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太极拳之“慢”

 憨痴呆 2017-07-11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又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里所言之“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之“母”,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发展依存的规律,是一种根本。而这种自然之道讲求的是一种遵循本源、循序渐进、无急功近利思想的过程。
这样来看,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慢”——就显得非常必需了。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之法”,讲究一种过程的体悟和感受,不可操之过急,要以平静柔和的心态来勤加练习,只有这样方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特点显示于外就是“慢”。“慢”,能使气息流遍全身,能使身心与周遭的环境合为一体,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练就太极的内功修为,成就太极拳内外双修。究其“慢”的原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loading...
1.练习太极拳必须从“慢”开始  太极拳讲究的是一种阴柔与虚灵的力,练习的时候要注重身体各部位的扭转与调动,并且在运力时要使精神统一,注意力集中,让全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能充分协调,以此达到力量与精神的统一。这样的境界在初学者看来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必须从“慢”入手,只有将速度放慢,才能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在运力之时体会太极圆柔之力的奥妙之处,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特别是在与人交手时,看似缓慢的推送恰恰是在掌握了对方力道的来势与去处之后最行之有效的防御与进攻之术。当力量与精神集中到一起时,“黏”与“化”的巧力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就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loading...
2.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气息练习的内家拳  “一开一合,足称拳术之妙”,“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显忽藏”。所谓“开”与“合”,即是“吸”与“呼”。只有将呼吸的频率调节到与身体的动作相一致,才能将全身上下的肌肉协调调动,方能发挥太极拳看似缓慢实则灵活的劲道。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长寿的人的呼吸都是缓慢而又绵长的,这与太极拳的呼吸之法不谋而合。太极拳讲究炼气,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使气息达到既绵细又悠长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慢入手勤加练习、善于体悟的结果。
3.太极拳之“慢”包含了另一种层面的“快”  作为一种技击之术,太极拳必定要有武术的基本特点,要能取胜于人。所以太极拳的“慢”就不可能是一种消极和纯粹的缓慢,其实也是有“快”的因素在里面,只是这种“快”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快”,而是一种相对的“快”。如拳经上所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种“快”是建立在太极拳“慢”的基本特色上的。太极拳的慢主要是要让运拳之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无上统一的境界,而在与人过招之时,这样的境界必能掌握先机,一击即中,所以这里的“慢”实则是暗含了一种抢占先机的“快”在里面。这种“快”隐含在“慢”之中,同时也依赖于“慢”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说太极拳的“慢”是包含了另一种意义的“快”在里面,至于何时需快、何时要慢,就全看习者的修为与判断了。
loading...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奇葩,研习太极拳并将之发扬光大是将我国传统技艺与经典传承下来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要将它研究透彻,所以对于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研究也是必需的。太极拳理论与《道德经》联系紧密,要真正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和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寻真正能体会太极妙着的途径。《道德经》可谓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则是《道德经》在武术方面的成果。两者息息相关,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