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疼痛,才能生出对他人疾患感同身受的悲悯?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7-11-08
   又要以怎样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应对人生溃败、颠沛游历的漫长旅程?更要升华到怎样平静安详的心境,才能忘我投入到平凡琐碎的工作中?
    透过唐代“药王”孙思邈的一生,这些答案浮现在你我面前。
    他历经自幼多病之痛苦、医治死人之深疚、漫长流离之辛酸,却信念坚定,笔直走向治病救人的医途;他苦读药书、遍访名师、两耳不闻帝王召、坚持高尚医德,在平凡的岗位上丰盈了人生。
    虽然远隔一千四百载的烟雨,但拂开物质的差异,古今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生存的内核是相通的。通过孙思邈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史诗:一个普通人怀着一颗善心,坚持着向理想走去,会成就一个怎样充盈恢宏的生命。
自幼立志
    孙思邈(581—682),生于北周大统三年的京兆府(今陕西耀县),青年时期游历至禹州太白山(今具茨山)采药、著书、行医。在禹州留下了大量的事迹、遗址、传说故事,是禹州厚重“药都”文化中的符号人物。
    《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明伶俐,能“日诵千言,过目成诵”,20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博览诸子百家、尤其精通道教学问”的水平。西魏大将独孤信与之交谈后,感叹说:“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令曾官至大司马(西魏时期全国最高武官)的独孤信发出如此感慨,可知孙思邈的才华与聪明,也可想他日后的锦绣前途。
    然而孙思邈却出人意料地放弃唾手富贵,转而从医。究竟是为何?有限的史料并没有给我们以清晰答案。但推敲其中细节,笔者大略勾勒出一个轮廓,抛砖引玉:众多史书均曾提及,孙思邈自幼患病,以至于“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这样的环境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了解人们的病痛,并希望能解决它。
    怎么解决?按照中国士人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当好官,一种是当良医。比如宋代名相范仲淹就有过相似故事:据说范仲淹年轻时,得遇一位名卜师。在聊天时,范仲淹问道:“您帮我看看,我将来能当宰相吗?”卜师笑道:“你小小年纪,为何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又问:“那您再看看我能当良医吗?”卜师很纳闷:“刚才你还想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落到了要当医生呢?”范仲淹答:“人生在世,唯有良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大丈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卜师感叹道:“你有这份心,他日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宰相!”
    或许是基于同样的心思。仕与医,孙思邈兼而习之。一方面他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以至于名声传到了当时权贵耳中。另外一方面他开始自学医学,从尝试着医治己病,到给街坊邻居用药,逐渐的他掌握了基本的丹药之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聪慧天赋、他的清静性格促使他选择了医途。孙思邈在多处著述中表达出这样的认识:“官场坎坷而风险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贪欲之念,耗费精力而求名利,实在无益于健康。”而另一方面,他感兴趣的是什么?一是“隐居山林遍阅历代名医的医学典籍,”二是“四处采集药草”,三是“解决疑难杂症、消除世间痛苦”,四是推崇养生,期许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他交的朋友也都是诸如诗人卢照邻、文学家兼医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医林二兄弟甄权、甄立言等闲散之人。
