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绩=时间+方法”与“成绩=方法x时间” ——一个符号之差的潜台词

 陈年酒未了情 2017-07-10

学校开教师会,学校领导讲话喜欢拉大旗做虎皮。前些日子,校领导在讲话中又引用了新上任的教育局领导的名言:成绩等于时间加方法(成绩=时间+方法)。以此来教育广大教师勤业、敬业。

众所周知新上任的局长干过县三中、二中、一中校长,是教师出身,是县第一中学(全县最高等学府)的数学名师出身,是教师心中真正的内行。正因为如此此数学公式名言不仅仅是“高大上”,而且还特符合人物身份,更增强了可信度,对教师似乎更有教育力量。

但听起来“高大上的公式,总有些让人不舒服,似乎经不起推敲。

教学成绩是劳动结果,是劳动效益。效益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但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学成绩、劳动效益就是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很简单,不复杂。效益大小很显然取决于时间和效率,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率取决于方法。

为此不禁想起小学数学老师教过的一道数学题,题目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工厂,工人手工做鞋每人每天做2双,现在工厂使用机械生产平均每个工人每天效率提高了9倍,问现在一名工人一个月生产多少鞋?

数学也总是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注重你思维的训练,考查你的理解力。在中国数学考试向来有意思。于是该题老师给出了一下答案(1+9x 2 x 28或(1+9x 2 x 29或(1+9x 2 x 30 或(1+9x 2 x 31,然后老师大讲特讲该题的两个需要理解的重点一个是效率“提高了”与“提高到”的区别;另个就是“一个月”的问题,于是老师讲了大半天的天文历法,什么太阴历,什么太阳历;什么公历,什么农历…….

有意思罢,没意思也罢。反正小学数学老师知道:总效益(劳动总量)=效率*时间。高中数学教师出身的教育局长不懂这个公式?高中数学更深奥,还是局长有知识没文化,还是下面的小和尚念歪经?否也,这本来就不是一道数学题。

“成绩=时间+方法”与“成绩=方法x时间”两个公式一个符号之差,相信小学毕业就足以进行区别,数学意义之不同相信每个老师都明白。但用在教育管理上不同于做数学题一个对号或错号可以判定,他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是一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是一个教育管理者、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们潜意识里的对立问题。

“成绩=方法x时间”强调两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为零成绩都为零。但放在第一位的是方法,更强调方法,更强调效率,更强调科学管理时间,有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萌芽。

“成绩=时间+方法”看似强调两个因素,事实上放在第一位的是“时间”,只要有时间即时间不为零就有成绩;方法是第二位的因素,即使方法为零,只要豁上时间,成绩也是可喜的。有此理论作祟,于是就有了今天死灰复燃后更加登峰造极的加班加点的圈养式的机械训练的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教师抢时间,学生拼时间。每个人都把鲁迅“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可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套用个数学名词来说时间是个“定值”,就是24小时/天,数学用多了,英语就少了;语数外时间多了,史地生时间就少了;学习时间多了,锻炼和休息时间就少了;分数高了,眼不近视的少了;学习好了,懂得 感恩的少了,诚信的少了…….所以有人说:教师抢时间、抢班上在原来是敬业的表现,在今天是无知的无能的表现,是不人道的表现。至此我想起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方法:靠延长劳动时间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其结果自然是激化劳资矛盾。于是就不难理解现在越来越难以调和的师生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现在的学生少感恩多冷漠,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中国多奥数冠军少诺贝尔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