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语文教学的地域文化之“根”

 GXF360 2017-07-09
培育语文教学的地域文化之“根”

培育语文教学的地域文化之“根”

胡云信

近日看到一篇报道,两名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痛感中国方言不断消失的现状,于2009年开始创办一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的网站“乡音苑”。“乡音苑”的最大特色是做了一个“方言地图”,即在一张地图上,在特定区域提供一段当地方言的音频。只要点击图标,便可播放相应的方言音频。两个外国人的创意之举,引发笔者对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语言,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普通话的不断推行,方言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在很多地方,年轻一代已经不能准确地讲出祖辈的方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地域文化也越来越模糊。笔者并非杞人忧天,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下一代将可能成为失“根”的一代。不会讲地道的方言,不懂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民俗,不解朴素自然的故乡山水,模糊对一方水土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笔者带领南京市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致力于开发利用“金陵文脉”蕴含的丰富课程资源,传承源远流长的“六朝烟水气”之精神,今天看到两个美国人的故事,反观我们以前所做的工作,越来越觉得,这项工作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语文教学要有地域文化之“根”。母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植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传统文化是获得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社会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

现今的语文教学太过依赖现行的教材,忽略了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资源,都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血脉相连。作家柯零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辽阔的空间,幽眇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觉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老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地域文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血脉”(鲁迅语),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经过时间的淘洗,不少作品成了不朽的经典篇章。“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这是南朝诗人谢朓对美丽南京的诗意描绘。金陵地域文化融合了南京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精神,承载着独特的金陵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南京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2007年,在我的带领下,当时的上新河中学、南湖高级中学和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部分语文老师,选编出版了《金陵古韵》一书;2008年起,我又带领建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历代南京诗词选读”校本课程,并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首届精品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2009年,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文学教育研究”之子课题“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与2010年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课题称号。这为《金陵文脉读本》的校际合作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在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由我领衔,南师附中的张小兵、南京一中的包旭东、中华中学的周春丽、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王毅、侯燕红等二十位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开发出《金陵文脉读本》选修课程。

几年来,我们搜集文章,设计方案,展开研讨,实施教学,“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迄今为止,校际合作开发的《金陵文脉读本》选修课程,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纳入全国优秀校本课程出版工程和江苏省校本课程精品系列正式出版。

筛选文章,编写教材,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养。南京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脉路绵延;承载金陵文化的文章体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民歌到辞赋,从诗歌到词曲,从散文到小说,从小品到戏剧,从文言到白话,生生不息,脉路清晰。所以通过广泛搜集文章,可以见出文学发展之脉,文体演变之脉,文化传承之脉。

我们讨论中确定,《金陵文脉读本》由八个专题组成,内容涉及山水、园林、历史、人物、文学、艺术以及地方风俗和特产。每个专题以经典选文为主体,以思考感悟、活动设计、资料链接为支撑,通过文本线、文化线、活动线、读写线四线交织,构成整体。《金陵文脉读本》选修课程主旨定位: 亲近金陵文化,感受名城魅力,读美文,学语文,提高探究、审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每个专题由五个部分组成。“概说”部分,既有专题内涵解读,又有阅读方法指要,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意在解放学生的手脚,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想象空间,文字跳脱灵动。“选文”部分,经典美文为主,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戏曲、人物传记、书序、碑记,应有尽有;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诸体兼备。“思考感悟”部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视角多变,注重思维发散与聚合。“活动建议”突出实践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资料链接”或是方法的介绍,或知识的呈现,体现文化性、方法性、知识性、趣味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兼备。

选文是《金陵文脉读本》的主体,尽量突出其文本体裁的“类”的特征。第一专题“山水含芳意烟雨入壮怀”,以记叙写景的游记散文为主;第二专题“园林无俗日春秋有闲情”,以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主;第三专题“古来埋金地青史帝王州”,以论述类文本为主;第四专题“人物本俊秀不言自风流”,以人物访谈、人物传记、人物通讯等实用类文本为主;第五专题“笔墨精神立文章风骨存”以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主;第六专题“艺术通今古妙品传后人”,以说明类的文艺小品文以及图片等非线性文本为主;第七专题“物华天可宝灵秀地能出”以说明类文本为主。第八专题“风俗多趣味人间少烦忧”,选文体裁兼顾众体,丰富多样。其中山水、园林、风俗三个专题,教学活动侧重参观游览,让学生亲临现场;历史、文学二个专题,侧重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与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人物专题,侧重用座谈会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品说;特产专题,可以观赏,可以品尝,甚至可以动手做,动手写。当然,各个专题都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借鉴,取长补短,力争做到形式多样,关键点是既要学生感受到金陵文化之美,又能够接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在实践和讨论中,大家觉得,《金陵文脉读本》首先是语文课程,要有语文性和语文味,那就要以选文为主;其次,“金陵文脉”课程,要突出文化,突出南京的地域特色;第三,既是选修课程,就要与国家课程有所区别,更加突出学生的实践和学生的趣味。

语文是综合性、开放性极强的课程。语文教育只有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向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脚下的文化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全面素养,培养有文化之“根”的现代人。因为语文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很容易剑走偏锋,一味追求语文的文字功能,而忽略语文的人文功能。教育意味着一种价值引导,更意味着个体的自主建构。语文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地方文化资源是语文教育的宝库。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用心引领精心设计,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心,认同本土文化,建构完整的自我。

开发的过程就是学习合作的过程。从2010年初,在南京市教研室召开第一次会议起,迄今已经召开了五次专题会议。第一次会议,掀起头脑风暴,碰撞交流,见仁见智,广开思路。第二次会议,畅谈编写体例,品读南京美文。第三次会议,打磨体例,细读文本,互文比读,问计学生。第四次会议,研讨教学构想,设计活动方案。第五次会议,收集精美图片,切磋《金陵文脉》,校对舛误,推敲细节。几年来,先后上了几十节研究课,收集了几百篇(首)吟咏南京的诗词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几年来,我们引导学生吟咏她的诗词歌赋,寻访她的名胜古迹,感悟她的园林文化,领略她的多彩艺术。语文教学通过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金陵文脉读本》的校际合作开发,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校门交流切磋合作共享的平台,为有热情和志向的青年教师建立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为校际合作,深度教研提供了一个新模式。我们深知,金陵文化丰富多彩,以前所做的工作只是第一步,今后还会在这个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前进,不断汲取新的营养。

(作者单位: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