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无庸勾勒

 ThinkfunQd 2017-07-11


词无庸勾勒

文/潘文良


古今词者,很喜欢在词中自我勾勒一番,非名手者往往反为败笔之举。所谓词之勾勒,即在词中转接提顿的地方,用虚字以示之。通常的虚字如“正”、“但”、“任”、“甚”、“莫是”、“还又”、“哪堪”、“更能消”、“却又是”等等……用这些词语的人特多,用得好的不露痕迹,用得不好的,则成了滑调一派。好的词家对于此种情况通常用实字,虽人不解其意,误为凝涩晦昧,实不知其中实字静辞之效。虽然诸多名词中有很多用了这种转接提顿之法,但可不用时还是少用。



不用虚字,而用实字或静辞来作为转接提顿者,即为文章之“潜气内转”法。也被称之为“涩调”一派。不用勾勒,能使潜气内转,即能达到外涩内活,也即通篇读起来很生涩不顺,然则气通其中,自有连贯。初学词者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但在学涩之同时不能只知其涩,不知其活,虽然拼凑了实字,却又生硬不通,造成其弊。故在这个时候炼字就更显重要。



一首好词,读起来往往有烟水迷离之致,如果只是为了让读者知道我们词中之意而故意勾勒的,则大可不必。读者如果非得我们勾勒后才知个中真意者,尽可任其不知。词的不可解并非人为的故意设些障碍,也不是作者不勾勒,多用典故,而是在于达意不工。当然我们不提倡用典,很多人作词喜欢用典故,而又怕人不知其典出何处,又自加释注,则为造作卖弄之举,不值得学习。我们的用词,只是看我们的词境中需不需要,用之恰当以否,不在于华丽的词藻或需要解释的典故,用心去写就好!当我们看到一首词让你乍看觉得词中意境犹如眼前,静心细读后又觉得曾经有相同感触的,每读一遍或者代作者设想一番,会突然觉得其妙义横生、变化莫测、探索无尽的,那么这首词就绝对是一首好词。古人云:“义可相附,义即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诚然也。



写词中经常会碰到踌躇难决之时,其实有很多情况下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你苦苦寻思,刻意而为之时,也即成了勾勒,呵呵,无奈也!然而蓄积于胸,有无穷之感触,不能自抑,无论是因时令、山川、当时之怀抱,哽于喉头,不吐不快的,此时或许你自然就会有灵感稍纵,笔下所行之字,有时也不自知了,当一首词写好后再自行回味,想想诸般遭遇,却常有匣剑帷灯之妙境。



浅论“词境”与“词心”    

文/潘文良


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一云:“词笔易学,词心难求。词心非徒属诸词事也。文人慧解,发于中而肆于外,秉笔为黄绢幼妇,其所涵盖养之者,要在平日去俗远而读书勤。”又卷二云:“词境与词心相为表里,亦或相反以相成,小则纳于芥子,大则广之须弥。以心驱境,无所不可,只在有笔可以达出耳。”



填词不易,贵在一个“真”字。“真”字词之骨。性情真则语出也真,笔行所至,以心声而为之者,常得真境。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处境,常与之息息相关。多读书,能医词之“俗”,何谓“俗”呢?所谓俗者,非必有庸恶陋劣之笔,同流合污、胸无是非、逐时随世、或者是刻意傍习古人者,谓之俗。



词与诗相通,文如其人,性情中人,对待事物必有其独特之见,不可人云亦云。几千年来,古人名篇名句几经说尽,我辈欲词见成就,必有前无古人之语,然而,这关乎个人的涵养与天份,非一朝一夕之功。处当前之境界,怅触当前之情景,信手拈来,常有极妙之词句,这种“真”来于外而内心感应之。以真为词之骨者,是又更进一层的说法,即不借外来之情景引以为兴,而语意真诚者,乃内心之自然之境。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境界。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情景杂揉之作,所见者景,所动者情。由所见而所思,由所思致所见,愈生感叹之致。以实质述景而清空言情之作,乃初入门道之作;以清空写景而实质言情者,为中乘之作。合清空、质实之笔,低回感叹之情,愚于字里行间者,是为上乘之作。如果能更上一层,写景而不嫌其质实、言情而不致蹈虚者,所谓无上上乘之作。意不晦、语不琢,是作词之条件。句若浑然天成,不假色泽,自然渊雅者,已离名作不远。



蕙风云:“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来,令人神味俱厚。”也就是说,以意不晦、语不琢为基,逐步向“和雅”、“深秀”一路走,其炼字琢句、虚实轻重、布置停匀等作为词之表,其立意真执、情味深厚作为词之内涵,均得有所讲究,能融两者为之者,词作必佳!刘永济《诵帚词筏》云:“有性灵而不流于纤巧,有学力而不入于质实,以学历辅性灵,以性灵运学力,天人俱至,自造神奇之境。”       词境亦谓之词心,情真境真,境界自出也…



图文潘文良,经作者授权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