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别脉》内容与价值初探

 大闲人 2017-07-11

《十二脉》《别脉》52支医简,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及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本文: 任玉兰, 梁繁荣, 李继明, 等.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别脉》内容与价值初探 [J].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1 ): 37-40.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1.007
正文

基金 2 关键词 4 主题词 0

2012年7月—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土坑木椁墓4座,其中3号墓(M3)出土一座人体经穴漆人、920支医简、一批中药材。该920医简位于3号汉墓墓室底厢中,分2处存放:一处编号为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一处编号为M3-121号,共736支(含残简),内容涉及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各科。已辨识出的专论经脉、刺法、针方的针灸医简共95支,整理命名为《十二脉》《别脉》《刺数》。

其中,《十二脉》《别脉》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2书竹简形制、书写特点一致,出土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暂定名为《经脉书》[1];《刺数》一书专论刺法和针方,出土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暂定名为《归脉数》[1]

笔者主要就《十二脉》《别脉》的形制概况、行文体例、内容与特点、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十二脉》《别脉》医简的形制概况
1.1 医简数量及书目的划分和命名

老官山汉墓医简出土时,《十二脉》《别脉》与《诸病》堆放在一起,是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医简中最长的一批医简(简编号为361~628,共268支),长35.7 cm,宽0.9 cm,厚0.1 cm。笔者在进一步的整理研究中,对简编号为361~628的268支简的文字进行了识读,对论述内容进行仔细区分和分别研究,整理发现论述经脉的医简共有50支。深入研究发现,该50支医简所载经脉按照内容和体例可以分为3个部分:①专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主病,共36支简;②专论有别于十二经脉的"间别"脉的循行、病证及灸法,共9支简;③论述"有过之脉"的诊察,共5支简。笔者认为前2部分的内容和体例有明显不同,各有独立性,故将其分别定名为《十二脉》和《别脉》。论"有过之脉"的内容虽较为独立,但鉴于与此篇相似的内容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墓医简中均仅列于经脉循行及所主病之后而未单独成书,故现仅将其整理成单篇,附于《十二脉》之后。同时,发现在编号1~100号的书简中,有2简内容可能属于足厥阴脉死候内容,故将此2简并入《十二脉》中。

另,《医马书》中约有8支竹简亦载述经脉内容,但其残缺较多,从可识别的内容来看,其体例与上述《十二脉》《别脉》不一致,待深入考证。

1.2 医简保存情况和编连情况

现已整理出《十二脉》《别脉》52支竹简存在一定程度的残断。从形制上来看,"完简"有39支,"残断简"有13支,残断部位均为竹简下端断裂,但断裂不长,故对文字和内容的研究影响相对不会太大;从竹简文字行迹来看,多数竹简字迹清晰可辨,但尚有一部分竹简字迹漫漶或破缺,无法识读,对竹简内容的研究影响较大。

由于竹简年代久远,编连已断,其次序已无法确定。一般情况下,竹简的编连次序尚可利用刻刀或者墨笔划出的简背划线进行辨识,但由于目前仅有竹简绑夹定型前的正面红外线扫描图片,故暂无法考证其背面的划痕。因此,目前根据内容并参考《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灵枢·经脉》,能判断《十二脉》中分别属于12条经脉的竹简及其前后次序,但暂未确定当时"十二经脉"的先后排列次序。

1.3 医简书写情况

《十二脉》《别脉》均为单行书写,满简37~46字不等。医简字体均为汉隶,但字形风格可分为2种,其中记载"足大(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整体循行、主病的字形,较其余竹简写得粗笨些,与记载"单(瘅)、瘕、金伤、马尤、侵"的症状、病因、预后等属《诸病二》内容的医简字形一致,抄写时间似要早些。但上述2种字形从构形上看差別不大,或为不同的人抄写,或因内容来源不同,有待进一步考证。

2.《十二脉》《别脉》行文体例概述
2.1 《十二脉》行文体例

《十二脉》论述经脉循行和病症的行文很规范。在每条经脉行文的起始处都有圆点符"·"标注,提示新段落的开始。按照圆点符"·"提示,全书共有15个段落。其中有12个段落分别记载"手大(太)阳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辟(臂)大(太)阴脉""辟(臂)少阴脉""心主之脉""足大(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足少阴脉""蹷阴脉"12条经脉循行路线和主病;另有3段落记载"足大(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亦论述其循行路线和主病,所论体例相仿,但循行非常简单,应为经脉分支循行和主病。

