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国家庭教育总结

 老农看天下 2017-07-09


原文地址:各国家庭教育总结作者:我心随想

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勤奋,节俭成风气.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刚满6岁科迪,就承担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钱"是1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个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1美元也赚得不容易.
    美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美国家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孩子们像伙伴似地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二,注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会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美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美国小学在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的一切结论.
    德国家庭教育.独立.在德国,孩子都有个人的房间,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活动室.大多数父母都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子女的房间和活动室就是他们的独立天地,父母没有经过同意一般不会去翻看子女的东西.德国的父母认为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社会的公民,不能因为亲子关系而破坏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认为孩子应该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公民,而不希望子女过分依赖自己.许多孩子在十四五岁就开始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一定的零花钱.到了十八岁,有了进入工厂企业劳动的资格之后,德国的青年学生就会选择去工厂打工赚钱.绝大多数20岁以上的德国青年会选择自己租房居住,而不再与父母居于一屋.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自立行为大都表示赞赏与支持,不会干涉和阻挠.选择.与我国父母代替子女选择报考什么学校,上什么补习班,参加什么兴趣班不同,在德国,这些都是子女的个人事务,父母无权干涉,更无权代替子女做出选择.在子女的"主权"范围之内,父母的作用是认真听取子女的意见,帮助子女分析他们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在些基础上协助子女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这种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决定方式,既满足了子女渴望受到尊重的愿望,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一旦决定做出之后,父母就会不断提醒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赞成他们半途而废.父母希望通过家庭严格的教育熏陶,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成为有责任感,守信用的社会公民.交友.德国的父母对待子女的交友抱着十分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的辞典里没有"早恋"这个词.德国人认为,一个发育正常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有了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如果阻止他们与异性交往,就是阻止他们的学习,阻止他们的成长.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孩子,向孩子说明怎么爱护自己和尊重别人.取舍.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描述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的父母几乎为子女"包办" 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弱化了子女的独立性和独立能力,代替了子女的选择;与此同时,子女却根本不会(或者)很少把操劳的父母真正挂在心上.
    法国家庭教育.法国政府曾明文规定:家庭为实行儿童正规教育场所之一,并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主要特征有:(1)崇尚智力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正确表达与运用能力.(2)提倡培养孩子整洁,卫生,守秩序,待人有礼貌等等文明行为习惯.(3)注意培养孩子审美情操,培养孩子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4)注重培养独立性.孩子能做的家务,父母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父母晚上去看电影或参加集会,不带孩子一起去,孩子晚上不许外出.
    日本人十分注意培养孩子毅力 .从幼儿时就抓起培养毅力开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要求尽可能发清楚每个单词的发音,直至字正腔圆.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也应该鼓励每次须走完规定长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个大跟斗也不要心疼.有意让孩子吃点苦许多日本家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挤公交车而不坐小轿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泳等等.注意培养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这是因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础".这包括废除体罚谩骂,多多夸奖,鼓励孩子在某一领域拔尖,让孩子拥有众多朋友等等.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家们发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而且还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泳,登山等).家长作出表率如果家长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很难想象一个冬练时因怕寒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带出一个不屈不挠地练长跑的儿子.多多鼓励打气对尚未见过世面的孩子来说,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意志消沉往往在所难免.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打气至关重要.
    国外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美国人的父母观.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加含蓄,内在,有的时候这种爱有些沉重;美国人直白,外在,浪漫.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 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与人交往,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长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自信是孩子自立,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基础.美国小孩与中国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美国孩子表现:遇事积极乐观,好奇欲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我国的孩子表现: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追起原因.在于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而我们往往是过分的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我们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 "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 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眼吃亏在眼前."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代一切.第四:家长语言的作用."真笨,这你都不会.""你看谁家的孩子就比你强.""告诉你多少遍了,就是记不住.""念书去,别的都本管"."我们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这些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常挂在嘴边的话,影响甚至摧毁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三,责任教育.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家长非常重视孩子高中的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毕业典礼非常隆重,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毕业典礼,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每个家庭还要组织家庭聚会(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在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