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GXF360 2017-07-09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朱华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陶行知把“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当作教师的“最大快乐”,我们应该把点燃学生创造火花,并使之烧得旺盛当作人生的最大快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一、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1. 转换自身角色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2. 转变教学观念

办公室里,教师之间经常谈论学生,时不时有人摇头感叹:某某学生真是弱智,作文连一句话也讲不通,且错字连篇,“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一篇文章不认识几个字”。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爱迪生和富兰克林都是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和科学家,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杰出人才,但他们小时候都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能,是适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没有教育不了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老师要有这样的信心: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人人都可以造就,人人都可以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3. 更新知识结构

陶行知强调:“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语文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知识集于一身。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要变成“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流动的小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教学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诸多方面、诸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成就诸多方面、诸多层次的人才,为整个社会编织一张人才之网。

二、 锤炼教学内功,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沃土

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让课堂教学成为创造的过程。

1.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个人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才华展示,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思路是老师的思路,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转,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课堂上学生的想法,疑问没有机会表达,年复一年的累积,学生思维的惰性不断滋长,主动表达自己富有个性思想的欲望渐渐熄灭,最后只习惯在别人指定的思路上走,本来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和表现冲动被窒息了。 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尽量避免学生处于“等待——解答”状态,争取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比如《孙中山破陋习》 一课,读题后我首先发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发现文章是围绕题目中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们异口同声:“破。”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提问:“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他破了什么陋习?”“他破陋习有没有成功?”……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就特别想解决,所以课堂上就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理解课文内容。又如在学习完《船长》一课后,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船长自己不实施自救呢?”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辩论,深化认识: 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责任”。在灾难面前,他机智冷静地指挥,拯救了所有人,唯独忽略了自己;在死亡面前,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选择了“与船同在,船在人在,船亡人亡”,默默向大家宣告“责任”二字的分量。学生感受着伟大的人格魅力,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每一个纯真的灵魂都经受了一次洗礼。

2.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串讲、串问上,学生是听、记、背,被动地学习。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减少了,也很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毫无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做,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盲目地练为有的放矢地练。 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做到越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越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如教学说明文,我以《莫高窟》为例,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找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的方法,弄清作者的思路和分清说明层次。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思路。

3. 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朦胧和留下的空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如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引导学生想象: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导学生抓住小骆驼和小红马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以“第二次沙漠之旅”为题材,续编故事。又如学完《云雀的心愿》,让学生想象第二年春天,小云雀要开始实现她和妈妈的心愿了,她会怎样动员小伙伴们一起去沙漠植树呢?她会向伙伴们说些什么?她们又会怎样做呢?这样的训练,既放飞了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机遇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他的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动”即是创造的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创新中也需要行动,需要有创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能形成学生独立、开放、灵便、多角度的创造个性。因此,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专门设置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等,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有主见、不盲从、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创造个性。五年级上册有一单元“祖国各地”,其中的文章有《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介绍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在学习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查找其他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美文、美图,在班内举行一次“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的主题实践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地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优化语文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作者单位:淮安市徐溜镇中心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