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十六首《妇病行》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妇


        [乐府诗集·汉乐府诗·相和歌辞]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恩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舆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作品介绍]

《病妇行》是一首汉乐府古诗。诗歌通过展示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大一统衰弱之后的汉代劳动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惨景,刻画了一个即将辞世的爱子情深慈母形象。

      [注释]

⑴传呼,呼唤。丈人,古时对年高男子的尊称,此指丈夫。前,上前。

⑵一何,何其,多么。翩(piān)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⑶属(zhǔ),同“嘱”,嘱托。累,牵累、拖累。孤子,孤儿。

⑷莫我儿,不要让我的孩子。

⑸过,错、过错。笪笞(dáchī ),两种打人用的竹器;这里作动词用,鞭打之意。

⑹行当,即将,将要。折摇,犹“折夭”,夭折。

⑺乱,古时乐曲的尾声,即乐章的最后一段。

⑻襦,短袄。里,夹里,衬里。黄节说:“无衣,无长衣,而有短衣;短衣又无里也。”(《汉魏乐府风笺》)

⑼牖(yǒu),窗户。

⑽舍,丢开、抛开。一说,此“舍”字当从上读,“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⑾亲交,亲属朋友。

⑿从乞求,拉着(亲交)请求。从,牵、拉。饵,指食物。

⒀交,即上“亲交”。

⒁探,掏、摸。持授,交给。

⒂入门,指回家。

⒃行,即将。复,又要。尔,如此,这样。

⒄弃置,丢开。这两句说,不用多久,孩子的命运亦将如其母一样,又何必再多说呢?一说,末句为乐工口气,古乐府中亦常有此类例子。

     [译文]

妇(我)长年累月生病,叫丈夫(你)到跟前,有最后一句话要叮嘱,可是还没来得及说话,不觉泪就哗哗扑簌落下。

“两三个孤儿拖累了你,不要使我的孩子挨饿受寒,有过错不要捶打,他们也即将夭折了,请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抱孩子没长衣,短衣又破烂的没了衣里。只好紧闭门窗,堵好缝隙。留下孤儿到市场去买食物,半道上遇着亲友,哭得坐在地上起不来,请求亲友替他买食物,对着亲友不停的哭泣,止不住的泪流。

我想不伤心不能停止!把手伸进怀里掏钱,拿在手里郑重地交给亲友。

回家开门看见孤儿,啼哭着让我抱他。进门后无奈的在空空的屋里走来走去。“还是不要说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孩子和我一样会死去。”

赏析

乐府是汉代仿效周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构,相当于周朝的“左师”,乐府掌管天子、朝廷的包括宴饮、朝会、祭祀的乐章。乐府负责采集当时民间歌谣,也邀请当时有名文人进行创作,但是都没留下姓名。因此汉乐府的诗歌大多作者不可考。

汉朝经历了大一统的兴盛之后,专制集权的力量逐渐偏离方向,贫富差距悬殊,一个空前强大的民族也行将崩溃,还有什么可以期待?对未来的迷茫,生活的悲苦,对国家的自信心滑落。统治者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贫苦不堪,各种社会悲剧表现出来。因此汉乐府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都是凄苦、悲怆的基调,也反映了人的个体意识得到认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总体特色,对个体所受压迫的敏锐的现实感,使得本诗歌具有深刻的批判力量。

这首乐府古诗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穷人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悲惨生活。

本诗共分两段,从开头至“思复念之。”为第一段。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的嘱咐。开头“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从病妇方面落笔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病妇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就哗哗落泪,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本来就是伤心事,可还没开口就哭起来,更让人辛酸。开头几句的悲惨气氛,已经先声夺人,由此可见病妇的内心之深痛了。她这么伤心到底想说什么呢?这里诗人笔锋从诀别的凄惨场面,转入诀别的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属累”,拖累也。“笪笞”,捶打也。“行当”,将要。“折摇”,即夭折。寥寥五句,而慈母之情,尽在其中。其中“累”字,并含有将死之自伤、自己长年累月的拖累丈夫,现在将要抛下他们,把孩子留给他一人负担,实在觉得愧歉。人生想活活不成,到死又死不起,这是一种死都不得安息的凄惨。“饥”字、“寒”字,虽指以后,而以前的饥寒,也在其中。“行当”二字,道出长期贫苦的生活,已使孩子极为虚弱,如果继续挨饥受寒,他们也很快就会死掉!这留在母亲的心中的阴影是沉重的遗憾与伤痛。在永诀之时,便交织成忧虑与惊恐,成为临终的托付遗言。两个“莫”字的紧承,既是恳求,又像命令;而在这迫切的请求下,可以看到那对儿女的殷殷深情混着垂死母亲最后的气血缓缓的流出悲痛之情。在无奈的死亡面前,最揪心的是难以割舍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思复念之”,唠叨再三,更将深深嘱托与希望之情,溢于言表。这既是深沉的母爱,也是女性善良品质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字字皆泪,令人感叹。

