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更宽松的空间规划

 崔晓贵在写稿子 2017-07-08

每到小升初,很多家长都会帮孩子做好精美的简历,简历里无一例外的都有很多的获奖证书、奥数获奖证书、特长证书、培训证书。这些证书都是孩子在这几年里牺牲了无数个周末、假期的休息时间,通过辗转于不同的培训班、课外班、特长班,辛苦获得的。孩子们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将一个个难关攻克,经过了精心的准备,终于将成果汇聚成了这一本厚重精美的简历。有些孩子还因此戴上了眼镜,有些孩子的身体也因此没有时间得到很好的锻炼。这种争分夺秒,每个机会都必须争取的状况真的是必要的吗?

课外辅导班能将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巩固、熟练和提高,使孩子吃透吃烂课本知识,取得一个好成绩。还有很多课外补习班会教孩子额外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拓展孩子的眼界和思维,能够让孩子快速的成长。同时,这些课外辅导班会通过定期的考试,将孩子的成绩以证书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证书也成为很多名校选拔孩子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也正是很多家长要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的重要原因。

不仅仅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也都是要通过分数来作为评判和选择学生的标准。因为在这些学习阶段,学校也不知道每个学生的特质和潜力怎样,于是只能通过展示你学习的语数外、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的考试分数来确定你下一步的学习机会和层次。但是到了社会后,社会的需求是巨大而细分的,你只要有在某一个很微小的方向有自己独到的专长,那你就会脱颖而出。就像医生,你如果能精通牙科,你就是顶级的牙医;如果你精通眼睛,你就是眼科的顶级专家;如果你对人的全身都知道,那不用猜,你一定是社区的保健医生。

也就是说,到了社会上后,只有那些有某一特质的人员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而那些在学校整体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当时将太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意识到要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特质、兴趣、爱好。当真正走向社会后,由于没有某一项更为突出的特质,也因为不知道要怎样去寻找自身的特质之后,反而变得平凡了。

但是如果在初期不用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成绩可能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即便孩子有很好的潜力和特质,可能在几个转折点上也会因为成绩达不到要求而失去机会,也就可能没有机会去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质了。

所以,这些状态都需要家长有一个综合的考量,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因此,补习或者不补习都没有错,但是大人要自己有一个主见和教育理念。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发散性的思维,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创新的基础。但是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在小学初中会更多的表现为好动粗心不认真,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分数。所以家长自己要有一个主心骨,不能随波逐流。还有一点,小学初中用太多的时间学习,成绩是上去了,身体呢?眼睛呢?可要想清楚,孩子的身体是战斗力的基础,孩子的战斗力就是生产力,孩子的战斗力指数就是幸福指数,这些做父母的应该都有切身体验的。当孩子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身体如果基础不好,到那个时候一个女人放在床上,他却无能为力的看着,没有战斗力了,有钱有权却无力,一种太监的分裂人格就会产生这和孩子在当年被父母亲规划着学习好,一切都有了的思想还有关系?这些都需要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整体综合考量才行。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争是不争,不争是最大的争,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王府的谋士邬思道给四王爷胤禛点醒的迷津。胤禛正是按照这样的大格局布局,最终夺取了帝位,成为雍正皇帝。雍正不争的是具体的点位,进而去争夺整盘的格局。这样的以不同档次的格局进行的争斗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出现过。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日本是着眼于每一个点的争夺,美国则着眼于太平洋的体格局的争夺。因此,美军经过中途岛、珊瑚岛海战消灭日本海军的主力航母群之后,开始选择了蛙跳战术,即通过隔离日军占领的部分海岛,只占领关键节点处的海岛,直指日本本土。

