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故事会之中振说本草】第二讲: 一部书,两代人,三十年——名曰纲目

 我心飞扬695 2017-07-11

这里有音频

戳音频,听节目

第二讲:名曰纲目

来自中医出版

11:23

11:33


我们四处求师,请教到上海的一位文史学家,蔡尚思教授。他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副校长,活到了104岁。老先生学富五车,大笔一挥开出了一份书单,一共有40本,是他认为中国人应当了解、应当读的书。



《本草纲目》这样一个伟大的著作,这样一部非常丰富的著作,单靠一个人几个人很难读懂、读深。



提到《本草纲目》,先把时间带到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的大学时代。我是“文革”以后第一批上大学的,内陆十年没有学可上,我们那批大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以后心情是如饥似渴。这么多年荒废了学业,没有书读,突然一下子能够读书了。可中国这么多书应该从哪些书开始读呢?

 

我们四处求师,请教到上海的一位文史学家,蔡尚思教授。他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副校长,活到了104岁。老先生学富五车,大笔一挥开出了一份书单,一共有40本,是他认为中国人应当了解、应当读的书。学生们一听脑袋当时就大了,40本书?老先生高抬贵手,书单里的书目可不可以少一点?后来他减到了20本。学生说20本还是太多,再减一点。老先生说减到10本不能再少,再少就干脆不要读书了。

 

老先生列出的10本书是哪些呢?历史书:《史记》《左传》;哲学书:《老子》《论语》;文学书,《诗经》《楚辞》等;而科学的书只有一部,就是《本草纲目》。

 

竭虑著盛典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书?王世贞曾经给过这样的评价:“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这样讲起来好像有点抽象,先让我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李时珍的生平事迹。李时珍的一生,76年,概括成一个年表,他走过了三段。我们在概括他人的一生时,通常会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李时珍这还得加上一个:“留万世言。”第一阶段,李时珍年少时是像古代普通读书人一样为了谋功名去考科举,可惜乡试三次不中。但他从小一直爱好自然科学,仕途之路不通后,就跟着他的父亲李言闻,也是湖北著名的医生,去学医了。李时珍从医以后一边四处行医一边采药,就在这期间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这是第二阶段。在他人生的第三阶段,61岁以后,虽然写完了《本草纲目》,却要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前两个阶段读书对他来说不是什么痛苦的经历,他自己也说,读书“长耽典籍”,沉醉在古书当中,“如啖蔗饴”,好像吃蜜糖一样,而最艰苦的一件事是李时珍完成书以后四处求人,要让这本书得到世人的承认,去出版。苦苦的期盼、屡屡的失望、苦苦的煎熬,是对李时珍更大的挑战。

 

千里寻方药

李时珍和一般的著书编书人不一样在哪儿?他在编书、著书的时候会亲身实践。可能这幅图大家很多人看到过,李时珍在做什么呢?他在找一个药,曼陀罗。曼陀罗,还有一个名字叫洋金花。那曼陀罗是个什么样的药呢?华佗的麻沸散方子里就有它,《水浒传》中的蒙汗药也有它。李时珍为了验证这个药的药效,他还亲自尝了,服后真有那种神魂颠倒的感觉。他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下了自己的经历:“看着旁边的人哭我就想哭,别人笑我就想笑。”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时珍终于把书完成了。后来不但有了中文的版本,还有了外文的版本。我们想象一下500年前明代的古书是什么样子的,我这里也有一本明代的古书,保存至今是非常不易的事。李时珍的书最早是在1593年正式开刻,遗憾的是李时珍没有看到书的问世。书在金陵(今南京)刻出之后不断到处传播,因为这本书太好了。那么现在这本书有多少刻本呢?有几百个刻本在流传。还有被翻译成外文的印刷版本。

 


父子校纲目

1982年我刚刚本科毕业来到中医研究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到图书馆去翻看《本草纲目》。当时那套《本草纲目》是“文革”以后刚刚出版的。看书的时候背后一个人轻轻地拍了拍我肩膀,说:“小伙子,你也在读《本草纲目》啊?”我一看是位老先生,连忙站了起来,给老先生鞠了一躬说:“请问先生尊姓大名?”老先生轻轻地用手点了点这本书的封面——刘衡如。原来他就是在校勘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刘衡如。


当时老先生很感慨第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用了十几年时间在校勘《本草纲目》,但我完成四分之三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用的版本不是最早《本草纲目》初刻的金陵本。”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中国内陆一直没有发现这个版本。金陵本存世的又有多少?一共有七部半。日本存了四部,美国有一部,德国有一部,中国只有一部半。刘先生告诉我,发现金陵本后干了什么呢?“我重起炉灶,一定要用正宗的版本重新校勘。”老先生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本草纲目》这本书如此令人着迷,令中国人着迷,也令外国人着迷。我去莫斯科大学探访李时珍的像后,又去了圣彼得堡,在那个地方发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江西本和钱蔚起本,加起来共五个完整的刻本。

 


什么是金陵本?为什么会有不同刻本?