第二段从“乱曰”开始至结尾,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饥寒交迫的悲惨画图: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本想抱孩子上市买吃的,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抱出去势必会冻死,只得紧关门窗,堵塞缝隙。放下哭闹的孩子,独自上市。“乱”,古时乐曲的尾声。“襦”,短袄。“抱时无衣,襦复无里”。母亲临终嘱托,不要使孩子受寒挨饿,对于穷人的孩子受寒是不可避免的,穷的衣不蔽体的孩子,自然也免不了穷的吃不上饭。挨饿受寒母亲临终的希望全部落空了。“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关门堵窗,或可挡风避寒,丈夫也只能用这样能及的关爱以不辜负妻子的遗言了。事实上即使堵好门窗孩子能不受冻吗?“舍孤儿到市。”一个“舍”字,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抱不得,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动态心态,跃然纸上!“舍”实为不舍,实出无奈。因为怕抱出去冻死,只得留在家中。“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亲求人为儿买饵(糕饼之类),正是为了抽身回家伴儿,这又从侧面暗示了不“舍”。一般说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父亲路遇亲友,却哭的坐在地上起不来,不是伤心至极,怎么会这样呢?“对交涕泣,泪不可止”二句,同意反复,一唱三叹,将悲伤之情,更进一层。对子女的怜悯、对自身孤独无助的感慨、对亡妻的哀悼怀念,这因贫穷所造成的诸多情结,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这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语的男人也只有哭泣了。“我欲不伤悲不能已”,主妇死了,孩子尚幼且病,一家子面临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这天要塌下来的惨景,怎能不叫人涕泪俱下,肝肠寸断呢?悲伤已极,却以“欲不伤悲”逼出“不能已”之本旨,一抑一扬,写出一个穷苦男人对于痛苦能忍,孰不可忍的悲惨,令人为之愁肠百结、纡曲难伸。“探怀中钱持授交”,为此段结束之句,由哭诉悲伤转为乞友买饵,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宛然可感父亲“怀中钱”那温热的气息,以及“持”的凝重、“授”的郑重。父亲道逢亲交,涕泪未尽,匆匆赶回家中,所见又是什么呢?“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孩子哭父亲也跟着落泪,读之触目惊心。此中之“啼”,缘于饥,饿,缘于寒冷,更缘于对母亲的思念。一个“索”字,将孤儿暗淡的目光四处张望,继而蹬腿舞臂,嚎啕呼唤啼哭,着急要母亲的神态宛然画出。“徘徊空舍中”句,写出了父亲疾首蹙额、呼天唤地的凄惶之态。一个“空”字反映了室内饥寒交迫,家徒四壁之状。一个“空”字,空在无食无物,也空在无母无妻。儿啼屋空,由听觉到视觉,将悲剧气氛烘托得浓郁无间,真叫人喘不过气来。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的绝望呼叫,戛然结束全文。“行”,将也,“复”,又也。“尔”,那样。此句意为孩子的命运将同妈妈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别再提了!语极凄切。其实,“行复尔耳”之结局,即使父亲没有喊出,读者已经可从诗中描写的场面中得出了。而“弃置勿复道”句,更是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勿复道”,是因为说也没用,越说越悲伤,不如不说。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说还休,气结难言,令人产生更有深悲一万重之感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诗至此,读者能不为此一哭吗?全诗至此,大幕急落,黯然收束。结局如何?前已有病妇托孤、父求买饵、孤儿索母这一幕幕经过充分酝酿的情节,后已有“行复尔耳”之悲号,答案尽在其中,无须作者再说了。

这首诗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他们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来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

