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之彩】中华白瓷鼻祖--邢窑窑址发掘

 天宇楼33 2017-07-11


邢窑窑址的发现——

邢窑自元、明完全败落消失了500多年。长期以来,中国陶瓷界只知道历史上有邢窑存在,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窑址。从上世纪起,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寻找。



据唐代中期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李肇所编撰的《唐国史补》( 卷下)记载:“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国史补》又称《国史补》,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的重要写实轶事小说,所记载的事多为后世引用。



《国史补》清楚写着“内丘白瓷”,说明唐代邢窑窑址应该在邢台的内丘县,以此为线索,从1952年起到1972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始终没有唐代窑址的踪影。




文革后,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重启寻找窑址的工作,并将查找范围从内丘扩大到外围县市。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终于在内丘北边的邻县——临城县境内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人们在庆祝成功找到邢窑窑址的同时,也开始怀疑《国史补》的记载有误,因为事实证明“邢窑不在内丘而在临城”。为此,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还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







对这个考古结论,内丘人当然不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在内丘县境内勘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并通过国家相关机构和专家的认定。这20多处窑址中,大多数是盛唐之前如北朝、隋朝、唐朝初期中期的窑址,这些窑址属于邢窑在黄金时期的窑群,可以断定就是邢窑的中心窑区。他们终于以更多的确凿证据证明,《国史补》关于“邢窑在内丘”的记载是正确的。















窑址之争当然只是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还是邢窑研究专家程在廉先生的观点比较中肯和全面:根据文献记载和窑址出土遗存实际,认定邢窑中心在内丘是正确的,但临城、隆尧一带,根据其地质结构、制瓷资源分布、出土遗存工艺等分析,都属于邢窑范围。


至此,

邢窑的范围基本查清,这是一个分布广阔的窑群,跨州连郡,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都是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窑址主要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的泜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约60公里长、约3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内。





目前已经发掘的邢窑窑址有近30处,包括:临城的西双井、祁村、岗头、澄底、射兽、南程村、解村、山下、陈刘庄、代家庄;内丘与临城交界的磁窑沟,内丘县的南岭、北大丰、中丰洞、西丘、北双流、内邱县城西关北、内邱县城西关西、内邱县城步行商业街、张家庄、北光、白家庄、冯唐;邢台市区的顺德路;邢台县的西坚固…等。



在邢窑窑址漫长的寻找过程中,我国很多著名的陶瓷专家如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耿宝昌等,都深入现场,对考古工作进行指导,并参与对邢窑的甄选、认定等过程。

邢窑的技术成就——

邢窑作为我国制瓷史上重要的古窑场,她创造了多项技术成就,对后来的定窑、磁州窑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邢窑开创了烧造白瓷的先河,一改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南青北白”态势并迅速超过青瓷而广为世人接受,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后来白瓷的兴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丘西关北窑址发现的隋代精细白瓷,制作精美,胎质坚实,细洁如玉,断面有玻璃光泽,完全符合现代细瓷的标准。有一部分量产的隋代邢窑出品的精细白瓷叫“透影白瓷”,胎厚不足1.5毫米,其透影性能非常好,说明隋代窑工已经掌握透影白瓷的配方和工艺,而这种制瓷工艺直到700年之后才被后人突破。







邢窑首创白瓷坯体装饰技艺,主要表现形式如在坯体上使用戳印、模印、切削、按压、贴塑、捏塑、划花、刻花、印花等技法,后期还出现了乳丁、点彩、铁锈花、剔花等装饰方法,其中的印花工艺是所有装饰方法中处于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邢窑的坯体装饰技艺对我国历史上各个窑场的陶瓷装饰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唐、五代 邢窑白瓷 邢窑博物馆



隋 宝相纹印花扁壶陶模 2003年内丘县城关窑址出土



隋 鹦鹉纹杯陶模 1988年7月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

邢窑在隋朝之前就广泛使用匣钵,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的窑场之一。匣钵是烧制高质量瓷器的重要工具,而邢窑的匣钵独具一格,如桶状匣钵、盒式薄壁匣钵、漏斗匣钵等,有的可以自由组合、重复使用,装烧方式也多种多样。邢窑匣钵的使用使得瓷品质量得到了提升,还能进一步扩大了窑的容量,并能有效地防止坯体变形,大大降低了烧制成本。












