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共和国的制度架构

 冲霄881 2017-07-09
记得是2008年初的时候,我买到了一部《古代罗马史》,大概有900页的一个大部头,这部书学术性与可读性都不错,所以我基本上一口气就读完了,从此就开始对罗马史产生了很大兴趣。直到2011年,我写作完成了一部16万字的恺撒传记,这个书直到去年底才得以出版,题目叫《恺撒:从人到神》。但是呢,我这个书只是一套青少年传记系列里的一部,为了适应丛书体例和照顾青少年的阅读水平,就被删除了很多内容,非常遗憾。
前面已经说了,由于比较生疏了,现在一下子摸过来也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只能采取漫谈的形式,就给大家讲点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吧。
下面开始讲第一个部分,罗马的崛起与共和时代的基本制度架构。
研究罗马历史,首先要抛开我们固有的中国历史的观念,因为这个古罗马的历史演进模式,跟咱们中国的历史演进模式可谓大不一样,我在《恺撒:从人到神》一书的序言里就说:
【就在我们的秦汉时代,古罗马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强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同时屹立而起,而且两大帝国在鼎盛时期的面积与人口等诸方面也都相差无几(面积六七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五六千万)。
不过,与我们中国朝代循环更替的历史演进方式不同的是,罗马虽也不乏政权更迭,但它更是处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环境里——它一路由小到大发展着,由一城之地而至囊括了整个地中海,将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的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及至衰亡,又是由大到小日渐萎缩,直至最终仅剩下君士坦丁堡这一隅之地。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终陷落,便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灰飞烟灭。自罗马城初建的前753年,其文明历时两千二百余载。即便如此,“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在西方也一直存在到了1806年。】
罗马最早的时候,不过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小的原始公社,大概就是那种从事农业或者定居畜牧业的这么一个小村落,直到后来才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城邦”。
据推测,公元前753年,正是罗马的建城之年,这一年也被视作罗马创建之日。每个国家或者城市之类的,往往都有一个传说,古罗马也不例外。建立罗马城的据说是兄弟二人,传说这两个孩子从小就被家人遗弃,反而是由一头狼喂养长大的,所以罗马人就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了“狼的子孙”——从他们狠戾、霸道、顽强的表现上看,也确实不负这个称谓。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罗马城又被称为“七丘之城”,因为它是在七个低矮的山丘上建成的。
民主、共和的这些制度架构不可能是从来就有的,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者民族都是从君主制开始的,古罗马也不例外。在这个所谓的“王政时代”,罗马一共产生了七位国王,但在这种“军事民主制度”之下,这个国王甚至都有可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就好像是同时代的斯巴达,他们居然有两个权力一样大的国王,两位国王之间竞争又制衡,由两个家族世袭。
在公元前509年,由于罗马的在任国王惹恼了人民,结果他就被愤怒的群众赶出了罗马,从此罗马便确立了共和制——话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由于周厉王的暴虐统治,人民也将其驱逐,从而开始了一段“共和行政”时期,只是中国的这种共和制度不过是昙花一现。
在罗马的共和国时期,主要是贵族处于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不过这个矛盾并非不能调和,“阶级斗争”如果是你死我活的,那么这个罗马早就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就有那么一段时间,平民们实在是忍受不了贵族的寡头统治了,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武装暴动,而是选择了集体出走,惹不起还躲不起嘛,这就是国家小的好处,大步一迈就出国了——贵族们一看这个架势不妙啊,如果平民都逃亡了,不但是自己的压迫对象没有了,而且一旦遇上外敌入侵,那么贵族们也没法独存,非得被人掠为奴隶不可。