佚名

赏析

收入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妇病行》,作为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汉乐府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其诗云: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虽然《妇病行》是汉乐府古辞中的名篇,但是学界对该诗的句读和主旨从古至今一直争议不断,到目前也未形成正确而又一致的看法。历代解释陈陈相因,认为《妇病行》中“丈人”一词的意思为病妇的丈夫。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这种理解导致了对于该诗释义的不断争议而最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这颇有值得商榷之处。目前学界通常认为该诗“丈人”一词是指病妇的丈夫,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

第一,学界通常认为诗中“孤子”的意思为孤儿,但对背后的含义并未深究。《说文解字》曰:“孤,无父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释名·释亲属》曰:“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也。”即孤指幼年丧父,那么孤子为幼年丧父的孩子。有时孤子也有作为无父无母的意思,如《管子·轻重己》:“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可见,孤子中最核心的含义当为至少其父已亡。故我们把幼年丧父或者是幼年父母皆丧者都可以称为孤子。后代出现了把丧母的孩子称为哀子的情况,如陈继儒《群碎录》曰:“《丧礼》称哀子不称孤子,今人父丧称孤,母丧称哀。”故有时把父母皆亡的孩子称为孤哀子。

《妇病行》中病妇曰:“属累君两三孤子”,这里是孤子母亲说的话,这就说明孩子母亲尚在,而父亲已经去世。既然诗中病妇丈夫已经去世,则焉有病妇之夫存在之说?而诗中“乱曰”以后出现的“孤儿”、“孤”的意思却为无父无母了。

第二,“丈人”的“丈”在古代本来就有年长的意思,《大戴礼记·本命第八十》曰:“丈者长也。”在先秦两汉,当丈人一词出现时,其作为妇女丈夫的称呼并不常见,而通常是作为对年长之人的称呼,如《论语集释·微子》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集解》包曰:‘丈人,老人也。’……皇《疏》:‘丈人者,长宿之人也。’”丈人还可以作为对年长之人的敬称,如《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颜师古曰:‘丈人,敬老之称。’”

丈人在两汉时期还可作为对年长妇女的称呼,如《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索隐》引:“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丈人。故《汉书·宣元六王传》所云丈人,谓淮阳宪王外王母,即张博母也。故《古诗》曰‘三日断五疋,丈人故言迟’是也。”[7]可见在汉代丈夫是男子的统称,而丈人则不仅为年长之人的称呼或是敬称,而且还可称呼年长的妇女。但有一个意思是共通的,即出现丈人时,其应为长辈。与当事人之间是上下辈分的关系。

《妇病行》作为汉乐府民歌,则诗中的病妇是不可能把自己的丈夫作为长辈称呼为丈人的。既然丈人在汉代作为对于年长者的称呼或是敬称,那么丈人在《病妇行》里是否有存在作为村里老人或是邻家老人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妇病行》中写道:“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可见是丈人上街为孤儿讨吃买饵,不料碰到亲交。如果是邻里老人,那么街上所遇亲交仅是丈人的亲交,而不是孤儿的亲交,则亲交给钱为孤儿买饵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再则假如丈人不是孤儿的亲属而为邻里老人,则丈人也就不可能为孤儿的处境如此伤心痛哭而“泪不可止”了。故丈人碰到的亲交也是孤儿的亲交,即丈人和孤儿是亲属关系,而非村里老人或邻里老人也。

第三,在汉乐府民歌中,一般把妇女之夫称呼为丈夫,而非丈人。如《陇西行》:“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另外,“莫我儿饥且寒”句中“我儿”说明病妇是向别人托付自己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妻子是不可能向自己的丈夫说他们的孩子为“我儿”的。

结合上面三点,笔者认为丈人作为病妇丈夫的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那么,《妇病行》中的“丈人”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妇病行》中的丈人应指病妇的公婆。即丈人当为汉代女子对公婆的另外一种指称,当时女子还可称呼丈夫的父母为“舅姑”、“君姑”、“舅姑”、“君”。

首先,汉代女子可以称呼丈夫的父母为舅姑,即今天我们说的公婆。如《尔雅·释亲》曰:“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礼记·檀弓下》云:“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同时,汉代女子还可指称丈夫的父母为丈人。这不仅在汉代典籍中可以见到,如东汉王仲任《论衡·气寿》曰:“百岁之命,是其正也。不能满百者,虽非正,犹为命也。譬犹人形一丈,正形也,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校释曰:“公妪,舅姑也。《释名》:‘俗谓舅为妐。’妪,老妇人之通称。”

