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GXF360 2017-07-0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徐琪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和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

一、 在直观中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还有不少课文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蕴藏的生态环保素材,围绕语文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定环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德识才学的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绿洲》《珍珠鸟》等都不失为好的环保教育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师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大自然窃窃私语、情感融洽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师应因文而异,通过插图、多媒体以及精彩语言创设充溢情感、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生态教育活泼具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态教育。

教老舍《草原》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蓝天碧草羊儿跑的独特风光,并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图片与音乐美妙融合,让学生沉醉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问:你闻到了什么?这儿为什么会如此优美宜人呢?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限风光,而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心灵中沉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生态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发。

二、 在阅读中激发生态文明的情感

语文教学倡导调动学生主体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文章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灰椋鸟是江苏盐城地区常见的鸟类,就是这样一种鸟却受到了徐秀娟烈士的关注青睐,并写了一篇感人的美文。是什么让徐秀娟写下如此动人的画面?灰椋鸟有什么特别之处令她感动?她又是用怎样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灰椋鸟的“倩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灰椋鸟对话,让灰椋鸟的美好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建构。通过多样而反复的赏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真切体验作者的感情,充分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和园林工人的辛勤,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关注生态的情感。

《北大荒的秋天》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应引领学生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领略北大荒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要扣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短短两句话写出了北大荒天空的美。教师带领学生品味“一碧如洗”,先从字面理解,再联系实际想象,如雨后、草原的早晨。颜色的理解要利用文章插图,朗读品味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的锦缎“五彩斑斓”。教师引领学生发掘静态的价值,隐性的价值,彰显出它的活力来。生成,即是师生共同对教材的创造和加工的实践过程。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获得,既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朗读品味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真切地体验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最终达到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的教育目的。

三、 在活动中实践生态文明的保护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开发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孩子参加实践,运用实践、比较、尝试等教育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深恶痛绝,将保护生态文明变成自觉主动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善于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使者。

在《鸟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制作鸟儿名片,写自己喜爱的鸟儿的作文,为大丰珍禽园的鸟儿捐款……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亲近了鸟,爱上了鸟儿,成了护鸟使者.教完《麋鹿》一文,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举行“珍稀动物展”。通过各种图片和资料,学生知道了我国有大熊猫、扬子鳄、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真切感受到它们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宝,决不能随意捕猎,必须给予它们良好的生存环境,不能让这些珍稀动物从地球上消失。这就培养了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后,组织学生植树,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懂得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文明各类活动。教师心中要有“绿色”,致力于挖掘环保因素,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情感、强化节能环保意识,积极拓展认识、关爱、保护自然的空间,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就会自主化、生活化,而语文教学的境界将变得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成果更丰硕。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