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茂林之家 2017-07-10

唐人的著名边塞诗多在伯仲之间,很难说出哪首水平最高,流传最广。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有宋一代的边塞词中却堪称第一。

范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王国维曾曰“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范仲淹的这首词兼具二者之美,完全是大家手笔。

出生在江南的范仲淹从来没有见过西北边塞的秋景,因此觉得新奇;衡阳来的大雁离开边塞,已经飞回了江南的家乡。(相传衡阳有回雁峰,大雁至此不再南飞。)“胡笳互动,牧马悲呜”的边声与飞雁悲鸣遥相呼应,更增秋景萧飒肃杀的画面感。

千嶂孤城立,长烟落日横,边塞的壮阔气象令人顿生心雄万夫之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诗),范仲淹此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与王维诗“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各擅胜场、难分轩轾。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浊酒一杯家万里”,不着痕迹地点出边地生活之清苦。非但是范仲淹,驻守边防的宋军将士无不思乡心切,渴望与亲人团聚。然而燕然未勒,又如何归得去?

霜白月明的夜,羌管悠扬声中,词人心底惆怅化为热泪两行。

唐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句,与“羌管悠悠霜满地”相比,同是悲音冷月,却少了厚重端庄。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这首《渔家傲》,表述的是北宋仁宗年间边塞军旅生活的日常景象。西夏党项政权崛起于西北,从此成了宋廷大患。在北宋抑武佑文制度制约下 ,范仲淹提出的以守为攻、缓慢进取的守边策略不为统治者所认同。这首词流露出的正是范仲淹谋议难行、志不得申的惆怅之情。

而身在朝堂的欧阳修却不能理解范仲淹,看到这首《渔家傲》后,讥讽为“穷塞主词”。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欧阳修有这种认识,不能单纯地解释为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崇文抑武的宋代,他的这种认识是种普遍现象。

人生三不朽:上善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中国士人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基本游移在此三个层面,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三不朽之事有不同的解读。

汉唐时代是华夏历史大发展的时期,有幸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其人生价值取向把“立功”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汉代班固虽然是文吏,但却认为“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于是就有了他投笔从戎的传奇;南朝刘宋宗悫,在“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的时候,却表现的“独任气好武”,所以就有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华夏文明发展到北宋这个伟大历史时期时候,多了“荒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之事,却罕有“闻鸡起舞”的情形。由于统治者过分强调统治秩序稳固的重要性,宋学兴起,宋儒重新定位了自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位移,由汉唐时期的对功名追求转移到了对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

这种在现代人眼中看来是“不着调”之事,却是宋人的人生价值的首选。

唐边塞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随着时间推移消失的不见踪影,范仲淹为国家开疆拓土、征战沙场既得不到时人理解,就更谈不到应有的尊重了。宋尚武精神之缺失据此可见一斑!

范仲淹写了一首千古名词,欧阳修却肆意嘲讽,贬评四个字

安于现状、不思建功立业,与宋初确立的崇文抑武国策结合在一处,构筑了两宋三百余年间的士大夫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