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海棠老教授,行医50年,只想为中医药的发展做点贡献

 茂林之家 2017-07-09

◆彭海棠,男,1941年出生,湖南双峰人。教授,农工党党员。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中医学院),原湖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专家。

◆他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于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有深入研究,认识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慢性病、治末病,他推崇中医中药,他经典名方运用恰到好处,他从不开大处方,用药精准,他说,有些药,若剂量用得不恰当,就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他德艺双馨,获得无数病人的尊敬和爱戴,几十年来,从来不收受病人红包,他说能理解病人感激的内心,却把病人的这份感激之情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以更高明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

◆在湖南中医附一医院门诊期间, 是科室看病最多的医生,平均一天要看六七十个病人;他在神农中医馆坐诊,同样有很多“粉丝”,他甚至是病人心中离不开的医生。

◆他长期担任中医内科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临床常见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肺系疾患、脾胃疾患、肾病疾患、心脑血管疾患及关节痹痛疾患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的还曾获优秀论文奖,还编著过《中医内科学》等。

彭海棠老教授,行医50年,只想为中医药的发展做点贡献

擅长领域: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及头昏、头痛、失眠等脑血管病:慢支、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等呼吸道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胆疾病、慢性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及肾病、腰膝关节病,儿科及各种疑难杂症。

犹记儿时读书“苦”与“乐”

1941年彭海棠出生于双峰农村,儿时的他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边干农活边读书,早起放牛,农耕时节下田插秧割禾那是家常便饭,艰苦的岁月磨炼了彭海棠这一代人,所以,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从不放过。

读中学时,碰上“大跃进”,学校停课,学生们个个参加集体劳动,至今他仍清晰记得,距离高考只有3天了,他们大清早起来去农场劳作,晚上八九点才能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就在河边洗个澡,然后借着月光,复习功课,经常看书看到12点,有时候是凌晨一两点。

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不够吃,彭海棠回忆,“一天到晚肚子饿。”看书到半夜,肚子里更是呱呱叫,除了精疲力竭,还得忍受无边的饥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彭海棠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正式通过高考被录取的中医本科生。

来到梦想的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那时这所大学才刚刚开办,低矮的房子,简陋的设施,学生也不多,才180多个人,他没有时间失落,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马上把他带入到浩瀚的中医书海中,他说,他们这一代大学生勤奋、刻苦、自觉,根本不需要老师监管。晚上看书看得晚了,肚子呱呱叫,饥饿难耐的他奢侈那么一回,邀几个同学去外面吃一碗“白粒丸”,直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个味道。

文革前的中医大学学子给湖南中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很多地方的县级中医院都是他们那一代人创建起来的,在很多地市级中医院、省级中医院,他们都是骨干力量,学术上的造诣也非同小可,湖南省至今健在的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大部分都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

在教育上,他们既秉承了中医的传统、又接受现代医学多学科教育,这是中医在新时代承上启下的一代人。彭海棠和很多同学一样,在大学勤修苦练,又在临床上接受老一代中医医家的真传,5年大学,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理论,打牢了中医基础,思想上也成熟了。1966年,他大学毕业后留在湖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68年,和学校老师一起到浏阳乡下当医生,跟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看病最多、考试第一的医生

爱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着彭海棠。哪怕工作很忙碌,他也会抽出时间来看书学习。学校组织的考试,他的考试成绩是他所在科室的第一名,得到了医院的表彰。他也是科室里面看病最多的医生,一个月要看一两千病人,平均一天六七十个。哪怕现在退休了,在神农中医馆坐诊一天,号子也得提前预约。

彭海棠长期担任中医内科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临床常见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肺系疾患、脾胃疾患、肾病疾患、心脑血管疾患及关节痹痛疾患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获奖,另编著有《中医内科学》、《实用内科诊疗常规》、《实习医生手册》、《中医内科函授辅导教材》等。

行医50年,从来不收礼

1971年,彭海棠带学生去湘乡县某医院实习。期间,医院来了个病人,18岁,发高烧,不能吃饭,消瘦得厉害,眼睛发黄,右腹痛,肝肿大,医院诊断为肝脓肿。

病人到医院后,进行打针治疗,效果不理想。医院建议病人转入长沙的大医院,病人家属说,家境不好,无力去长沙医治。医院和病人家属一番思考后,便请从长沙来的彭海棠看看,彭海棠仔细对病人做了诊断,为病人开了3副药,病人吃了第一道后,就想吃东西了,吃了2副药后,明显好转,烧也退了。连续吃了几副中药后,竟然痊愈了。病人家属感激不尽,还买了很多礼物,上门道谢。彭海棠一一拒绝,在他心里,为老百姓看好病,为病人解除痛苦是医生的责任,看好病的同时自己内心也充满成就感。医者仁心,怎么还能接收病人的礼物甚至钱财呢。

50年来,他无数次拯救病人于危难之间,获得无数病人的尊敬和爱戴,几十年来,从来不收病人红包,他说能理解病人感激的内心,却把病人的这份感激之情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以更高明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几十年来,他更是把这份坚守当成自己的信条。

“您不能走,我们离不开您”

彭海棠凭借深厚的中医功底,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成体系,在中医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开药时,他坚持掌握原则,根据中医典籍的要求,开平稳的药,慢慢调理,在剂量上掌握得很有分寸。他总是说:有些药,若剂量用得不恰当,就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所以,他每次开药都是再三斟酌。

他说,治疗诊断要准确,要不然就害了病人。医生要有同情心、责任心,爱心,对病人要负责,把病人当亲人。

很多病人都离不开彭海棠, “331”有位70多岁的老人,腰腿痛得很厉害,拄着两根拐杖找到彭老,她说:“彭教授,我不想活了,我想死,我腰腿都痛得很,生活要儿媳照顾,怎么办?”彭老看了她的病,安慰她:“你这只是暂时困难,完全可以治好,你要有信心。”她带回彭老开的药,过了一星期又找彭医生,面带笑容说:“彭教授,你看我,有什么变化?我吃了药,就丢了拐杖,你的药真神了,彭教授,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找谁看病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1961年到现在,彭海棠学医从医50多年来,越来越感受到,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年,我市某公立医院有个病人,不停咳血,而且咳得厉害,每次半杯。在这家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医生未能明确诊断,只怀疑是肺结核或肺癌,医院给病人打了止血针,仍然是不停咳血。

病人的儿子特别焦急,眼看着这样下去,父亲病情会更加严重,于是慕名找到彭海棠,询问其父的病吃中药是否能见效?彭海棠不好亲自去医院诊治,只能根据其儿的描述,给病人开了3副中药。后来病人儿子告诉他,父亲吃了他开的第一副药后,吐血量就减少了,吃完所开的3副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病人的儿子又找到彭海棠,又开了几副药,这几副药服下后,病人的病痊愈了。

彭海棠说,他列举这个例子说明现在很多病,用西医的诊疗方法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相反,通过吃中药进行调理,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彭海棠还明显感觉,这几十年,病人的病症在发生着显著变化:现在随着饮食的改善,寿命的延长,气候变化等因素,慢性疾病多了,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多了,这些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中医、中药调理。中医强调治未病,也是现代慢性疾病高发,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许多人常常因心理压力引发多种病痛,或使原本平稳的慢性疾病复发加重。对此,彭老特别强调对病人的心理开导。常常给此类病友耐心解释、安慰,化解病人心理负担,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顾虑。

年过七旬,彭海棠精神矍铄,他说,现在还坐门诊,只是想为中医药的发展做点贡献,多为一个病人治好病,内心也很欣慰。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力虽绵薄,志却甚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