《十二脉》分段描述各条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段首为经脉名称,后述其循行和病症,体例大致为"……脉,系……。其病:……"。在述经脉病症时,"手阳明脉"使用"其所主病"字样,余脉均用"其病"字样,可见"其病"应为"其所主病"之略写。

2.2 《别脉》行文体例

《别脉》与《十二脉》行文体例相似,每条别脉行文起始处亦都有圆点符"·"标注,提示新段落的开始,每段描述1条别脉的名称、循行、病症和灸法,体例大致如"间别……脉,出……,……痛,久……",与《足臂》行文体例相似。如:"间别辟(臂)阴脉,出脥奏(凑)心,脥痛,心痛,久辟(臂)阴"。

3.《十二脉》《别脉》内容与特点
3.1 《十二脉》的内容与特点

《十二脉)》共约1 400字,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手大(太)阳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辟大阴脉""辟少阴脉""心主之脉""足大(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足少阴脉""蹷阴脉"12条经脉的循行和主病;②"足大(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3条支脉的循行和主病;③"相脉之过",即论述辨有过之脉的方法及三阴三阳脉死候。

从经脉数量来看,《十二脉》记载的12条经脉,为现行经脉系统中的"十二正经"。较《足臂》《阴阳》[2]的"十一脉"多1条"心主之脉";与《灵枢·经脉》十二经脉系统数量一致;与同时出土的老官山汉墓"经脉漆人"线条路线[3]相比,"十二正经"均可在漆人线条中发现相似的循行;与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人"的"十脉"[4]相比,多足三阴脉3条,少督脉1条。

从经脉命名来看,《十二脉》除"心主之脉"以外的11条经脉的命名方式与《足臂》基本一致,均引入三阴三阳的概念进行经脉命名,但冠于经脉前的人体部位名称不尽一致。《十二脉》与《灵枢·经脉》一样,手三阳经的命名在脉名前冠以"手"字,而《足臂》手三阳脉前冠以"臂";《十二脉》"蹷阴脉"没有在脉名前冠以"足"字,与《阴阳》中该脉命名方式一样,表明当时还未出现"手厥阴脉"这个脉名,故不存在手足厥阴脉的混淆。《十二脉》经脉名称只有"心主之脉"没有用三阴三阳方式命名,而是直接采用脏腑命名,表明当时"手厥阴"一词还未出现;同时用"心主之脉"而不是"心主脉"的命名方式,与"足太阴脉"之类的命名方式也不一致,而《灵枢·经脉》经脉命名统一采用"脾足太阴之脉"之类而不是"脾足太阴脉",表明"心主之脉"的命名方式对《灵枢·经脉》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经脉循行来看,《十二脉》所载经脉的循行起点,与《足臂》《阴阳》相比均向四肢末端有所下移,如:手阴经均"系掌中",较《足臂》"循筋上廉"、《阴阳》"起于臂两骨间"等均有所下移;足阳脉"系足小指""系足小指次指""系中指",较《足臂》"出外踝娄中""出于踝前""循胻中",《阴阳》"系外踝娄中""系于外踝之前廉""系于骭骨外廉",均已下移至脚趾端。《十二脉》循行止点有向体内延伸的趋势,并与内脏联系的趋势较明显,如:手三阴脉均"入心""系心",足大(太)阴脉"入腹属肠胃";同时,一起出土的老官山汉墓医简《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亦明确提出"心出辟少阴,肺出辟大阴,肾出骭少阴,胃出足大阴"。《十二脉》经脉循行方向与《足臂》一致,均呈自下而上的单向向心性循行,还未出现《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趋势或特征,但已有"足大(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3条单独的支脉出现。

从经脉病候来看,《十二脉》经脉病候统一记载于标识语"其病"之后,反映的疾病部位与经脉循行比较一致,内容和数量较《足臂》增多,与《阴阳》相当,几乎包含了《阴阳》"是动病""所产病"的内容。《十二脉》病候排列顺序和方式没有统一,如:有的经脉病候像《足臂》一样按循行路线或方向排列;有的虽未像《阴阳》分为"是动病""所产病",但却有意识地将2类病区分排列;有的经脉病候是随意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其中足三阴脉与《阴阳》一致,均载有死脉内容。可见《十二脉》与《足臂》《阴阳》既有相似,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脉之过"专门论述诊察"有过之脉"的方法以及三阴三阳脉死候。与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脉死候》中"相脉之道"及"三阴三阳脉死候"内容相近,故将其作为附篇置于《十二脉》之后。

