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和弦(下)

 简易乾坤 2017-07-10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和弦(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710第五版  作者:林水

马可·波罗行进在通往东方的途中

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永恒的文化交流之路。

世界文化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不是单一文化单向传播的产品。它让我们相信:万物可以并育而不相害,道可以并行而不相悖。在赞美自己的同时赞美他人,在飞向太空的同时关注大地,也就迈向了真正意义的人类大同。

这,就是丝绸之路上响彻至今的恢弘乐章。

草原礼赞

一望无际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把帐房建在马背上,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以天地为穹庐,四海为家。公元13世纪,游牧民族成为民族迁徙和大融合的真正主角,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开始了大碰撞。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冲破了万里长城的铜墙铁壁,打通了欧亚大陆架,建立了真正的世界帝国。草原商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安全,正派商人可以在深夜独行而不用担心遭到袭击。一个全球自由贸易时代开始了。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前往中国。当时,他们可以选择从波斯湾经海路前往东方。然而几经斟酌,波罗一家决定放弃乘船,选择陆路。在大汗的时代,陆路再次成为一条安全的路径,持有忽必烈汗通行证的波罗一家,即使要翻越帕米尔,穿越沙漠,从人身安全上看也比进入海盗横行的海洋安全得多。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上都具有重要作用。除了丝绸,皮毛、珠宝、金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物,这条路被称为“皮货之路”和“珠宝之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沿着丝绸之路的西迁,不但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对东西方经济贸易的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促进了东西方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221年,贪图享乐的西辽王朝第五代皇帝直鲁古将皇位让给了屈出律,新皇帝的暴虐成性更令人难以忍受。1228年,成吉思汗的部将哲别率领两万精兵打败屈出率,消息传来,绿洲居民一片欢呼,他们看到了一个期盼已久的世界帝国。

1325年,也就是旅行家马可·波罗去世的第二年,一个名叫伊本·白图泰的21岁穆斯林男子,离开了位于北非海岸丹尼尔斯的家乡,到圣城麦加朝觐。他从陆路到达开罗,此后访问了大马士革和麦地那,最终于1326年10月到达麦加。此后,白图泰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开始了长达29年,行程7.3万英里的旅行。从伊拉克到波斯,从非洲东海岸到印度洋,他到过印度和中国,又返回非洲北部,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格拉纳达城,之后穿越撒哈拉沙漠到达西非的马里王国。这场旅行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他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穆斯林居住地,或者信奉伊斯兰教、说着阿拉伯语的地方。

海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发展于三国—南朝,繁盛于唐宋。经历了千年的巨变沧桑,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广漠的瀚海侵蚀淹没,使得东西方贸易和交流多次受到阻断。从13世纪开始,陆上丝绸之路已渐渐衰微。丝绸的制造工艺在西方早已为人所知,没有必要通过艰难的路程去购买丝绸。瓷器代替丝绸,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商品,体积巨大、沉重且易碎的瓷器,并不适宜放在骆驼背上,而更适合用船只运送。走向大海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早在唐代,福建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更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泉州港的规模吸引了当时在中国做官的马可·波罗,他惊讶地发现:泉州是世界上商品吞吐流量最大的两个港口之一。中国的造船技术也引发了马可·波罗的惊叹,他看到:中国船只只使用4个桅杆甚至是6个桅杆,每个桅杆不止一个帆,船上有防水舱,均用桐油和石灰堵住缝隙,借助加强板在海上进行维修,中国船只同霍尔木兹海峡驶出的不适于航海的穆斯林船只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历了24年的中国之旅后,马可·波罗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做了一名普通的商人,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役中成为热那亚的俘虏,被投入监狱。五年的牢狱生涯,使得马可·波罗有闲暇跟狱友鲁斯蒂科交流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后者将其记录为《东方见闻录》,也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从1299年出狱到1324年去世,马可·波罗的这部书一直被认为是虚构作品,没有人相信他所描述的黄金之国,没有人相信他真到过泉州,目睹过千帆相竞的壮观场面。他被称为“百万马可”“吹牛皮的马可”,成为孩子们取笑的对象,舞台演出的笑话,以至于临终前有朋友建议他否认《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以获得教会和上帝的宽恕。

