几个结果:

1 否定自我: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上升到”我这个人“的问题。

2 因为否定自我而排斥他人:面对他人的否定,根本不能不卑不亢学习,没有力量来成长。


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你内心的虚弱,对自己的不接纳,造成你急需要他人的接纳。通过他人的接纳,来让自己接纳自己。


而那些面对“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嗤之以鼻”不生气的人会怎么想呢?


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就事论事,不上推及人。


比如,他们会认为:哦,这个品牌你不喜欢啊,不喜欢算了。

你不喜欢这个帽子?我喜欢,哈哈,自己喜欢就好了。


他们不寻求他人也同样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接受不同,其实是一个人接纳自己的主要表现。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接受自己与他人不同。



那是不是说接纳自己意味着无论别人赞不赞同我的做法和选择,我都坚持自己的?刚愎自用,不虚心学习呢?(常见问题1)


不。


比如,拿帽子的例子来说。


首先,如果我喜欢一个帽子,对方不喜欢,那我首先接受我们的差异;

其次,如果他愿意说出他不喜欢的理由,比如色彩搭配问题,而我觉得他说的确实更专业也更有道理,那么,我就虚心听取色彩搭配知识,甚至以后在这方面,我会向他请教。如果他没有任何专业建议,就是他不喜欢,那就无需就这个问题深入。


所谓接纳,不仅仅是自己“有所擅长”,也包括自己的“无能为力”。


有人问我,老师,如果我接纳自己,比如工作做不好,那我岂不是这辈子都不会上进了吗?


在此我多说几句,接纳,不是接受。这两个概念大家要分清楚。


举个简单的例子:咨询行业对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接纳来访者。


比如,来访者和自己的男友关系不和,她非常难过和悲伤,她陈述了很多自己和男友之间的问题,作为咨询师,我完全听得出来,这些问题是因为来访者心中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比如她认为“男友就应该在争吵后主动哄女友,不主动哄就是不爱”。这时候,


什么是接纳呢?


我明知道该女子有不合理信念,但是,我依然理解她的悲伤是真实的,她的情绪是真实的。并不能因为她的想法不对,就指责她不该这么想,否定她的感受和情绪。比如“你就不该生气,你的想法是错的”,这就违背了接纳的原则。


什么是接受呢?


那就是我认为该女子的想法是对的,我接受且愿意自己践行或者鼓励他人践行。


在此例子中,我接纳来访者当前的情绪和感受,但是我不接受她的想法。


所以,当我的工作做得不好的时候,我接纳自己,就代表着“我理解就我目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只能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不自责不自卑,不由此自怨自艾,否定自我”。


但是,接纳不等于接受,所以我接纳自己目前专业能力有限造成工作受阻,不等于我接受工作就该这样,不再提高我的能力,相反,这会促使我可以继续去学习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不卑不亢地一步步提高自己。



我们总是说“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把一件事上升到对我的否定和评价”。就有人问了,“老师,那如果我很多事都做不好,那不就是说我这个人不行吗?(常见问题2)


“我这个人不行”和“我很多事做得不好”还是不一样的。


前者带来全面否定和自怨自艾,后者带来反思和提高的契机。


当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嗤之以鼻又如何呢?除了显露他不注意说话方式,急于表现自己之外,与己无关。


总之,在这样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也只有看到自己的内心,你才有变的强大的可能:


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觉得对方在就事说人,是否定你;对方之所以不能感知你的生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就事说事,无意于你。而那些面对这种情形不生气的人,恰恰非常明白对方就是在就事说事而已,与己无关。



题外话:

如果你是那个总爱第一时间否定他人喜好的人,也需要反思自己说话的方式。即便是就事论事,我们也要懂得让他人听着顺耳,毕竟不是所有人内心都那么强大。无论你是本文中所说的分享者,还是被分享者,希望都能从中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