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宝宝吐奶,会不会是生病了?

 合山草的图书馆 2017-07-11

不是每个新生宝宝吐奶都是正常现象!


来源 | 医学界儿科频道

图文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  黎小喵


妈妈A

“我家宝宝出生都10多天了,每次喂完奶后都会有点奶吐出来的,有时睡醒后抱起来也会吐奶,到底是咋回事?”

妈妈B

“我家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用担心,吐得不多、吃得下去就不管他。”

妈妈A

“医生,我家宝宝出生都10多天了,每次喂完奶后都会有点奶吐出来的,有时睡醒后抱起来也会吐奶,到底是咋回事?”

“......,你家孩子需要住院做进一步检查,甚至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医生

妈妈A

“啊!不是刚出生的宝宝很多都会吐奶吗?”


新生宝宝的胃呈水平位,贲门较松,幽门较紧,如果喂奶过多、过急,或哭闹后喂奶,就可能吞入大量的空气,喂奶后不能将空气有效的排出,宝宝便会吐奶。但,不是每个新生宝宝吐奶都是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得了“肥厚性幽门狭窄”哦!


病案资料

患儿,男,27天,因“生后反复呕吐27天,加重4+天”收入新生儿科。其父叙述,患儿为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出生时体重3400 g。无宫内窘迫,经阴道娩出,Apgar评分不详。


患儿于生后2小时吃奶(具体奶量不详)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少量奶汁,非喷射状,无胆汁样物质及粪渣样物质,大便于生后7天转黄,每日2次,每次量多,家属未予以重视,于4+天前患儿呕吐症状明显加重,吃奶约半小时后出现,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进食奶汁,无胆汁样物质,较进食量多,每次饮奶后均出现,伴奶量减少至30 ml/次(4+天前吃奶约60 ml/次,每日7次),每日次数不变,患儿自呕吐加重开始至今,大便未解,小便量少。


体格检查:体温 37.6℃,脉搏 146次/分,呼吸 45次/分,体重3040g。外貌足月儿,姿势自如,神志清醒,反应差。双眼无凝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上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异常蠕动波,脐无红肿,未见分泌物及脐疝,腹软,未扪及确切包块,肝脾未扪及肿大,肠鸣音3-4次/分。肛门无闭锁,外生殖器未查及异常。觅食反射正常,吸吮反射正常,握持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正常,肌张力正常。血常规、电解质及其他化学检查正常。腹部B超及X线消化道造影见图1,2,3。


图1  箭头所示为幽门环肌


图2  箭头所示为单泡征


图3  延迟摄影示胃排空明显延迟


讨论


肥厚性幽门狭窄(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HPS)为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之一,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其主要特征是幽门环肌层肥厚、幽门管狭窄和胃排空延迟。发病率约1/1000-3/1000,存在地域、季节和种族差异。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5):1。


HPS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幽门环肌原发性肥厚或出生后受食物机械性刺激造成黏膜水肿、肥厚,幽门部神经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


HPS患儿多于出生后2-3周发生呕吐,少数病例生后即出现呕吐,并呈典型的有规律的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不含胆汁的胃内容物。部分患儿伴有营养不良、消瘦、体重下降、大小便量少。体检时可见上腹膨隆,有时可见膨胀的胃蠕动波,喂奶后更加清楚。40%以上的患儿可于右上腹部触到橄榄样肿块。


特殊检查


X线检查:立位平片可见典型的单泡征。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腔扩大,胃蠕动增强,胃排空时间延长,幽门管呈线性狭窄并延长大1-3.5 cm。


超声:诊断标准包括反应幽门肿块的三项指标:幽门肌层厚度≥4 mm,幽门管长度≥18 mm,幽门管直径≥15 mm。


鉴别诊断


主要与幽门痉挛、幽门前瓣膜、十二指肠梗阻、胃扭转、胃食管反流鉴别。根据生后2-3周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样物、B超和X线消化道造影能鉴别。


治疗


诊断明确后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治疗,采用幽门环肌切开术。一般手术6小时后可试进喂养。


预后


由于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的改进,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1%以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