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观察

 GXF360 2017-07-09
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观察

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观察

唐 君

语文教材与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互通声息,互相呼应,如花与叶、枝与根一般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动人心弦,对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彻。所以我们开展了以“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观察对象为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的是《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参与观察者为学校高年级7名语文教师。观察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1. 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量表、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辅助型、拓展型的课外阅读资源;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重复的、表述含糊的、可有可无的课外阅读资源;三是无效的,无意义的,没有必要的那些课外阅读资源。

2. 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课外阅读资源拓展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

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采用临床观察的方式,对一堂语文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中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选择性信息观察与记录;二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 观察

第一次观察

读完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出示萧红祖父的资料(来源于《萧红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萧红的祖父来到她和她祖父的园子。他的祖父是什么样的人呢?看看资料就知道了。

第二次观察

教学完“我”在园子中做了许多的自由事后,萧红还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情呢?补充萧红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资料。(来源于《呼兰河传》)

第三次观察

教学完第13自然段这还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让学生想象在园子里睡着了,萧红的梦中园是什么样的?补充了园子里太阳的描写(来源于《呼兰河传》)

第四次观察

体会萧红对这个园子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补充了萧红的悲惨人生。(来源于《萧红传》)

第五次观察

巩固拓展,课文中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自由自在的、光芒四射的园子,为什么茅盾先生称《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开展阅读交流。

五次观察结果归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课  题时  间  地  点_ _ _ _ _ _ _ _观察者资料 _ _ _ _ _ _ _ _ _ _执教者资料_ _ _ _ _ _ _ _ _观察主题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适宜  一般  不适宜  适宜  一般  不适宜  适宜  一般  不适宜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的时机_ _较好 _ _一般 _ _较差 _ _较好  一般 _ _较差 _较好 _一般 _较差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的效果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的来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次数  第四次  第五次  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源的利用总评_ _ _ _ _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的时机_ _适宜 _ _一般  不适宜 _ _适宜  一般  不适宜_ _较好 _ _一般 _ _较差 _ _较好  一般 _ _较差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使用的效果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的来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二、 分析

从七名语文老师的量表记录来看:

第一次观察中,出示《萧红传》中祖父的资料一致认为时机不恰当,没有必要,对文本的理解作用不大,效果较差。这里的课外阅读资源可以删去。

第二次观察中,补充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在园子中自由的奔跑片段,时机一般,效果一般,因为课文中已经写了萧红在园子干了许多自由的事情,多一件少一件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里的课外阅读资源可以不需要。

第三次观察中,补充了《呼兰河传》中太阳的描写,旨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园子在萧红的梦中都是光芒四射的,契机较为得当,对于体验萧红对园子的情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里的课外阅读资源可以保留

第四次观察中,补充了《萧红传》中,萧红悲惨人身的介绍,时机恰当,弥补了学生对于作家的认知的断层,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萧红对园子对祖父情感的体会。这里的课外阅读资源使用有必要。

第五次观察中,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过《呼兰河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课堂中对文本的理解相比较,拓展自己阅读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交流会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言、锻炼了语言表达。

三、 反思

对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弥补学生的经验断层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即将投入其中的新的学习很重要。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限制着知识经验的储备,学生易产生知识经验断层,使自身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需要教师合理开发与使用课外阅读资源,并巧妙地与课内文本建立联系,补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另外,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且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从而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课中合理地整合课外阅读资源,即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层地开展对话,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和辨别多种信息的能力。

(二)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的“情感共鸣”“物我两相忘”“不觉自我在”的忘我境界。有时,课外的文本资源可以成为情感的“催化剂”。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丰富意蕴,与作者、教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 助力学生的能力拓展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内外结合的阅读,由某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阅读一群文章,阅读量肯定远远大于课内,在大量阅读中,初步地、整体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风格,进而对他们的文字,葆有继续探索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乐于表达。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教学就该这样: 读读,练练,既有情感的体验,又有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资源的恰当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学习文本更有兴趣,更有深度。但资源有效不应是资源的堆砌和罗列,而应是教师对资源的再创造。选得精当,用得精巧; 当用则用,当止则止;在当用处用,在当止处止。只有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课外阅读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使文本教学因课外阅读资源的引入而更加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镇江市宝塔路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