而且在汉乐府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汉乐府民歌中丈人还见于《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颜氏家训·书证》曰:“《古乐府》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者,子妇供事舅姑,旦夕在侧,与儿女无异,故有此言。”可见在该诗中,丈人确实是指大妇、中妇、小妇的公婆。再如《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谣》:“桓帝之初,天下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乐府诗集》中题曰《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丈人’,犹言长老,这是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公公既被征发,则其子即媳妇的丈夫,不言而喻也在征行之列了。”可见在汉代确实存在女子把丈夫的父母称呼为丈人的情况。

但是后代的“三妇体”诗把“丈人”变成“佳人”、“夫君”、“上客”、“良人”,或是改变其本身的含义,或是变成丈夫的意思,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因为后代有的学者借后代“三妇体”诗中的“丈人”含义用来佐证《妇病行》中“丈人”的含义为病妇丈夫的意思,这是明显不对的。正如《颜氏家训·书证》所说:“《古乐府》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者,子妇供事舅姑,旦夕在侧,与儿女无异,故有此言。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世俗犹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近代文士,颇作《三妇诗》,乃为匹嫡并耦己之群妻之意,又加郑、卫之辞,大雅君子、何其谬乎?”

其次,我们来看“妇病连年累岁”中“妇”的意思,《尔雅》曰:“子之妻为妇”,又如《论衡·偶会》曰:“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可以看得出,确实存在“妇”为公婆指称儿媳的情况。即在《妇病行》中病妇和丈人构成了上下辈的关系,且丈人应指病妇的公婆。可见,在汉乐府民歌中,妇作为公婆对儿媳指称的情况是存在的。《妇病行》中的丈人当为病妇对公婆的另一种称呼,当指公婆之意,而非病妇之夫的意思。

再次,目前学界对“属累君两三孤子”中“君”的称呼并未深究。在汉代的确存在女子称呼丈夫为君的例子,如《焦仲卿妻》:“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西洲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古诗·行行重行行》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上文已分析,《妇病行》中是不存在丈夫这个形象的,即该诗中君不可能是病妇对丈夫的称呼。其实,君在汉代作为对人的称呼,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如顾亭林《日知录·君》曰:“汉时曹掾皆称其府主为君,至苍头亦得称其主人为君,《后汉书·李善传》‘君夫人,善在此’是也。女亦得称其父为君,《汉书·王章传》‘我君素刚,先死者必我君’是也。妇亦得称其舅为君。《尔雅》‘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淮南子》‘君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列女传》‘我无樊、卫二姬之行,故君以责我’是也。”

但《妇病行》中的君不可能为府主、主人的意思,那么,只可能作为对其父或是公婆的称呼。又上文已经分析“子之妻为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则丈人是病妇其父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又顾亭林所举《尔雅》和《列女传》的例子可看出女子称呼公婆可为君舅、君姑,或直接称呼为君,这在汉代是确实存在的现象。故在《妇病行》中“君”,当指病妇的舅姑,即病妇的公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妇病行》中的丈人既非病妇之夫,也非邻里老人,当指病妇的公婆。那么该诗的主旨是描写了病妇死后家中公婆和孤儿在死亡边缘挣扎不相保的悲惨困苦场景,非朱乾在《乐府正义》中所说:“读《妇病行》,则父子不相保矣。”

佚名

赏析

   