美军没有去攻占的已经在美军后面的岛屿上的日军,左等等不来美军,右等也等不来美军,不但美军等不到,连他们自己的日军也等不到,补给船也被美军给封锁了进不来。就这样,岛上的粮食开始短缺,慢慢开始有人陆续饿死,最后在没有办法支撑下去的情况下,只得坐船离开。就在他们的运兵船驶离海岛十几海里的地方,美军的轰炸机就追运兵船投掷炸弹,将运兵船炸沉,日军不是被炸死就是掉进海里淹死,一整船一整船的日本兵就这样被美军消灭。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战争双方的单兵不管是训练、素质还是武器,国民党军队都比解放军强,即便是大部分的高级将领相比,国民党的也比解放军强,但是在统帅集团层面上,国民党的就比共产党弱。这就决定了在战略层面上,国民党处于劣势,共产党占据优势。

解放军采取的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将整个解放战争看着一盘大棋,从战略的高度来打,于是就出现了战略撤退、战略大进军等以全局为背景的战略运筹;而国民党的军队则选择以一个一个的城市争夺和各自为战的战术方法。解放军取得了以三大战役为核心的众多战役胜利后,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因为竞争双方所规划的格局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一个是以全局为局在做大规划,最后胜利了;一个是以每一个点来做规划,最后失败了。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这些道理其实也都是互通的。

只有做了人生的整体规划,才能以全局的观念来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的青年、中年等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

人的成长过程有其正常的规律性,如果人为的干预,也只是拔苗助长,在某些方面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另外的很多方面就会受到损失,最终是得不偿失。

 

孩子因为没有上幼小衔接,所以刚上小学的时候,其他上了幼小衔接的小朋友很快就进入状态了,我们孩子却仍然是幼儿园的状态。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到处看,课堂作业常常是做了一半之后就任性的去玩去了,即便是平时的单元测试,也是做一半就交卷,剩下的就不管了。

这个状态让老师急,我们家长更急。于是,我们就选择让他去小饭桌找老师督促些作业,同时还给他在外面报了相应的补习班。那个阶段是我们作为学生家长最为迷茫的阶段,也是我们重新思考和学习将自己的角色从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转变成小学生家长的过程。

从幼儿家长变成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这个角色在变化中是将孩子由自己单独带,变成了交由老师集体带,变化就是将孩子从原来持续的由父母陪伴,变成将对孩子的陪伴切割成在家有父母陪伴,上学由老师陪伴的状态,这是一次柔性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断奶的过程。在这一断奶过程中,老师通过玩具、糖果、游戏以及认识新的小朋友这些手段,很快的就将孩子的初期不适和恐慌调整消灭了,孩子很顺利的就进入了幼儿园阶段的生活。我们家长也这样轻松的从幼儿家长转变成了幼儿园孩子的家长。

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耍,做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小朋友如何相处的能力。虽然有画画、做橡皮泥、跳舞等相关的事情,但是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我们也这样轻轻松松的做了三年幼儿园孩子的家长。

但是进入小学,状态就完全不同了。孩子有了学习的任务,有了必须完成的作业。孩子不适应,我们家长也不适应。从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转变成小学生家长成了当时我们必须尽快学习并掌握的迫切知识。

为此,我们去和其他家长交流取经、和孩子沟通学习,和老师沟通学习,也去查找了很多资料来充实自己。

当时,我们选择了大部分家长一样的方法,将孩子送去小饭桌,由小饭桌老师督促孩子做作业、解答孩子的疑问、预习功课,同时,还未为孩子报了数学、英语、语文的课外补习班,文艺方面为孩子报了绘画、跳舞、跆拳道、游泳,还让孩子尝试围棋、书法等几个项目。

孩子在尝试了围棋、书法等几个项目后,不感兴趣,想放弃。我们和孩子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赞同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放弃。我们当时告诉孩子,对新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试着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如果真的不感兴趣,那么就放弃。因为,虽然坚持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行为,人们也会因为坚持做某件事情而得到收获。但是如果是去坚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那即便有收获,这样的收获也是不完整的,是得不偿失的。孩子也不能在这收获中得到快乐,使这样的坚持和收获变成了孩子的一种痛苦经历。况且,为了错误的选择去坚持,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是错上加错。同时,这样的坚持还会将孩子的好奇心消灭掉,孩子害怕再选择的新事物是自己不喜欢的,为了不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而经历的痛苦,孩子会选择封闭自己的好奇心,不再尝试新事物,这也最终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兴趣给甄灭掉。