马可·波罗的回答是:我的亲眼所见书中连一半都没写到。

马可·波罗的描述被后来的旅行家相继引证,伊本·白图泰进一步更正说,泉州港根本不是最大的港口之一,它就是最大的港口。

1405年秋,一支船队在中国东海岸的长江口集合。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也是今后五百年间世界上最大船队。由2.7万名水手操纵的300多艘船只,等待着如期而至的冬季季风从西北方刮来,带着他们向南驶向印度尼西亚,然后向西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目的地就是印度西海岸的主要贸易城市卡里库特。主导此次航行的人叫做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航行。五彩缤纷的防水舰船扬起了鲜艳的红色绸帆,中国人不仅完成了数额巨大的商业贸易,也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从此,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贯通了,人们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

没有发生的历史总是引发无尽的猜测与遐想:当强大的中国人出现在印度洋水域的时候,他们面前似乎横亘着一条理所应当的金光大道:控制海洋,以印度和非洲贸易圈为基础,开辟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海上航线,将世界所有远洋贸易置于自己的监督控制之下。记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非洲考察了郑和船队留下的痕迹,他说:“如果古代中国多一些向外发展的欲望,如果其他中国商人紧随郑和的足迹开展贸易活动,那么现在主宰非洲、甚至欧洲的恐怕就是亚洲人;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就不仅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可能还将包括东非、太平洋诸岛,甚至美洲。如果郑和发现了美洲,我不敢说世界格局会发生多大的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纽约时报》将是一份汉语报纸。”

然而,中国人热爱和平,他们只关注自己国家的命运,他们不愿意主宰别人的命运。

事实上,这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在印度洋及其周围地区巡航了20多年后便选择了撤回大陆。半个多世纪后的1488年5月20日,在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马吉德的指引下,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这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郑和经过和停泊的地方。

会通东西

1900年,奥利尔·斯塔因在中国新疆的和田发掘了丹丹乌里克遗迹。他考察了多处寺院遗址,发现了一块别有意味的板绘。他将其带到了大英博物馆,用科学的方法洗净之后,上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图案:三个女性和一个男性。经过与《大唐西域记》验证,这个图案与丝绸技术的西传有关。为了获取制造丝绸的秘密,于阗国王利用汉朝的和番政策,迎娶中国公主为妻,公主将蚕和桑树种子藏到了头冠中瞒过关卡,带到了于阗。画面中头戴王冠的女性正是王妃,左右两边是侍女,中间有一盘子,装着的并非水果,而是蚕茧。右侧侍女不是在演奏乐器,而是在操作纺织丝绸的机器。远端,于阗王国盘腿而坐。人们把将丝绸技术带到于阗的王妃作为神明来崇拜。

18世纪开始的西方启蒙运动本意是指“引向光明”,伏尔泰等思想家主张应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同时,英国工业革命以科技实践着启蒙哲学家建立人间天国的梦想。随着蒸汽机的轰鸣,西方人的足迹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人类新航路上的光源火种。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中国也启发和丰富着西方哲学与科学。莱布尼茨从《易经》的阴阳卦象中获取了二进制的灵感,伏尔泰从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吸取了民本思想和文人治国的理念。

1793年,借着乾隆皇帝大寿的机会,英王乔治派马噶尔尼率领使团来华访问,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双方最终在礼仪和通商问题上不欢而散,随行的乔治·斯当东记载了自己在潮河上听到的划船号子:这是一种活泼的歌,所有的船唱的是一个音调,东来西往的无数船只此起彼伏地唱着这种悦耳的歌声;参赞巴罗则于1804年出版了《中国游记》,第一次记录下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1929年12月,在美国公使的盛情邀请下,经过长达八年的酝酿和准备,京剧大师梅兰芳终于踏上了访美演出的旅途。虚实相间的舞台布景,唱念做打的身段歌喉,迅速折服了美国和西方观众,在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位戏剧大师争论第四堵墙是否要拆掉的时候,中国人则拈花微笑:其实本来就没有墙。

人类从海洋走入森林,又从游牧转为定居,为了安全,人类渴望家园,为了发展,总是要去远方。当一代又一代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听到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愁别绪间恍然感悟到了故国神游的惆怅。从夕阳西下转向日落黄昏,丝路上旅人的背影渐渐模糊,马蹄驼铃也成为空谷绝唱。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个民族总是带着不能舍弃的过去,在告别旧路,开辟新路中走向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