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几年甚几十年的书法,其作品还属下品

 blywzc 2017-07-10


能载入史册的书法作品

靠的是书者本身的德、品、礼及其

深厚文化积淀,

才能够进入史家的视线,打开书法史的大门,

任何书者其人与书相悖都会事与愿违。

1书法之人如果静不心来读书,只去一味地刻苦临帖,字再好,也不过是名噪一时,或穿翔于展览、发表、应酬之间,本着早日成名,那更是与载史渐行渐远。

作为一位学艺者,当然包括学书法,不论自己出发点(常言初心)是什么,或兴趣爱好,或工作所需、或以之为业、或想在书法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都要坐得起冷板凳,几年甚几十年在所不惜。

假如被“”(名利、牟利、利益等)所驱而学,不在临帖上做功课,而借媒体夸大宣传;不在文学上沉淀,而在所谓人际关系上牟捷径。到头来,不过是虚晃了一生;即便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留下的绝不可能与书法挂钩。

钢铁是靠知识练出来的,美酒是靠知识酿出来的,书法?当然也是靠知识写出来的。

耐住寂寞,沉住浮心,读下书、写下字,渐远世尘牟,纵然花尽一生时间去学书法,历史也会为你而宽容,留下你的一幅字,甚仅一个字,就远胜百次展览,对已可说,今生足矣。

2怪、狂妄,是不甘寂寞、不甘绿叶的常见表现

多元社会,言论自由,行为不束,加之各种思潮、各种希奇的流派,各种莫名的称谓,难免异象横生,何况书界。

在这种种“异象''面前,我们若保持住与“书法”初见之心,不释卷,不远帖,让自己的书法始终根系传统,取法于经典,以文养书。

或可能此怪象之存在,一手传统的''颜柳欧赵''“晋楷魏碑”等,难以参展,令众多书法者不仰古人之文才,只专今日异象之变向,因之而怪;或说书者应视参展、获奖等如浮云,或说一切有志于学书法之人,一定不要为了获奖、参展而学,笔者以为此类说法有失偏颇,冲着兰亭奖而学书法,本身没有错,只要人心书心之正,一步一脚印,兰亭奖反而激励学者,如王献之从小就立志超越其父王羲之

3''颜柳欧赵''“晋楷魏碑”等等这类传统的书法永远不会过时,学习这类经典书法永远不会错。

笔者在《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是什么?为何要坚守?》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书法一定要根系传统,基于传统中国书法才有文化品性可言。凡任何中国文艺的创新,甚独树一帜,都不是把原本这棵文艺千年大树连根拔起去新栽一棵。学书法的另一方面就提升自己的儒雅之气,儒雅可不是把话说的慢点,举止仿仿古人就能体现出来的,这是内到外溢出文化气质,是长时间或一生的文学沉淀的结果;历览古今书坛,古有晋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四大楷”、宋米芾父子等,今有也有启功、林散之、沙孟海等等,个个都是儒雅之身,以文养书。

学古人的字,同时要学古人的文,尽可能做到手不释卷。

4按耐浮躁,书文安抚心灵

柳公权有闻名的''心正则笔正''之说。

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也说,作字先作人,,假如人格不高,字格就媚俗。笔者十分赞同此语,然作人总体就要汲取大量的古籍养分。

杨守敬说:书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古今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朱和羹在他的《临池心解》一书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5书法是情感的宠儿,是文学的载体,需耐心呵护、培育。

笔者画界的偶像毕加索有句名言,''我不是画猫的本身,我画它的微笑''。书法创作亦是如此,不仅仅写古人留下的法帖中我们所能见到或联想的世界,而是写出古人一生儒雅之气及其我们自身心灵与之碰撞后所感受到的世界。

6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心灵的构置件。

书法意境的创造带有书法家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文学气息。

只有在作品中倾注感情、文养、古息,点画线条才有生命力,才能流美传神,才能驾起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感情桥梁。

如果说意境是书法的灵魂,那文养就是意境的灵魂。

一人掌握熟练的笔技,是可以写出外形润美,内寓刚劲的作品,但未必有吟诗作词、放声高歌的昂扬激情,未必有才思撞击心灵、掀起波涛,涌向笔端的大文之情,更未必能书写意境超逸、波诡云谲、千古流芳的翰墨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