所以,我们告诉孩子,尝试各种自己可能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如果不喜欢就放弃,即便开始喜欢之后又不喜欢了,也可以放弃,重要的是保持探索和新奇的心。让孩子懂得选择是一种收获,放弃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只有放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才有时间和机会去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在放弃之前,我们会和孩子进行分析沟通,以确认孩子是真的不喜欢,还是遇到了别的问题。

小饭桌的老师和课外辅导班的老师也都很认真负责,孩子的作业和预习也在督促中及时完成,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也慢慢得到完善和提高。

随着我们慢慢进入小学生家长的角色,我们也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开始适应了这一角色。之后,我们也开始逐步探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对他参加的课外辅导班一一做了筛选。我们发现,由于孩子上了这些课外辅导班后,他的周末时间就全部被占用了,没有玩耍时间,而玩耍是孩子培养好奇心的不可或缺很的重要的环节,于是,我们就陆续的将课外辅导班一一砍掉了。这样一来,孩子的成绩有些波动,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只有书本上的分数,还有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感知力。

孩子在小饭桌一直到4年级,每天下午一下课,孩子就到小饭桌去做作业,我们一般就在下午6点左右去接孩子。孩子有时候做作业思想不集中,会开小差,老师会及时的提醒。虽然孩子写作业有些慢,但是在老师的帮助和督促下,功课作业也都能完成。有一天我去接孩子时,老师有给我反映孩子走神开小差,说有一只蜜蜂在窗户上飞,一个班的十几个小朋友都没有去看,就是我们孩子一个人盯着蜜蜂转来转去。我当时听了很生气,就非常严厉的批评了孩子,孩子很委屈。

回到家后,我还在生气,有将这件事情和他妈妈讲了,他妈妈很平静的说,孩子又不是今天才这样的,一直都是这样,外界一个小东西就能让他分心。你应该适应他的这个状况,然后慢慢的看着他成长。

到了晚上,我还没有消气。要睡觉之前,孩子一如往日那样走进我们房间亲吻妈妈爸爸,快乐的说,爸爸妈妈晚安,然后蹦蹦跳跳的会房间休息了。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孩子刚出生我和孩子眼睛对视的那一幕涌上心来。那件事让我知道有我所无法理解和知道力量在庇护着每一个新生命,让他们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做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尊重他。

这让我突然间开窍了。我到底要孩子怎样呢?难道是一个循规蹈矩,只知道听从指挥的乖孩子吗?到底是我要孩子怎样,还是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孩子的特质呢?

我认为应该是我改变自己,然后重新再去认识孩子、去适应孩子

这样想通之后,很多事情马上就明了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我们孩子对外界的事物特别的敏感,也许这不是遵守纪律的好典范,但是这是好奇心强的表现,那我就应该在好奇心上去关注他,而不应该将他修整得和其他孩子一样整齐。我需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状态,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于是决定以后下课之后让孩子回家,在和孩子一起相处做作业的过程中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特质。

教育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情,小学教育阶段是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特质,而不是过早的专注于孩子的成绩。如果过早的只关注于孩子的成绩,很多不能量化比较的人文素养就会被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探索的精神、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同情心、玩耍享受的能力等这些最终在将来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有趣的人所不能缺失的能力更为重要。否则,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头一两年找工作的时候,这个招牌还有点用处,但是工作之后一切都将被实际能力所取代,而事业都是在大学之后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好奇心、冒险探索精神、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同情心、玩耍享受的能力等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超过了名牌大学的招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