    信念指引方向,胸怀仁爱的孙思邈,勤勉坚定地读书、习医;性格决定命运,这样性情的孙思邈,终究会在抉择中倒向医学之途。
少年挫难
    随着周邻亲友的疾患陆续被治愈,孙大才子在医患界也开始声名鹊起。但问题随之而来,一些身患疑难杂症的患者,反复换方用药仍不见效果,有些病则越治越重,甚至死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5》)民间传说则更绘声绘色:“伤寒归里”的老者、“急性霍乱”的孩童、“腹胀后蹦断肠”的壮汉等纷纷在孙思邈面前魂归西天,甚至连其亲姐姐也被他诊出“槐毒侵身”而离世。以至于周围乡亲们都避他如瘟疫:“千万不能让姓孙的看病啊,谁看谁死,一看就死。”
    眼看着病人死在自己面前!还不是一两个!更被家乡父老传为夺命杀手!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怎能承受这种打击?在巨大的痛苦之余,他对自己进行了反思:知识没有学深,医理没有吃透,实践经历太少。要走出去!要多拜访名医!要多学多看多实践!处于人生绝境的孙思邈背起了行囊,开始了长达半生的游历生活。
    据说,孙思邈在医死人之后,有老翁指点他说:“若想药到病除,需到“扁担开花、脚重八斤半”时。”他起初不知所云,扁担怎么能开花呢?脚怎么能重八斤半呢?孙思邈怀着疑问从陕西穿州过县,翻过一座座山,走过一条条路。年复一年,记不清采过多少药,救活多少人。直至一天来到颍川郡具茨山麓下(今浅井镇一带),天降大雨,他与妻子一踩一脚泥,步履十分艰难。他妻子疲惫地叹说:“俺这脚怕是八斤半也有了。”孙思邈一惊,复又看到扁担上花絮迸放,原来是搭在扁担上的棉衣因为破烂,棉花绽放了出来。仙人谶语竟然在一刻之间齐齐展开。他豁然开朗,便于此定居,行医济世。
    该传说流传十分广远。如今我们虽然已不能辨别其真伪,但可以推测出,雨日泥泞中的艰难脚步、扛着扁担的清冷身影、破烂的棉衣等细节很可能是他当年游历生活的真实写照。据此,我们可以想象他走了多少地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路风雨泥泞的洗礼,为他带来了浴火涅槃般的重生。自此,孙思邈三个字等同于“药到病除”。
    写到这里,停笔久久沉思,有两点思绪浮现脑海:第一,如何面对失败、挫难?孙思邈的这条挫难之路明确告知我们: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活出非凡的人生,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而从这一个个曾击倒自己的弹坑中再次站起的,将是更强的你!
    第二,沉下浮躁心态。如今的我们,刚读一本书就期待明天马上见效;拳打三日,便想天下无敌;投资一百块,下月就要收回一千元……我们欲望行驶的速度太快了,而脚下的步伐根本没有跟上。“水滴石穿”是个老词,我们听在耳边,却满脑子装的都是“一日千里”。结果,反而步步错乱,随即沮丧地将梦想踏在脚下,以为是毒药痴语。但看着孙思邈的一生,却让我们安静了下来。不经漫长的打磨,怎能开那个窍?怎会积蓄下游刃有余的底蕴?
    如果拿读书来举例剖析,会发现如此清晰的脉络:你花心思看了一本书,三天后、一周后,忘了,基本没啥作用;你读三本五本、十本八本,脑子里反而乱七八糟、兵荒马乱。但是,当一百本、两百本、一千本两千本地读下去,你脑子里逐渐就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了,前因后果能连接起来了,读着读着兵荒马乱变成巍峨宫殿了。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两年三年、十年八载,效果才出来,这里面偷不得机,走不了捷径。人的悟性或许有高低,但你读了一本就收获一本,没有读就是空空白白!
    读书如此,行医如此,种种工作、生活莫不如此。没有水滴十年的宁静蓄积,怎会有击穿石板的能量?我们能不能将心中的野马慢下来?安安静静地工作、看书、跑步、与亲友相处,安详咀嚼其中的滋味?