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在细节上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比较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牖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入门的是亲交。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交”属上句,都作动词用,则到市乞讨的是父亲,入门的也是父亲。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分歧的关键之处在对“丈人”一词的理解。两种意见都认为诗中的“丈人”即病妇的丈夫,亦即“两三孤子”的父亲。这种认识似乎源于朱乾的《乐府正义》:“读《饮马长城窟行》,则夫妻不相保矣。读《妇病行》,则父子不相保矣。读……《孤儿行》,则兄弟不相保矣。”但这里并未讲明父在母死。
       首先,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丈人”一词多指对老人的通称或有德之长老,如“贞,丈人吉” (《易""师》陆续注:丈人者,圣人也。)“遇丈人以杖荷条”(《论语"微子》皇侃疏,丈人者,长宿之称也。)、《庄子"天地》、《淮南子"道应训》等。《史记》、《汉书》各出现“丈人”一词一次,前者为星宿名,后者指老者。还有解释为岳父或祖父的情况,如东汉王充《论衡》,但这是作女婿的对妇翁的称谓,与本篇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不符。
       再看“孤子”一词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训孤为“无父也,从子瓜声”,《玉篇》:“孤,少无父也。”《释名"释亲属》:“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也。”《管子"轻重己》“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这种说法另见《尚书大传》。具体说来,“三十以下无父称孤”(《礼记"深衣》“如孤子,衣纯以素”郑玄注)。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如“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孤子寡妇,寒心酸鼻”(署名宋玉《高唐赋》)、“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枚乘《七发》)等,“孤子”都代表一种极悲惨无依的境地,与寡妇并称,更能表明其相互关系。可见在汉代既称“孤子”,至少是无父亲,也可能是父母双亡。绝不可能在母死父在的情况下称“孤子”。诗的末尾写道:“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难道是做父亲的称自己的孩子为“孤儿”吗?这里应该是亲交入门,看到已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啼哭。因此《妇病行》一诗中由病妇的一番话可知,她的孩子早已失去了父亲,病妇本人则是一位寡妇。诗中的“丈人”怎么可能是丈夫呢?
       那么“丈人”指什么人呢?“丈人”在本诗中应指病妇邻里间的一位老者。“传呼”指传声而呼,可知此“丈人”在病妇临终时并不在跟前,而是由他人转告而来。如果是妇女的配偶,临终前由人“传呼”就于情理不通。从语意上看妇女的遗嘱充满了愧疚,历来多解释为汉代女性地位低下,夫君面前卑微自贱。但如果说这位妇女面对的不是丈夫而是邻里尊者,那么言语间的歉疚则更易讲通。汉代虽有妻称夫为“君”的例子,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丈人”是病妇的丈夫。
        按照这种解释,则上文所引对《妇病行》的两种意见,前者在断句上可以肯定,但在理解上认为父亲抛下“孤子”,不知所终,则属臆断。后一种意见则完全不能成立。如果把“丈人”看作邻里老者,上下文就可解释得通了。毕竟老者只能代为照看,至于乞食,只能由孤子中年龄稍长者去做了。同时断句问题亦可迎刃而解,说“我欲不伤悲不能已”的是亲交,“探怀中钱”的是亲交,“入门见孤儿”的也是亲交,而不是父亲。“丈人”作如此解并不影响本诗的现实意义。相反,因为两三孤子成为无父母的孤儿,借亲交的慨叹表现病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使本诗描绘的社会现实更加触目惊心,更富有典型意义。

佚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病妇的家庭生活的悲惨描写,描绘穷人在残酷的封建制度剥削压迫下,游走于死亡边缘的痛苦生活。

通过病妇托孤、求亲买饵和孤儿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病妇临终前的生生嘱托,丈夫外出买食物时的无奈和凄凉,孩子失去母亲的孤苦。他们的语言行为都让人动容,而人物个性鲜明,悲剧生活跃然纸上,这种对故事的正面描写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爱,这首诗中的“病妇”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要学会感谢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爱的语言,大声地告诉爸爸妈妈,你爱他们。

佚名

赏析

东汉后期的政治倾轧和社会动乱,日益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因此在汉乐府的后期,反映兵役、赋税、灾荒、疾病等天灾人祸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成了很突出的一个主题,这也是东汉乐府写实精神之主要所在。清代学者朱乾说:“读《饮马长城窟行》则夫妻不能相保矣,读《妇病行》,则父子不相保矣,读……《孤儿行》,则兄弟不相保矣。亡国之昔哀以思,其民困,元气贼矣。”(《乐府正义》)《妇病行》所咏叹的正是这样一个夫妻不能相守,父子不能相保的“亡国之音”。诗中描写一个妇人在贫寒久病中痛苦死去,弥留之际因放心不下遗孤,对丈夫再三叮嘱、死不瞑目。此时家中一贫如洗、无衣无食。其夫又要照料孤儿,又要托人上街给孩子找吃的。等到疲惫不堪地赶回家,孩子又哭喊著要妈妈。这位父亲感到这几个孩子也会不久于人世,这种苦日子也无法再挨下去。全诗写得酸楚不堪,大概歌者也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才会唱出这充满同情又极为感人的歌来。