邢窑各种垫圈、支架、支钉、匣钵等窑具




唐 玉璧底碗和带有玉璧碗的匣钵(示意图)

邢窑对馒头窑炉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是邢窑烧出精品瓷器的前提。特别是唐代邢窑的窑炉汲取了两汉以来在窑室后墙上设置两个烟囱的做法,炉内火焰保持流通,使窑室内温度均匀。根据细白瓷烧成温度测试,这种还原焰窑的窑温可达到1380℃。



五代 邢窑 临城县祁村1号窑炉



金 邢窑 临城县山下1号窑炉


邢窑较早大量使用印刻款识。在邢窑窑址和西安、北京、杭州、赤峰、长治、易县等等地方,先后出土了带有款识的邢窑瓷器。这些款识有“盈”、“大盈”、“官”、“翰林”、“药”、“工”、“张”、“李升”、“李”、“□弘”、“□楚□”、“解”、“退”等瓷器或残片。这引起了现代人很大的好奇。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把带有“盈”、“大盈”、“翰林”、“官”等款的瓷器与唐玄宗的“大盈库”联系起来,认为邢窑在盛唐时期是官窑。这个说法是比较牵强的。邢窑是有很大的成就不假,这是相对于瓷器行业本身纵向比较而言的,邢窑还没有达到让朝廷纳为官窑的程度。事实上,此时的瓷器还没有完美到让皇族青睐的地步,皇亲国戚依然青睐金银器、玉器、玻璃器(琉璃器)等。更何况,字体这么随意、内容这么宽泛的款识,怎么能出资朝廷官窑之手呢?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大盈库方面定向定购过一些瓷器,用作给下臣等人的赏赐。而其他一些款识,可能是一部分工匠的名字或姓氏。








唐代邢窑白釉“官”字款三瓣莲花碟 1985年三月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火烧壁出土



邢窑也烧制唐三彩,但和河南巩县、密县、登封和陕西铜川等窑以生产各种用以陪葬的三彩明器为主不同,邢窑的三彩器有钵、镇、罐、盘、碗等,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釉色有单色和复色之分,呈黄、绿、蓝、红、棕、褐等色,其釉色较均匀,玻璃质感强,有开片纹。值得一提的是在内丘发现的“金星釉”(又名砂金釉)陶片,其釉中分布有极小的金星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金星闪烁,熠熠生辉。








宋代 邢窑黄绿釉陶塔式罐 器座一侧露胎未施釉墨书“大宋国赵州临城县龙门乡…昇武生白…人为父…一所至和(或顺)” 邢窑博物馆

邢窑技术的影响和扩散,推动了相邻窑口乃至全国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先说定窑,唐代邢窑如日中天之时,定窑才刚刚起步,到北宋时邢窑衰败定窑兴起,定窑后来追上。无论从出土器物造型、胎釉风格、装饰技法,还是从窑址窑炉结构、制瓷原料等方面分析,宋代定窑与唐代邢窑均有相似之处,因此,定窑深受邢窑影响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原因是窑工流动使得使得烧制技术相互传承和改进。后来文献记载说定窑因“有芒”而不受权贵青睐,又产生了汝、钧、哥等其他名窑,影响深远。再说磁州窑,由于与邢、定二窑毗邻,虽然晚于邢窑和定窑但发展迅速。因磁州窑体系庞大,老大哥邢窑的制瓷技术因此也迅速被掌握、扩散和创新。当然影响也是相互的,比如磁州窑受邢窑化妆土白瓷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在增加白度的作用之外进一步加工,以其白地绘黑花、白地剔划花等姻熟技巧独树一帜,并且反过来影响宋金时期邢、定二窑的装饰方法。



金代 邢窑白釉葵花纹罐 下腹至足处饰弦纹三条 假圈足 内施黑釉 外施白釉黑花 邢窑博物馆


瓷器大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