中年沉静
    当孙思邈结束游历,在雨日脱下那双八斤半的泥鞋时,他是嚎啕大哭,还是一脸平静?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停驻在这片土地,是他与禹州之间彼此的缘分:禹州成就了他“药王”的盛名,他也回馈以这片土地厚重的肥力。
    大约唐高祖定都长安(公元618年)之后几年,孙思邈来到禹州,隐居于具茨山(唐时又称太白山),一方面读书、修道、采药,一方面为百姓治病。具茨山清幽的环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孙思邈安然读书、采药、著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作为华夏文明重要渊源地的禹州,是编写《吕氏春秋》(内含大量养生之道)的吕不韦、南齐医家褚澄的的故乡,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等都曾在此悬壶济世,这些丰富的营养无不滋润着孙思邈。
    地灵人亦杰,相得益彰。孙思邈在禹州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进行临床试验。他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各科都投入大量精力,一生著书八十多种,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其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我国的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同样可贵的是孙思邈对于医德的关注。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凡是来看病没有钱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住房,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天气恶劣,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赶去救治。他还一改医家秘守验方的做法,率先将大量验方、秘方公之于众。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心中“良医”的标准。他认为,“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拘泥陈法;“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两句话既是孙思邈的行医心得,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处世规范。
    这样脱俗清直的身影,固然会有世人击节赞誉,但也不乏诸如“圣人蛋”之类的冷笑声声。但他就是这么做了,他沉浸在救人、求知、开拓知境的快乐中。你可从其著作思想中,看到他对人身、疾病、阴阳、人生、宇宙的思索,最终形成一种衣袖翩翩的从容沉静。史料有限,我们不知孙思邈其人贫富是否?爱情怎样?子女如何?但我们知道,怀着这样沉静心境的人,更有能力去幸福。
晚年传奇
    背着药篓翻山越岭的孙思邈两脚泥尘,终生视富贵名利为羁绊,面对北周宣帝、隋文帝杨坚、唐太宗、唐高宗等多位皇帝的亲自征召,他都婉言谢绝。但在医药领域卓然超群的他却挡不住盛名滚滚追来:唐太宗盛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到了道君皇帝宋徽宗那里,更是遥遥相拜,敕封他为“妙应真人”。
    在得到官方的尊崇的同时,孙思邈“一针救二命”、“悬丝诊脉”、“葱管导尿”等药王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是在百姓们口口相传中演变为“药王医龙”等传说。孙思邈逐渐地由一个人,搬上了神坛,成为了我国中医药文化中的一尊传奇神祗。
    公元682年,孙思邈逝。(因为其出生年份存疑,现有其101岁、120岁、141岁、164岁等几种说法)临终前,这位老人嘱咐家人三点:一,薄葬;二,不焚烧纸扎器物;三,不须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药王虽逝,但因其“功在生民,则民祀之”,很多地方都自发形成了“箫鼓年年拜药王”的习俗。
药王启示
    禹州中医药发展的巨大优势显而易见,但因种种原因,我市的中医药经济并没有出现社会各界所期待的高歌猛进。如何打破这一徘徊局面,笔者认为从孙思邈身上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中药、中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作为中医的集大成者,孙思邈的出现,使一堆草、一堆顽石“点草成金”。禹州中药自此声名在外,甚至出现了“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经禹州不妙”的说法,辐射影响千余年。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药材与中医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互为因果,互相成全。多年来,我市发展中药材种植、强力宣传中药材市场,为“药都”夯实了地基,但要想大楼起的高,还得靠打造优质中成药品牌、良医坐阵来带动。
    为此,1,要培良方,打造拳头产品。我们禹州是中药炮制技艺的重要渊源地,中草药加工技艺精湛,如果能精中择优,打造若干个如六味地黄丸、复方丹参片、太太口服液等全国知名良药,对于医药产业的促进作用可想而知。2,要育名医,打响中医品牌。能否考虑实施发展禹州名(中)医战略?以禹州中医院和中药材交易市场为平台,与全国一流中医药及院校合作,在我市开设分院、分校和人才实习培训流动基地等。同时招聘引进国内一流中医人才在禹坐堂行医,提高禹州药业的知名度。
    第二,弘扬孙思邈的沉静精神。一方面企业界要摒弃唯图暴利,甚至销假制伪的思维,形成“挣慢钱”的习惯。销真品,制良药,牢牢抓住消费者与市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但凡能走得长远的大企业,无不是拒绝诱惑,细水长流挣“慢钱”。比如TCL,李东生执着家电制造三十年,拒绝多元化扩张的“快钱”诱惑,方才不断技术进步,成就民族第一品牌;我国房地产界领袖、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坚持不做利润超过20%的房产生意,他曾阐述过:万科一不囤地,二不捂盘(近年来囤地比盖房暴利的多。捂盘「即延迟销售」两个月就能多赚20%)万科一直盖一直卖,这样就掌握了盖房最新的艺术和技术,产品一直在更新。如果拿了地不开发,你凭什么进步?慢慢的就被淘汰了。你多赚的暴利实质上成为你领的出局钱!
    另外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沉静心思,用扎实脚步,图逐步发展。落实对市场的督查管理制度,打击销假制伪的害群之马;扎实推进对外宣传、招生引资等工作,扎硬营,打死仗,一点点为我市中医药产业注入生机。
药材地道,中成药优质,良医坐镇,形象宣传得力,企业纷纷入驻。若形成了这样的局势,我们何愁前途无知己呢?到时天下谁人不识君,冠盖云集药都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