贵族们于是就去追赶集体出逃的平民们,要跟他们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罗马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体制——“混合体制”,它不同于古希腊的雅典等城邦国家出现的那种古典民主制!从稳定性、效率等方面而言,罗马的混合体制要比希腊的古典民主优越得多,因为古典民主制很容易陷入多数人的暴政。
什么叫“混合体制”呢?就是集元首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制度模式,两个执政官(或者有时候是一个独裁官)就代表了元首制,元老院就代表了贵族制,而各种公民大会和保民官就代表了民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大小事务虽然多是由贵族寡头说了算,但平民也能对其权力有一定的制衡。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一点,就是这种民主要素,显然就是罗马人坐在一起谈出来的,是彼此妥协的结果!当然了,因为长年累月地对外战争,所以罗马内部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缓解了。
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个罗马的制度架构:
在罗马,起政治支配作用的是贵族阶层,尤其是那些地位和财富还没有走下坡路的的新贵阶层,他们的主要堡垒与共和国的领导机关就是元老院——它应该是现代议会的前身,但是又有行政职能,类似国会、内阁的合一。
元老院最初权力并不是很大,但由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所出现的危急情况,导致罗马的行政权力越发集中于元老院之手——这是罗马民主政治的一种倒退,起码是一种停滞——历史学家评论道:“第二次布匿战争对于罗马的影响之深,可以与亚历山大战争对希腊人的影响相比拟。”
这个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也就是中国秦始皇与楚汉争霸那个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元老院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审议国家的内外方略及决策,同时它还有权对全部国家生活加以最高监督;由于罗马最初是由小小的城邦发展而来,原本事务并不多,所以家长式的元老院一向管得很宽。
在王政时期就有元老院了,元老(即议员)最初一般是三百人的名额,任命元老的权力以前属于国王,后来则属于执政官,再后来又转到了监察官之手。
元老以前都是由贵族充任,但后来也渐渐有了平民,这可能跟平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个别平民战功卓著等都有关系,但元老没有工资,所以一般平民也就承担不了这个经济负担;而且法律还规定元老不许经商,这样新富阶层也大多不愿进入元老院,因此元老院也就更加贵族化、保守化。
元老主要还是由卸任的高级官吏们担当(大概也有些财产限制),他们大多是土地贵族和政治保守派,所以元老院主要还是体现贵族的整体利益与意志。但元老基本属于社会精英,也能适当照顾全民利益,所以罗马的体制也有一种“精英政治”的趋向。
罗马的人民大会是最高的表决机关,在这些大会上会选出像执政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甚至独裁官)一类的高级官吏。
雅典民会是表现人民意志的统一机构,但是,与雅典不同的是,罗马却有两个民会(形式上甚至有三个):百人团民会选出一切普通高级长官,如执政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不分等级且不要求财产资格的特里布斯民会是最民主的一种人民大会,在这个会上会选出纯属平民的高级官吏,如保民官和平民营造官。
职能产生了一定的重叠,这样一来,便降低了人民大会的威信。而从这里,可能就体现出了罗马民主不太成熟的一面。
再让我们简单看一下罗马的这些高级官吏,他们的职权往往非常广泛,并不像它们的名称那样单纯。当时的罗马人根本没有什么“文、武”分途的概念,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就是要能够承担一切事务,所以“出将入相”、“文治武功”实在是常态,不过像恺撒这样的全才也不多见。
如果说元老院是董事机构的话,执政官就类似执行CEO。罗马的两位执政官名义上是共和国最高的官吏,任期只有一年(跟现代的四年或者五年的总统制相比太短了)。他们具有军事权和民政权,凡有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执政官往往是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出征的。但经常的状况是出去一个,留下一个。
象征执政官权力的带有斧头的棍束(fasces),即是“法西斯”一词的来源;一般执政官有十二位侍从,独裁官则有二十四位。
地位仅次于执政官的就是行政长官,王政时代它时常代替国王行政,所以才如此称谓。但它是掌理最高诉讼的,所以一般也通称为“大法官”;不过当执政官不在罗马时,行政长官则可以代行其职权——这一点,就不如现代民主制下行政、司法区分得那么严格。随着治理行省的需要,行政长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决定元老人选上看,监察官这个职位似乎凌驾于一切荣誉之上,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罗马人政治生涯的顶峰。监察官是每年各从贵族和平民中选出一位来担任,监察官的权力多种多样,除了任免元老的权力以外,还包括检查公民的生活和行为、贬黜骑士等,还负责统计公民财产并将公民按照社会、政治等级列表。