全诗像一出悲苦的歌剧,基本上分为两幕。第一幕是夫妻不能相守。一个久病的妻子在弥留之际,把丈夫叫到自己的跟前来,一对贫贱夫妻在生离死别之际是有很多话要诉说的,也定然会出现许多催人泪下的情景,但诗人从众多的场景中只选择一个典型镜头:病妇和丈夫诀别,诉说自己死前的担忧和悲伤,这担忧和悲伤又集中到一点——对遗孤的担忧。再三叮嘱丈夫要带好孩子们。“丈人”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属”同“嘱”,“嘱咐”之义。其中“累君”又包括两个含义,一为“莫我儿饥且寒”,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另一为“有过慎莫笪笞”。“笪”即“挞”的通称,笪笞就是责打的意思,为什么有过也不要责打呢?因为孩子的母亲已不在人世,没有人照料他们,也没有人来袒护他们,因此即使有点过失,也不能因此加以责打。家中无衣无食,妻死子孤,一个人在此情况下是很容易烦燥的,因此孩子即使没有过失,也容易招致责打。当然,在弥留之际、伤心之时,妻子不愿说丈夫今后会无故动怒、责打孩子,只能委婉地说孩子们即使有过失也不要责打他们。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孩子们在如此贫困的家境中,母亲又死去,他们也不会活多久了:“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行当”即“将要”,“折摇”即“折夭”,人在未成年时死去称折夭。黄节先生认为这话的意思是病妇说自己快要死了,看在多年夫妇的份上,不要责打孩子(《汉魏乐府风笺》)。这当然也可以说得通,但病妇已是两、三个孩子的母亲,病死说是夭折,似乎情理难通。所以还是把此解释成孩子们看来也不会活多久了,看在这点份上,不要再责打他们了吧。这与本诗结尾写丈夫的感慨:“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的意思完全相同,结构上也呼应。

作为一对贫困相守的夫妻,妻子现在一旦要撇下对方撒手而去;作为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现在再也无法逆料孩子们的将来,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满怀酸痛地诉说病妇的临终遗言前,又细腻地描叙了她说话时的神态:“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这两句把病妇的病态和伤心之状描绘得准确而形象:临终之际,气若游丝,呼吸尚且困难,说话当然时断时续、力不从心,“当言未及得言”了。另外,临终之际,夫妻、母子生离死别,哽咽难言,这也是“当言未及得言”的一个原因。后一句则既是描绘病妇的悲伤之态,也是意在渲染当时的环境气氛。“翩翩”是眼泪纵横状,“何翩翩”是诗人对此的评论,也是病妇对此的感慨。我认为,病妇之所以“泪下何翩翩”,并不止于有的评论文章所说的那样,是病妇对遗孤的依依难舍和对他们未来的不放心,至少还应包括下面两个因素:一是与丈夫的依依难舍。这对贫贱夫妻长期患难与共,现在一旦永别,心里的悲哀当然是难以言状的;二是对亲人未来的担忧:过去夫妻两人共同努力,家境尚如此贫困,现在剩下丈夫一人,既要劳作又要照顾孩子,这更是难上加难,今后的日子真是不堪设想。所以她开头的第一句就说“累君”,这既是爱莫能助、满含歉意,又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担心,这是她泪流满面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幕是父子不能相保。它按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离家、路途和返家三个场景。它像一面多棱镜,从父子两个不同角度,反映出这个家庭的灾难和不幸;也像一把双刃剑,从贫穷和疾病两方面,把批判的锋芒指向造成这个灾难的东汉政权。第二幕的开头有个“乱曰”,这是古代乐曲最后一章的标记,本诗放在第一乐章结尾,是指以下写妇死以后之事。病妇临终时嘱托的第一件事就是莫让孤儿饥且寒,而现在家中恰恰是“抱时无衣,襦复无里”。“无衣”是说孩子没有长衣服,只有短衣,而短衣又是单的——“无里”。“襦”是内衣,“里”是衬里。孩子又小,穿得如此单薄,当然不可能带他们一道上街,但如不上街买点吃的,孩子们又要挨饿,看来只好一个人去,可是把幼小的孩子们丢在家中无人照料又不放心。真是左也难、右也难;去也难、不去也难。诗人把其父在此情况下的心情和举动,处理得异常曲折细腻。按时间顺序,诗人先写他“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离家之前把门闭上,窗户堵好,这是防止孩子们在家发生意外,也是怕只穿著短单衣的孩子们寒冷,这位父亲心极细,也很爱自己的孩子。接著写他“道逢亲朋”时的情形,妻死子幼,家境又贫寒,这时的心情当然是异常悲苦的,路上遇到知己亲友,平时强压下的悲伤,就像决堤的河水一下子冲了出来。“泣坐不能起”,正是反映了这种悲痛欲绝之状。“从乞求与孤买饵”是说他请求亲朋替他去市上买点糕饼。“乞求”在此是请求之意,有人从“乞”字生发,说这位父亲连买饵饼的钱也没有,必须向亲友行乞。这样解释固然更能说明这个家庭的贫寒,但与下句的“探怀中钱持授交”就相矛盾了。所以“乞”在此还是解释为请亲朋代为买饼较好。那么,他又为什么要请亲朋代为买饼呢?一般的解释是他不放心留在家中的孩子,既然途中遇到知己亲朋,自然请其代劳,他好早点回家照料。我认为这当然是个主要原因,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这一阵子料理妻子后事,照料无衣无食的孩子,已弄得身心交瘁,这时又道逢亲故一番哭诉,平时勉强支撑著的精神堤防一下子就崩坍了,这时再到城里买饼,再从城里返回家中,精神上、体力上都已不可能胜任,加上又惦记著关在家中的孩子,因此只好把此事转托亲朋,自己中途返回。此句之前的“泣坐不能起”,此句之后的“我欲不伤悲不能已”都说明了这点。