古代民间发行书籍都是以小作坊自行刊印。但这种刊印形式终有规模上的限制,我国古代读书人多以传抄的方式收集书籍。而在传抄的过程中便难免会出现笔误的地方;刊印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图文不准确,甚至有书商自己创造的地方,还有其他包括时代遗留的因素等。多种因素都会造成版本与版本间流传会出现差别。金陵本即是最早给李时珍刊印《本草纲目》的南京书商胡承龙所刊刻印刷的版本,亦可谓原始的版本。根据日本茨城大学教授真柳诚的研究,在香港20168月第十四届本草读书会上他表明,在世界上已发现十三个版本的《本草纲目》,其中就有极珍贵的金陵本。

 


1989年我到日本留学,十年后回到北京,在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一位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那位先生的相貌,看起来似曾相识,他是坐着轮椅来的。那位先生不是别人,他就是刘老先生的公子——刘山永先生,那时刘衡如老先生已经故去了。2014年我带着电视台的朋友去采访刘山永,开门后的那一刻,大家都很惊叹,看见他的身高不足一米四,行动很不方便,因从小患有重症脊髓炎。刘山永先生子承父业,校勘《本草纲目》。他们父子两代人校勘共用了27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也是27年。《本草纲目》一共190万字,而他们的校勘写了多少字呢?一共100万字。我想仅凭这个数据足以令人震撼。两位先生做的这件事是科学史上真正的愚公移山之举。

 

句句珠玑现

《本草纲目》是差不多500年前的著作,要把它读好读懂要跨越几大障碍。这里有文字的障碍、病名的障碍、地名的障碍、书名的障碍,好在前人已经为我们铺平了道路。从30年前跟随我的老师谢宗万教授开始,我们一直在做的是什么工作呢?就是植物基原的考证。《本草纲目》1892种药,这里有相当一部分药,基原植物还没有搞清楚。大家经常咏颂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什么茱萸?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答案是吴茱萸。品种考证是个科学上的难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不但解决了很多问题,还留下了很多问题。

 


为了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习中医药知识,还发行过中医药盲文书

在河北省安国药市的一个小药摊上,见到不少中药相关的旧书籍,如《中药大辞典》《中草药》等行内人士耳熟能详的专业书。在一个角落,有一套书,远远望去只有“中药学”三个简体字,朴实无华,但有五册厚厚的牛皮纸装订。个人印象中,过去50年,不曾有过这样的中药书。我好奇地翻开来,原来这是一套盲文版“凸字”书籍。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药学专业入学,色盲会被拒之门外,就不要说盲人了。后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政府与民间对残疾人群体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我也没听说过有针对盲人的中医药教育机构。眼前这部盲文书的出现,说明中药学曾经进入盲人的“视野”,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

 

举一个例子,治疗鼻炎的辛夷花,李时珍讲到辛夷,说辛夷有红紫二本,有红颜色的、有紫颜色的,在江南的叫望春,在北方的叫木兰,那究竟是什么呢?我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得到一些启示。先后在中国南北长江黄河之间辗转了三个月,后来在位于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发现了一个新种,拉丁名是用我和我老师的名字命名的,中文名我们用了当地的地名叫“罗田玉兰 (Magnolia pilocarpa Z.Z. Zhao et Z.W. Xie)”。


《本草纲目》这样一个伟大的著作,这样一部非常丰富的著作,单靠一个人几个人很难读懂、读深。所以在几年之前,我在香港发起成立了一个本草读书会。现在本草读书会不但有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专家学者等。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一起来探索研究这部伟大的著作,以及本草文化的相关议题。

 


印泥中的中药

本草读书会这个红印是由王家葵教授亲自篆刻的铜钮,所印红泥正是传统的八宝印泥。印泥里离不开中药,有朱砂、艾绒、冰片、蓖麻油等,都是制作印泥的原料。有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印泥,比精美印泥盒还要有价值。著名的漳州八宝印泥,以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冰片和艾绒八样珍药材,调以蓖麻油、磦银朱,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八宝药膏,在八宝药膏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八宝印泥,这在前清可是御用贡品。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不但有很多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同时还留下了众多不解之谜,有待后人去发掘探索。这也正是《本草纲目》的魅力所在。李时珍是一个符号,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的杰出代表。本草学是中国古代传统药物学的代名词,在《本草纲目》之外还有诸多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