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训练要找到精巧的切入口

 GXF360 2017-07-09
能力训练要找到精巧的切入口

能力训练要找到精巧的切入口

夏协蓉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课前精心预设,特别要预设好“坡度”。坡度过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必然沉闷;坡度过小,学生思维肤浅,课堂气氛虽然热闹,但效率不高。如何把握好“度”,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做到“浅出”,是个难点?如果能找到一个精当而巧妙的切入口,就可以“一着活棋,妙手成春”。这个口,是能力训练的点,姑且称之为“眼”,“文中藏眼”——教学中找准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一、抓其“眼”入其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重点句作为整体阅读教学的“眼”,并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以此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如《船长》一课,教学时要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文眼”:“哈尔威船长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抓住“文眼”展开教学,通过对死亡来临时场景的品读,从船长的言行感受他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爱护妇女儿童的高尚品质,深入理解“英雄”内涵。

师: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多么高的赞誉呀!

师:在沉沉黑夜,在散发死亡气息的茫茫大海上,面对死亡来临时场景,文中有三处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

(屏显“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轮船在慢慢下沉。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师:这几段文字分别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从句段一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恐慌的场景。感觉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是万分的恐惧、慌张。

生2:我从句段二中体会到当时的场面是更乱了,乱得都无法控制了。人们为了逃生,开始了争抢拥挤,非常可怕。

生3:我从句段三中体会到人们似乎在跟时间进行赛跑,在争分夺秒与死神抗争。尤其是从“尽力加快速度!”、“动作再快点!”体会到当时的紧张气氛。

师:面对死亡来临,船长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屏显: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面对死亡的来临,英雄的内涵是什么呢?课文主要通过描写船长的语言、行动来表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描写船长言语、行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好好读读,体会。

大家以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面对死亡来临,英雄就是__________。”

(生自由读文,找划句子。)

师生交流:

生1:面对死亡的来临,英雄就是智慧果敢,临危不乱。

生2:面对慌乱的乘客,英雄就是舍己救人,沉着镇定。

生3:面对死亡,英雄就是保护弱小,果敢智慧。

……

如此设计,在教师引导下,抓住文眼展开教学,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合声齐唱”!

二、析其“眼”悟其情

《姥姥的剪纸》一课切入点是一个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溜”制造一种悬念,“拴”形成阅读文章的矛盾点,两者连起来就是阅读的悬念和矛盾点。读者自然会想到:有没有被拴住,靠什么来拴住的?

(屏幕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语用得非常精彩,一起读——“溜”!从这个溜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1:这个小外甥非常调皮,因为他不听大人劝告,要偷偷溜去游泳。

生2:从“溜”字看出,姥姥是禁止“我”去游泳的,但“我”还是常常会去游泳。从中可以读出姥姥对“我”的无限关爱。

生3: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小鬼,因为“溜”字说明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逃过姥姥的法眼去游泳。

小结:通过“溜”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不怎么听姥姥话,不怎么怕危险,是非常调皮的孩子。而在这里,文章讲姥姥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关于“拴”,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绳子捆住,并打个结,这里肯定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上面讲的是剪纸。还有一个意思是比喻缠住,而不能自由活动。那么在这里肯定是第几种解释?(第二种)

师:像“我”这样一个不怕危险,不听姥姥话,这么调皮狡猾的小孩能被拴住吗?第二个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能把“我”这样的调皮小孩给拴住?

学生交流,解读描写剪纸图画的句子。

(1)“我抢过来看了”——“抢 ”

(2)“我嚷着还要”——

师:他被拴住了,仅仅是剪纸将他拴住的吗?

小结:姥姥是用剪纸,用爱把“我”拴住的。而爱是通过剪纸表现出来的。

文字除了有温度之外,还带有一种情感。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双方的情感加以融合能产生新的意义上的一种情感,使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

三、扣其“眼”得其法

阅读指向写作,表达要有基石,要有抓手。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就能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扣“眼”也要因文而异,可以关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可以关注语言风格……

例如《麋鹿》一课中有一句:“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让学生辨析这句话中的“几乎”是否可以省去,为什么?如此关注遣词造句,学生通过比较学习,自然感悟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拉萨的天空》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带着音律美。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对仗”的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这样加以关注,学生对这样的句式表达就会印象深刻。

教学《莫高窟》时,将目标定位于赏读和积累介绍莫高窟彩塑、壁画的句段,以及学习文章“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构段方式。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让学生采用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教学《钱学森》时,模仿文章开头练习用倒叙的方法写一个人。教学《船长》时,写一段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简短对话。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根据学到的书信格式,写一封回信。

在语文教学中以简驭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千方百计地寻找到听说读写的契合点,使学生在理解内容、悟得情感的同时,也学会表达的方法,从而创建出高效课堂、生命课堂、活力课堂,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