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倾听”

 GXF360 2017-07-09
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倾听”

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倾听”

龚海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教师的“课堂倾听”这个重要环节存在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就将陷入困境,这时课堂中的教师将听不到学生的真实声音,教学行为也将难以为继。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会听,而是不重视倾听。好的“课堂倾听”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呢?

一、全面倾听,不偏不倚

从倾听内容来看,“全面倾听”首先指教师要注意完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倾听时不能择其所好,或因学生观点与自己不一致而拒绝倾听或虚假倾听。因为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错误的外表之中,教师只有耐心听完方可发现。

如某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这节作文课指导学生选一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教师首先以《坐井观天》为例来指导学生,以下是指导片断:

师:青蛙如果跳出了那口井,结局将会怎样?

学生纷纷回答,大概意思都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为自己短浅的目光而感到惭愧”。

最后有一学生起来回答: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笑了。显然这位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了。

这位老师微笑地鼓励这位学生说:“大胆一些,老师觉得你这个结局非常有意思,非常希望听一下你的想法?”这位老师特意走到这位学生的课桌前,侧耳倾听。

学生似乎看出了老师对这话题饶有兴趣的样子,就又鼓足勇气的回答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小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

教师的心震颤了:“是啊!让青蛙回到井里有什么不好?”这样的回答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

这位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没有因为那位学生的异向思维而拒绝倾听,而是完整倾听了他的发言,正因为如此才生成了如此精彩的课堂。完整倾听,不偏不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心,教师将会给学生的思维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

其次,从倾听对象来看,教师倾听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之中,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之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教师在课堂倾听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不同学生声音的差异,善于把握学生个体瞬间的思想和感情变化,而绝不能以遮蔽、过滤或扭曲的方式使学生的声音与自己趋同。

二、专注警觉,伴以思考

课堂上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必须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快速判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首先,我们在课堂上要时刻保持专注和警觉。当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使他们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那是真正的教育者的魅力。这种专注是将一个生命的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结果是迸出生命的火花。当然也只有专注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才能敏于应对来自学生的每一种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这样的倾听是面向瞬间性的倾听,希望抓住生命发展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缺少了专注,那些瞬间就会永逝。而教育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无数个瞬间里。

“专注”是指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专心一致,全神贯注,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在耐心、细心、用心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交流中,教师不能烦躁不安,不要背对学生,或是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听。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的话感兴趣,一定要让你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身体的姿势及声调全都在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情和意义的交流。当学生在向你诉说他的感受时你的表情应该表达出你对他的话感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身体微微前倾,眼神的接触也是一种交流。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声调、谈话中的停顿、动作、体态、语速以及声调变化、面部表情、手势和其它一切能传递重要信息的细节。有些时候,学生一系列表情动作反应完全不同于他的语言表达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倾听时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非语言暗示和行为,尽量去领悟隐藏在学生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意义。

其次,要边听边思考,对信息做出判断,并寻求对策,这也是教师“课堂倾听”的核心。判断是否有价值,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有效甄别:与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联系预案,当下解决;与主题间接有关信息,寻找联系点、生长点解决;与主题无关信息,说明本课学习重点,解释原因,课后延伸。在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跟上学生说话的思想内涵,还要跟得上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解释,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

三、搁置前见,善于鼓励

倾听是感知他人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人的感受,触摸他人的思想,而不是将他人强行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空间。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空杯子才能装东西。”有效对话的要点之一是:“在心中保持一种空灵之境从而可以让任何事情进入。”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言说的时候,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专心地倾听,要先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时可做些提示,但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尽可能地排除自身认知因素的干扰,搁置理解中的前见,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投射到学生身上,应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生的述说。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与自己不一致的个性化理解甚至是另类的理解,不能肆意打断学生。教师应先搁置自己的前见本着鼓励的原则去倾听。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老师作为他的听众喜欢自己发表的独特见解而满足自我存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的创新思维,即教师的倾听激励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反之,如果教师一旦听到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理解就打断学生发言,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思维的创造性。

在笔者所听的一次展示课中有一位老师做得就非常好,当他发现学生有一些个性化的理解时,他用了很多这样的语言,如:“我对你的看法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讲讲你的理解吗”、“能从这个角度理解说明这位同学对文本阅读得非常深入!”、“非常棒,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这位老师搁置了自己的前见,抛开了话语霸权,用充满激励的话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敢于表达的情境,所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亦很活跃。

(作者单位: 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