这里再介绍一下这个“骑士”阶层,它是夹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一个中间阶层,在贵族与平民斗争时,骑士阶层往往是一种骑墙的态度。
骑士原本指在军队中充当骑兵的人,由于马匹等装备并不是人人都置办得起的,所以骑士也就具有了某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指代意义。久之,骑士成为一种荣誉头衔,有戴金戒指的特权,成了那群有一定财富但没有政治地位的人们的代名词(骑士每年要到监察官那里去登记财产),就类似于近代的资产阶级。
由于元老不许经商,这样他们就只能打土地的主意;骑士则主要经营商业,或者包办行省税收等事,一般来说,他们都不愿做元老,而情愿继续从商,这样也就加重了他们同土地贵族派的分化。
为了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骑士就需要同平民站在一起向贵族争夺权益,就像近代的资产阶级要常常联合平民一起向专制君主发难一样;但由于他们毕竟不同于平民,所以往往又与平民貌合神离,这样也就加剧了民众派的不利地位。
民主制度的关键就在于权力的分散及制衡作用,因此,由“非暴力、不合作”的改良方法所产生出来的保民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保民官是罗马民主制的一个特殊的监督机构,他们一共是十个人,由每年选举产生;以前它纯粹是由平民担任,但后来立场倾向平民的贵族也可以担任。
起初,保民官行使的是帮助权,后来又发展出来了反对官吏的命令、反对元老院的决定、甚至反对交付人民大会的建议的权力——如果保民官发现它们和平民的利益不合的话。
古罗马的制度架构就大致先介绍到这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这个古罗马是个准法治、准宪政的国家,这一点在古代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近现代的西方法律多了一种自然法,这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的观念带来的——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基督教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下面讲第二个部分,罗马的军队及其对外征服战争
下面先读两段我在《恺撒:从人倒是》一书中关于罗马人个性与其地理特性的论述:
【正像我们后人所看到的,罗马从起初就不是绝对封闭的,它既有农业的因素,也有商业的因素。恰是两者的结合,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由于地处台伯河下游和近海,罗马在盐的采集和运输方面就有了优势;再加上他们与两个相对文明、商业化的富裕部落为邻,这样也更加促进了罗马自身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肥沃的拉丁平原既是罗马农业的基础,也是养活大量人口的保证。
由于自身所处的有利位置,从很早的时候起,罗马就开始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移民。且越是那些最富有进取心和顽强毅力的分子,就越喜欢往罗马汇集,正是这些不那么安分守常的家伙,最终给罗马的民族性格留下了显著的痕迹。
当后人在思考罗马的民族性格时,尤其在思考到它的性格怎样决定了它后来的非凡成功时,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两点的结合:一是小农保守主义的有力成分,它带来的是团结、坚忍和克制;再一就是那种从海盗、商人及冒险家们身上所产生出来的那种勇敢大胆的各种特色,这是对外殖民扩张的兴奋剂。
通俗地说就是,仅有城里人的精明和野心还不够,还需要农民的那种坚韧和吃苦精神,这样才容易成大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罗马这个小小的城邦都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它在地中海的体系中暂时只是一个独立的和比较孤立的历史发展策源地。当希腊世界大放异彩的时候,小小的罗马只能呆在一旁艳羡地看着。
有人也许会这样疑问:为什么亚历山大当时不选择去征服近处的罗马及意大利,而甘愿不远万里去扫荡东方世界呢?其实,我们想想就能明白,一个穷乡僻壤、蛮荒之地,也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
但是,罗马确乎又是一支巨大社会威力的策源地,是中部意大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中心。它已经注定了要走上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任何敌人也阻挡不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制度的优势!】
罗马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也是一部征服与奴役、腥血与纷争的历史。它的存在与发展,似乎更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符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古代社会,说起来确实像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国家、民族众多,很容易就会在政治、商业等方面产生冲突,战争也就成为很普遍的一种解决手段。
