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一、经筋体系的组成 筋是肉中之力,故从月从力,又从竹,象竹之多筋有力,经筋是指经常存在的肉中之力,对全身的骨骼与肌肉等起着支持附丽的紧张与有力的作用,是经脉系统中的一个独立体系与组成部分。《灵枢·经筋》按照十二经脉的体系,根据人身经筋的分布状况也分为十二个部分,在篇中可以明显看出是包括着肌腱经筋与神经经筋两大部分在内而言的。 (一)肌腱以及腱鞘与筋膜部分 肌腱是由骨骼肌所组成的连接关节与组成人体支架不可缺少的组织,人身运动机能的发挥,形态结构的完整,都是由肌腱来承担的,将其连接部位及其病候,根据《灵枢·经筋篇》的原意列表说明如下,以见经筋体系与肌腱、腱鞘及筋膜的关系。 (二)颅脑与周围神经部分 人身的经筋与神经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在《经筋》中也有明确佐证,分述于下: 1.手三阴三阳在前臂的经筋与臂丛神经的关系最为明确:如手太阴阳明的经筋是属于桡神经范围;手厥阴少阳的经筋,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关系极为一致;特别是手少阴与太阳的经筋与尺神经的关系完全相符。如手太阴肺的经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这用尺神经沟处尺神经被触而引起小指酸麻的现象,来作为手太阳经筋的证明更是前臂三条主要神经即为手三阴三阳经筋,乃是不容否定的例证。 十二经筋(肌腱)连接部位及病候简表 筋 别 连 接 部 位 病 候 手 三 阴 太阴 鱼后 肘中 肩髃 缺盆 胸里 根据经筋的分布状况可见均与肢体关节紧密相连或正当肌肉致密之处,故其病候的共同特征就是关节强直肌肉收引(转筋)疼痛拘挛或是弛缓痿痹这都是和肌腱的病理分不开的。 少阴 腕锐骨 肘内廉 胸中 厥阴 肘内廉 臂 腋 手 三 阳 太阳 腕 锐骨后 腋下 耳后 颔 阳明 腕 肘外 頄 少阳 腕 肘 头角 足 三 阴 太阴 内踝 髀 脐 少阴 踵 内辅下 阴器 枕骨 厥阴 内踝前 内辅下 阴器 足 三 阳 太阳 踝 膝 踵 腘 腨 外臀 枕骨 鼻 肩髃 完骨 阳明 跗上 膝 膝外廉 辅骨 髀枢 缺盆 鼻 耳前 少阳 外踝 膝外廉 伏兔 尻 缺盆 2.手足三阳在头面的经筋也与脑神经的关系十分相近: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入耳中出耳上,故筋病的见症为耳鸣痛;手少阳之筋系舌本,筋病则舌卷,手足阳明之筋结于頄,故在面部的见症为引颊移口,而与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相一致。这与第三对脑神经的病候实难强分。而足少阳头部经筋的见症更可以说是颅脑神经病候的典型。如“……维筋急,从左之右……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这与锥体交叉的解剖关系及病理表现完全相符。可见古人对于神经病理早已有了详细的观察,并且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和有了确定的命名。 二、经筋体系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肌腱经筋的地位和作用 《灵枢·经筋》对于肌腱及腱鞘等处经筋之为病均是直取患处“燔针劫刺,以痛为腧,”从未说明其宜取何经何穴、以及对全身病的治疗效果。《素问·长刺节论》也说“病在筋,筋节挛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刺筋上为故,不可中骨也,”这对肌腱经筋之为病,两者的治法是一致的。 燔针即是火针,又称烧针,用火针进行针刺,古称焠刺,这是有效的针刺方法之一,至今仍沿用不衰。 (二)神经经筋的地位和作用 1.针灸作用是人身经脉系统的综合反应,不是纯神经论的观点所能解说。目前已经充分证明大脑高级神经的各项功能对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所具备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使之在现代医学中居于特殊地位。因而对针灸作用的理解也就大大偏重于这一方面,甚至一度有取经络学说而代之的倾向。当然在针灸学说领域内谁也不能排斥神经体系所具备的作用,但神经体系在这方面既有其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必须在其他体系的共同参与下,其作用才能发挥,任何方式的针刺或艾灸,任何不同部位的不同孔穴,都是包括着微血管、微淋巴管、神经末梢与孙络等在内而决不能单独存在,这就是说,灸或是针的治疗作用,既由各个经脉系统所分担,也是由各个经脉系统所组合,既不能用神经来代替经络,也不能用经络来说明神经,过分强调神经或其他经脉体系在针灸疗法中的作用,均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属于经络体系全身的经穴分布,不仅与神经经筋的分布与走向是互相伴随与交错,而经穴体系本身也是经络与经筋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关系,除前臂的经筋与经络体系的手之三阴三阳经相吻合外,他如面部的大迎,则正当颏神经孔;骶部的八髂正当第1至第4的骶后孔,必须刺中神经孔其效方显,其余的孔穴亦莫不与神经分布密切依存。气以形为体、形以气为用,灸着肤和针入肉,所出现的酸麻胀重,既是感传作用的先兆,更是神经反应的说明,如果没先有神经的感受作用,就没有感传的基础。没有感传作用,就没有经络轨迹的说明,因此神经与经络既是各有区分又是两位一体。 再如,痛觉是神经中枢接受病理冲动的信号,止痛则是灸针临床的根本作用,没有痛觉就没有神经,没有止痛的功效就没有针灸。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病理冲动特以疼痛,是向神经中枢发出信号,而中枢神经接受信号后,就要动员体内一切储备力量,对患处施加影响与作用,以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针灸这时作为一种外援与外部力量,在人体十分需要的情况下其感应就可奔赴患处而发挥其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感传才能以定向的方式进入患处。而在无痛的情况下,感传的定向关系就不能显示。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神经体系信号的召唤与病理冲动对针灸作用的吸引,乃是针灸治疗作用气至病所的主要机制与基础。可见针灸的治疗效果既是经脉系统的综合反应,而针灸的感传现象也是经脉系统的综合产物。 2.神经通路与针灸的感传途径可用纵与横的关系作理解。神经体系是由传入与传出的冲动而发挥其调整与提高的各项功能,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先接受一个传入冲动,而后才能通过传出纤维到达各个效应器而发挥其功能,可见神经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纵的关系,而由针灸作用所激起的感传途径,则是以病患所在为其终点,如左右可以互取,前后可以贯通,这就说明它是一种横的关系,这也可以把经络轨迹与神经通路作出区分。 3.神经传导与经络感传可用隐性与显性作区分。由于神经体系外周与中枢传入与传出的关系均是不能为自身所感知,这就不能与在针灸作用下所激发出的感传现象相比。因而神经通路与经络轨迹也就存在着显性与隐性的差别。 4.神经传导与经络感传可用放射与蚁行作出说明。凡是刺中神经分枝及神经干时,均可出现麻胀与闪电状放射,而根据经络学说所出现的感传作用,均是如风吹、蚁行,而缓慢前进,因此放射与感传也是神经与经络之间,所存在着的区别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