3.2 《别脉》的内容与特点

《别脉》共约200字,记载有"间别賛(赞)脉""间别月(肉)理脉""间别齿脉""间别□□""间别辟(臂)阴脉""间别辟(臂)阳脉""间别大(太)阴脉""间别少阴脉""间别大(太)阳脉"9条别脉的名称、循行、病症和灸法。

别脉命名方式多样:有的采用部位命名法,如"月(肉)理脉、齿脉",与《阴阳》手三阳脉命名方式一致;间别手脉在阴阳前冠以"辟(臂)",但只分为阴与阳,没有采用三阴三阳;有的命名方式仅采用三阴三阳,而无部位,如"大(太)阴脉""大(太)阳脉",当与《阴阳》足脉命名方式一致,即足脉前不用加"足",皆指足脉[5],但又没有形成《阴阳》足三阴三阳的模式。从别名命名方式、内容、模式来看,其脉名当早于《阴阳》的脉名。

别脉循行简短,部位具体,据能识读的文字来看,其循行的起止点均不在四肢末端,或起于颈部,止于面部,或起于尻,止于上齿。循行用语多用"出""上""奏"等字,较《十二脉》古朴,甚至较《足臂》更古。

别脉病症多为痛症,并与循行部位相应,即痛症部位与循行部位为"点对点"关系;治疗方法均是灸该"脉",与《足臂》一致。

4.《十二脉》《别脉》价值初探
4.1 最早记载"心主之脉"

《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较马王堆、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足臂》阴阳"十一脉"系统多记载1条"心主之脉",与现行《灵枢·经脉》"十二脉"一致,既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用文字完整记载"十二正经"的经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

从经脉的名称、循行方向、流注形式及经脉病症等内容和行文方式来看,各条经脉的循行方向和流注形式与《足臂》《阴阳》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经脉的起止部位均已有所延伸,却未出现《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趋势或特征,表明《十二脉》与《足臂》《阴阳》应为同时代的著作,均早于《灵枢·经脉》。《灵枢·经脉》"十二脉"与《足臂》《阴阳》"十一脉"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存在"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虽然从《十二脉》首次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循证和病症,到《灵枢·邪客》完善"心主之脉"的循行路线,再到《灵枢·经脉》将"心主之脉"与"手""厥阴""心包络"相配起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不可否认《十二脉》提出的包含"心主之脉"的"十二脉"经脉学说是与《灵枢·经脉》最为接近的古文献,应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甚或为《灵枢·经脉》的祖本。

4.2 客观反映《灵枢·经脉》之前的经脉学说原貌

《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别脉》共论述了9条"别脉"的循行、病症和治法,从其行文方式和用语来看,其成书时间应早于《十二脉》,甚或《足臂》《阴阳》。其内容与《十二脉》明显不同,也不见于其他出土及传世文献,或为当时别于"十二脉""十一脉"系统的另一经脉系统,反映了当时可能存在多种经脉系统的状况,又或反映了当时经脉学说正处于黄龙祥提出的"经脉本无定数,脉行亦无定型"[6]273-274的状态。其后,"别脉"或因基于"十二脉"系统的经脉理论被《灵枢·经脉》固化后,相应内容逐渐被整合到经脉或经脉支脉,或络脉,或经别,或奇经八脉;或因应用不多而被淘汰。

《灵枢·经脉》一直被视为经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构建的经脉理论的核心是建立了十二经脉"阴阳相接,如环无端"的循环流注模式,但其构建的方法,正如黄龙祥提出的,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经脉学说搅拌在一起,改变了6条经脉的循行方向,增添了许多无意义的"连环"分支[6]306-328。如此建立起的经脉理论看似为人体气血循环找到了一种合理、完美的功能系统,实则模糊了经脉学说的原始面貌,使后人难以理解或明晰经脉的本质及其原创的临床诊疗价值。而在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同时出现的12条"经脉"、3条"支脉"、9条"别脉"保留了经脉被"循环流注"之前的原本状态:各类脉的独立存在体现出的经脉产生的非固化性;各脉的单向循行特征体现出的人体上下远近内外之间的关联性;各脉循行部位与病候间对应关系体现出的经脉诊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涛,武家璧,索德浩,等. 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考古,2014,(7):59-70.
[2]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M].上海:中华书局,2014.
[3]
梁繁荣,曾芳,周兴兰,等.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J].中国针灸,2015,(1):91-93.
[4]
梁繁荣,谢克庆,和中浚,等.西汉人体漆雕经脉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5):36-39.
[5]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89.
[6]
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