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还是不孝,由谁说了算?

 芳草书屋676 2017-07-09

孝还是不孝,由谁说了算?

许锡良

 

北大录取新学生的标准,第一条就是孝还是不孝,这一条引起的争议也颇多。关于是不是要孝以及内容与标准暂且不说,即使是要孝,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学生在家里是否孝顺?有人说,孝与不孝,不能够由他的父母说了算,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简直是笑话。


孝,本来就是指为子女的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否恭顺服从,这个感受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只能够是他的父母亲。旁人怎么能够判断得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孝还是不孝,除了他的父母之外,别人是无法断定的。这正如一个人穿的鞋子,是不是合脚,只有他自己的脚知道,别人只能够看个外表,个中滋味,全在当事人自己去感受。

 

但是,即使是父母有权断定,其实也是一种很主观判断的判断。由于父母一辈由时代与教育程度的影响,他们对于子女是否服从,以及服从什么道理,也是有很大偏差的。就算是公认的不孝,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辛辛苦苦,终于能够上北大了,作为父母的还会去投诉自己的孩子吗?如果真的去投诉,孩子固然不孝,而为父母的岂不是也太为不义?


凭常识可知,父母是不可能会去告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的孩子的。如果父母都不去投诉,那么,北大又怎样获得该学生是不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学生?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怎么操作?靠人举报?群众又怎样知道那个学生是不是孝的?有什么根据?群众究竟是些什么人?是不是包括了考上北大的这个学生的竞争对手?或者仇家?如果是,那么,这正可能给予某些竞争对手或者幸灾乐祸者留下巨大的告密空间。北大在录取新生的时候,竟然会列出这样一条根本无法执行的录取标准。根本就是不动脑筋的瞎来。

 

有人解释说,孝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家庭亲情与社会责任感。这又是在信口雌黄。家庭的亲情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而且是互相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是建立在人格独立,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经是社会公民教育的范围,为什么一定要整一个家庭概念——孝呢?社会公益活动就是社会公益活动,与孝不孝有何干系?美国的学校都不讲孝,而是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有处理家庭以及社会上各类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学会独立思考。

 

北大录取学生当然可以拟定自己的录取标准,不过,那个标准只能是与其求学专业的智力要求、身体素质条件以及社会公德为标准,而不可能以纯粹的作为家庭的私德——孝——为依据。因为,北大是社会公器,孝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如果这个学生在家庭内犯了法,那么用法律制裁他就是了。如果这个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之心,那么也应该有相应的评估标准。


至于一个学生是不是孝,而且一个学生的父母是不是要求孩子对自己孝,这完全是他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事情。这种私人领域的事情拿出来成为北大录取新生的标准,而且是第一条标准,只能够说北大自身的基本常识都没有过关。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20111018日星期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