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教研:悄然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从两则语文校本教研案例说起

 GXF360 2017-07-09
 校本教研:悄然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从两则语文校本教研案例说起

校本教研:悄然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从两则语文校本教研案例说起

邵龙霞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但目前不少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蜻蜓点水式——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浅教研”;装装门面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实际目标的“伪教研”;好高骛远式——一味追求高深理论,脱离课堂实践的“虚教研”;随波逐流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精细谋划的“盲教研”。这些教研方式严重扼杀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一:看似“精彩纷呈”,实则“收效甚微”

四年前,学校的李晓娟老师承担了一次校内公开教学任务,她主要借助“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将作者笔下的景点用自己的方式介绍出来。总体来说,课堂实施效果一般。按照惯例,听完课后,全体语文老师要进行集中评课。首先是执教者李晓娟说课,她主要从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可谓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有板有眼,有理有据。紧接着就是每个年级组分别推荐一名语文老师发言。几位评课老师对着话筒,拿出精心准备好的发言稿,从“儿童兴趣的激发”说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文本解读”谈到“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乍一听,紧扣新课程标准,颇有些理论高度,可仔细一琢磨,不过是“人云亦云”,缺少听课者自己真实的体会与感悟。教研结束后,我问李老师执教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游记类的文章究竟应该怎么教?她坦然相告:“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参考了一些别人的教学方法,对于游记类的文章怎么教并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同行们听完课后,也没提出什么修改意见,我也就算是完成任务了。”我又跟几位发言的老师交谈,他们告诉我因为接受了评课的任务,就赶紧请教“百度”,东拼西凑一番别人的思想和观念。执教者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自我满足,评课现场也只是“少数人的舞台”,沉默的是大多数。

这样的校本教研,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让校本教研活动从“被动接受”走向“参与互动”、从“随意低效”走向“精细有效”、从“一枝独秀”走向“春色满园”?学校在总结传统教研经验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不足,从“形式多样”、“名师引领”、“网络互动”几个方面不断丰富校本研修活动,不知不觉中,校本教研悄然改变着学校教师的行走方式。

案例二:紧扣“主题”深入教研,借用“网络”拓宽教研

2014年12月16日下午,语文中心教研组在学校一楼报告厅举行“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基本视角”专题研讨。会上,刘吉才、陈华等8位老师分别从指向表达的教学设计、指向表达和当下常态课的异同、指向表达的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专题交流。整个交流活动少了客套和拘泥,多了质疑和坦诚,大家对指向表达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进行了争论性的研讨,尽管大家意见不一,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其中。

为何取得这样的教研效果?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主题来源于课堂实践,是教师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学初,语文中心组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汇总形成订单式教研主题——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基本视角。然后,发放学习材料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再约请范一舟老师于12月9日执教主题研究课《钱学森》,请大家在论坛进行研讨。最终由学科负责人筛选出老师们最感兴趣的小话题,进行现场大组深度研讨。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流程为明确主题、组织学习、执教教研课、组织研讨、撰写文章、产生新的主题六个环节。在这样的主题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全程参与其中,从理论学习到现场聆听再到论坛研讨、现场深度研讨,老师们对“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认识不断清晰与丰富起来。

上述两个校本教研案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如果忽视了教师参与的热情,没有老师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是一种相互唤醒,一种共同的经历,一种同伴互助,更是一种思想对话。校本教研活动应该使每个老师都感到自己在成长,使每个老师都变得更自觉主动,使每个老师都变得热爱学习,使每个老师感到自己在逐渐成为生命丰盈的人。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阅读的姿态迎接校本教研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要想教研活动不断走向深入,需要老师大量的阅读作为底子,这样他们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书中的理论,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校本教研活动之前,为老师们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让他们提前思考,以阅读的姿态迎接校本教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文字”留下校本教研的痕迹

麻辣教师蔡朝阳在自己的微信里说:有比较好的写作逻辑的人,也会有比较好的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迁移的。你能够安排自己瞬息万变的思想,你就能安排自己漫长的人生。在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或者某一教研活动暂告结束时,要求老师们用文字写下参与活动的感受与思考,让他们用“文字”留下校本教研的痕迹,无疑能有效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效果,也能促进教师继续思考,并能在写作中不断塑造自己,丰富自己。

3.建立教研“主题”与课堂实践的联系

教研主题来源于课堂实践,这样的教研活动才具有意义。将自己在主题式的校本教研中的所得,再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无疑会大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这样的双向联系,增添了校本教研的魅力,让校本教研成为课堂的需要,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成为教师“教研相长”的需要。

4.借助“网络”生“教科研”的蛋

当我们借助“网络”,突破时空限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的教学研讨时,校本教研活动便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开放走向了聚焦。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借助网络,教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效益。

笔者很喜欢金子美玲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这条路》,其中有这样两句:这条路的尽头,一定会有什么吧。大伙儿一块儿去吧。我们去走这条路吧。所以,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去走校本教研这条路吧,这条路上,一定会有绚丽的风景在等待着我与你。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