第三个场景是写他回到家中的情形。出门悲伤、道途悲伤,回到家中更觉悲伤。几个孤儿“啼索其母抱”。看来,几个孩子都还幼小,还要人抱,也还不知道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人常说: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是人生的至痛。作为中年丧妻的“丈人”,看著这些嗷嗷待哺不懂事的孩子,当然更觉心酸。“徘徊空巷中”是写丈人对此的反映和心理感觉。“空巷”这里是指“空舍”。丈人为什么觉得舍空呢?妻子死去、形只影单,家中顿觉空荡荡的,这当然是舍空的原因。另外,家徒四壁、“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也是他觉得舍空的原因。面对著嗷嗷待哺的孤儿和无衣无食的家境,他只好感叹道:“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看来,这几个孩子的命运将要像他们死去的母亲一样了,自己无法照顾他们,又无力政变这种贫困的家境,只好听天由命,随它去吧!作为一个丈夫,救不了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父亲,救不了自己的孩子,此时此刻是何等心情,是不难想像的。“丈人”用“弃置勿复道”来自宽自慰,并以此来结束全篇。实际上这种故作放达之言,比痛哭流涕更令人心碎,它像极度哀伤时的狂笑一样,是一种“心死”的表现,是对前途的完全绝望。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在谈到细节的重要性时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之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文艺理论译丛》)丈人徘徊空舍、感叹不已的这个细节,正是这张苦难生活之网的结点,它把丈夫失去妻子、孩子失去母亲的哀伤,将导致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贫困、疾病,以及根本原因——封建社会权贵的残酷压榨都连结了起来,同时在结构上也与第一层病妇的担心相呼应。不难预料,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家庭,随著病妇的去世、丈夫的绝望,将会很快地坍塌下去。

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线索,选择几个典型场景来表现一个家庭悲剧,从而反映了东汉后期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诗人注意了人物言行、心理等细节刻画,所以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非常真切感人。它和建安诗人阮踽的《驾出北郭门》可以对读。《驾出北郭门》是受汉乐府《孤儿行》的启发,由文人创作的新词,它是写一个孤儿在母亲死后的惨状: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嗷嗷有悲啼。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且有资”?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它和汉乐府《妇病行》一样,都是反映一个家庭的苦难,尤其是母亲去世后的孩子们的苦难。只不过《妇病行》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表现,《驾出北郭门》是从孤儿的角度来哭诉;《妇病行》写的是社会苦难,是封建政权的残酷压榨所造成的贫困、疾病所造成的,《驾出北郭门》写的是家庭灾难,是后母的凶狠造成的。前者揭露和反映的主题显然要深刻广阔得多。但在著重于人物言行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著重于典型细节的描绘上,两者则是相同的。

佚名

《病妇行》   [乐府诗集·两汉乐府]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恩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舆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白话译文:

妇(我)长年累月生病,叫丈夫(你)到跟前,有最后一句话要叮嘱,可是还没来得及说话,不觉泪就哗哗扑簌落下。

“两三个孤儿拖累了你,不要使我的孩子挨饿受寒,有过错不要捶打,他们也即将夭折了,请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抱孩子没长衣,短衣又破烂的没了衣里。只好紧闭门窗,堵好缝隙。留下孤儿到市场去买食物,半道上遇着亲友,哭得坐在地上起不来,请求亲友替他买食物,对着亲友不停的哭泣,止不住的泪流。

我想不伤心不能停止!把手伸进怀里掏钱,拿在手里郑重地交给亲友。

回家开门看见孤儿,啼哭着让我抱他。进门后无奈的在空空的屋里走来走去。“还是不要说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孩子和我一样会死去。”

专家评论说,汉乐府诗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妇病行》正是如此。

对于《妇病行》的诗旨,无所歧义。但是关于“丈人”为谁,争议较多。有说是病妇丈人的;有说“丈人当为病妇对公婆的另一种称呼,当指公婆之意,而非病妇之夫的意思;还有说,“丈人”实为邻居的老者。

泊客深读《妇病行》,以为,“丈人”为病妇的“公公”之意。

原因有二:一是病妇“传呼丈人前一言”。说明这个“丈人”是不经常在病妇跟前的,而临死的病妇前丈夫不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媳妇的“公公”或者邻居的老者这样关系略远的才会如此。

二是病妇言“属累君两三孤子”。病妇将自己的二、三个孩子称为“孤子”。这就说明自己的丈夫已然去世。

三是诗文下文写道病妇拜托“丈人”“莫我儿饥且寒,有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恩复念之!不要使我的孩子挨饿受寒,有过错不要捶打,他们也即将夭折了,请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这样的叮嘱,只有自己的亲人(包括丈夫或者公婆才可能做到)。而且,后文还有“丈人”乞食、抱孤儿的情节,这非为邻居能所为。

《妇病行》可以分为两段,一是从首句到“恩复念之”。这一段,是已经失去丈夫(应该是没过世多久,因为最小的孩子还要大人抱)的病妇,央求呼唤自己的公公前来交代临终遗言。诗文用了“传呼”一词,说明病妇确实长年生病,病重得起床的力气也没有了。还没开口,哀伤的眼泪就“哗哗”流下。为何这么伤悲?是因为割舍不下自己的二、三个孤子。病妇再三央求、拜托自己的公公(由此可见,病妇的婆婆也已不在人世):不要使自己的孩子挨饿、受寒、被捶打。原因竟然是“行当折摇”,他们也即将夭折了。病妇悲伤的不是自己将亡,甚至都不是自己已不能再照料孩子,而是都能预感到自己这几个孤子也将夭折。这岂不是人间最痛的所在?

第二段,是从“乱曰”到末句。这一段描写的已经是病妇过世后的时光了。公公舍下孤子(本段似乎只写了一个孩子,还有那一、二个孩子呢?悲痛!)去市场拿剩下的最后一点钱买食物喂孙儿。“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舆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半道上遇着亲友,哭得坐在地上起不来,请求亲友替他买食物,对着亲友不停的哭泣,止不住的泪流。为什么公公遇到亲友,伤心到哭得坐在地上起不来?老伴和儿子过世了,儿媳妇也刚过世,儿媳妇的临终遗言,请求不要让二、三孤子不要挨饿受寒,公公这两条一条也没有做到,非但没有做到,自己的小孙孙也只剩下了一个。回到家中,“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孤儿(请注意,有父亲的不能叫孤儿啊!)哭着要自己的妈妈抱!这是何等伤心的场景啊。家徒四壁罢了,更主要的是,家里只剩下孤独的爷孙两人。老人不由老泪纵横,抱着孙儿喃喃自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还是不要说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孩子和我一样会死去。”这是何等的悲愤,又是何等的无助。

泊客以为,《妇病行》诗文中主人翁其实一前一后有两位,一位是病妇,还有一位是病妇的公公。这一悲惨的家庭所处的环境,用“水深火热”都无法形容,只能用“人间地狱”来比喻了。

《妇病行》一诗,诗中通过一个病妇家庭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描写了汉代百姓民不聊生、奄奄一息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计阶级的残酷压迫可剥削。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16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