因为政治体制与古代中国不同,古罗马军队的指挥系统和组织编制也跟中国官僚主义化、金字塔式的军队组织模式大不一样。罗马军队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军团,起初一个军团的满员大致是4200人,但是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的时候被扩充至6000人:每个罗马军团下辖有10个中队,每中队有3个小队,每小队有两个百人队。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罗马军团常常不会满员,每个百人队总是维持在80人上下,这样每个军团的实际人数大概只在4800人左右,而且战斗减员也是常态。
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一个看似不怎么起眼的百夫长其实正是罗马军团的组织核心。罗马军团中并没有专职的军团长,甚至连专设的中队长、小队长也没有。除作战时临时派副将去指挥全军团外,实际上领导战斗、负责安营、构筑工事和维持纪律的全是每个百人队的百夫长。
在全军团的六十个百夫长中,第一中队的六个百夫长被称为“首列百夫长”,他们可以直接指挥全军的其他百夫长。首列百夫长中,又数第一中队第一小队的第一个百夫长责任最为重大,称做“首席百夫长”——他实际上便是军团的总指挥,它也是一个普通士兵所能升到的最高职位。
百夫长们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普通士兵可以被提拔为最后一个百夫长,然后又可以逐个小队、逐个中队地升级为首席百夫长。
对于这样特别的设置,显然是利于激发斗志和便于指挥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罗马军队的确是一支久经锤炼、战术超常、高度职业化的军队。另外,罗马的将领大都习惯步行,以表示与士兵同甘共苦,这也是民主的象征:从传到今天的所有铜像上我们也不那难看出,他们的小腿肚上都长着两块健壮的肌肉。
罗马之所以在意大利半岛上称雄,这个原因很多:【如果说罗马还有什么地理优势的话,那就是它正好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中心。如此一来,罗马人就可以根据内线作战的方法来行动,从而完成对各处敌人的分割、蚕食(意大利又处于整个地中海的中心地位)。就跟早期的中国(中原地区)一样,我们是从处于中心的河南一带慢慢向外扩张,直到形成今天的规模。】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总是喜欢吹嘘古代中国多么了不起,古代的中国军队多么装备精良、战力突出,其实跟古罗马的这些公民兵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档次,除了人数比较多以外,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何况罗马军队往往可以以一敌十、以一敌百,人数多的敌军也没有胜算!训练有素的罗马人用兵规模很少能超过十万,这与中国方面动辄出动几十万人不可相提并论,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半岛上的人口并不多。
罗马军队的装备以及战术,都是在长期的交流和战争中不断积累发展的,比如说西班牙剑,原来罗马人也有剑,但是当他们发现西班牙剑更好以后,马上就不用自己的剑了。又比如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曾大力发展海军,迫使作为敌人的迦太基完全丧失海上优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又努力学习汉尼拔的战术(类似“围魏救赵”),学生最后也真的打败了老师。到公元前3世纪时,罗马在军事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如中队的编制、设防营地制及投射武器等方面,甚至超过了其劲敌皮洛士的希腊化的技术。
西方一位军史学家曾经指出,民主社会的公民兵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士气旺盛,尤其是当指挥官战死以后,这个军队不会崩溃,还会继续战斗,直到最后一个人。
就是这种类型的军队,当我们读罗马史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几千人的罗马军队可以消灭几万人的敌军,而自己基本不会有太大伤亡——这跟中国方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发生于公元前189年的罗马与希腊化的塞琉古王朝之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罗马方面是一万罗马军团、一万意大利同盟军及一万其他同盟军,而对方却有七万人,最后罗马人战死三百多人,而对方的损失接近罗马人的一百倍!就是这种恐怖的战力,所以恺撒居然敢带着半个军团(4000人)到埃及去,还在那里惹是生非,直到被对方几十万人包围,却依然从容不迫。
当然,罗马也有倒霉的时候,比如曾经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坎尼战役中,被汉尼拔这位军事天才一次性消灭了8万军队,当时罗马全部的人口大概也就一百万左右吧。还有就是在跟马其顿长枪方阵交手的初期,也被打得很惨!但是罗马人比较坚忍,也比较善于学习,最后把这些强大的敌人都打败了。
这里我要提一点,罗马在三次布匿战争中交手的这个对象是迦太基。迦太基是中东地区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地区(今天的突尼斯附近)建立的一个殖民地国家,这个国家的制度跟罗马很相似,也是一个混合体制的共和国家,所以战斗力超强。但是这个国家商业比较发达,不如罗马人具有那种农民式的坚忍和淳朴,【由于迦太基多使用雇佣兵,其人力、兵员不足,且其上层不够团结,存在商业性腐化(真的跟当时的东方六国与秦国对峙的情形差不多),结果经过历时达一个多世纪的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彻底摧毁了。】
迦太基算是罗马最大的一个劲敌,自从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重创了迦太基以后,罗马就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一个最强的国家,开始进入了“大征服”时期,西班牙、马其顿、希腊等地区首当其冲。
经过一百多年的对外征服,截止到共和国末期,当恺撒吞并高卢、屋大维吞并埃及后,地中海沿岸的富庶地区均已被罗马收入囊中,一个世界级强国就这样形成了。
在罗马的民族性格中,其实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罗马人往往不怕牺牲、不计代价,极其坚忍,有一股顽强的倔劲儿。我们都不能明白,究竟罗马人是怎么看待生命的,他们为什么竟是如此将胜利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罗马军队都是一帮农民,比较残暴,可能类似曾国藩的湘军,当时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写道:“(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的罗马大将)西庇阿判断进入城内的部队已经够多,便根据罗马传统,放纵他们绝大多数人去对付居民;他们的命令是要消灭他们所遇到的每一种形态的生命,毫不留情,...这做法是用来激起战败者的恐惧,所以当城市被罗马人攻占的时候,您或许不仅会见到人类尸体而已,还有狗被砍成两段,以及其他动物被肢解的肢体。”
波里比阿原本是希腊人,但是他却亲历了罗马的崛起,他在书中也盛赞了罗马人的伟大:“罗马人勇敢地寻求占有世界的疆土,并以其伟大证实其胆略正当,这并不是单纯的偶然性,也不是他们不了解他们干的什么事。相反,这是罗马人以克服困难和危险进行严格纪律训练所获得的必然结果。”
因为罗马一直像一个大乡村,虽然他们的法律很健全,但是文化非常落后,到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才产生了一位像样的散文家——老加图。他被认为是拉丁文学的创始人。
罗马虽然吞并了希腊地区,但是却被希腊文化所征服。就跟蒙元、满清武力征服了中国一样,但汉文化却征服了他们:“因为希腊人是夕阳古代史中的中国人,总是能够征服其征服者。”(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罗马的历史发展经过了两千年的漫长演进,可以说留下了足够多的精神财富与经验教训,尤其是政治、法律方面的宝贵智慧。我刚才在开篇文字介绍里说了,【罗马历史是一部风云变幻的大剧,也是一座充盈着人类经验与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关注,尤其是需要吸取罗马人的政治智慧与文化思想,以为中国的现实政治转型、文化转型服务。】
罗马城是一座永恒之城,朱自清在自己的游记中就曾写道:“罗马(Rome)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由于古罗马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很多遗迹得以存在上千年。
西人有云: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恰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如果说大河是古代亚洲、非洲众文明的摇篮的话,那么地中海正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罗马曾经是地中海的绝对统治者,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懂得罗马就不懂得西方。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在法律与行政方面,它正是西方政治文明、法治文明的主要源头。
罗马在中国的史书中一度被称作“大秦”,《后汉书·西域传》中道:“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可见连一向不可一世的中国人也已隐约感受到了罗马文明的高度发达,乃引以为同类。
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要从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中走出来,复兴并接续希腊、罗马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